APP下载

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几点思考

2018-01-25崔强兵

甘肃教育 2018年23期
关键词:渗透传统文化校园

崔强兵

【关键词】 校园;课堂;传统文化;渗透;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23—0026—01

一、学习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意义

传统文化是民族思想文化的根本,是民族智慧的精华,是世代相传并不断更新的一种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它是优秀的民族品质、民族精神、民族情感和民族礼仪的总和。它对青少年的人格修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传统是现代的根基,传统美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也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核心内容, 是学生成长、学校校风建设和学风建设的重要保证。学校应与时俱进地开展多样的教育活动,努力完善学生的人格, 让学生成为具有高素质的新世纪人才,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让传统文化走进校园的具体方法

1.最要紧的是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知名传统文化学者宋文新认为,应该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甄别和筛选,比如,什么样的传统故事能切合现代人的思维、审美和行动?把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的好故事推向千家万户、传遍世界各地。仅仅依靠市场规则,够不够用?答案显而易见。宋文新建议,通过顶层设计形成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各个学段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除了古文经典外,要将传统戏曲戏剧、非遗文化、民俗风情、书法、国画、民乐等内容融入教学之中,更着力培养学生对中秋、重阳、清明、春节等文化传统节日及传统礼仪的兴趣爱好,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立体化认识和感知度。

2.要有学科支撑才能解决教育后继无力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安徽文史研究馆馆长黄德宽2015年对全国的中小学进行调研,调查中各类学校都普遍反映开展传统文化教育遇到了师资瓶颈。黄德宽建议教育部门在高校教师教育中加大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制定中小学现任教师传统文化专题培训计划,尽快启动传统文化教师“国培和省培计划”。

“传统文化不仅要进入到中小学的教材和课堂,还要进入到师范生的教材和课堂,这样等到他们毕业时自然就能够补充到传统文化推广和传承的队伍之中。”黄德宽说。“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学科支撑,这才能解决人才后继无力的问题。”潘鲁生委员建议,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学科,特别是一些“绝学”、冷门学科,“这些学科就跟自然科学中的数理化一样,虽然报考人数未必多,但是非常必要,是我们文化内生动力的源泉”。

3.落地生根——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接受传统文化因子。传统文化教育落地生根一定要突出“体验性”。比如,开展艺术演出、展览展示、讲座演示、经典赏析、国学诵读、参观访问、参与体验等活动。每一次活动,哪怕学生能接受一个点的传统文化因子,也可以带动攻克全局。“进校园进课堂,我们一定不能重蹈刻板教育的覆辙。仅靠‘黑板教学和‘死记硬背实为囫囵吞枣。传统文化进校园应以一种‘嵌入式、摻沙子式的模式开展教学。”

要落地生根,光靠教育一家很难做到,应该充分利用文化场馆、非遗传承基地、红色旅游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等各类文化场所,建立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基地,充分挖掘各学科隐含的丰富传统文化资源,让学生通过学习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和人文涵养。

三、让传统文化进入课堂的措施

1.政府组织文化、教育专家对传统文化学习内容,就阶段性的必修、选修分别进行顶层设计和科学界定。制定从幼儿园到大学等不同阶段的课程、课时、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将传统文化学习纳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体系中进行统筹谋划。采取动画寓教于乐的方式,把传统文化和艺术教育融入相应课程。

2.将“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专项事业经费。整合文化资源进入学校,开展学校教育资源与文化艺术素质两大培训。借鉴“传统戏曲文化进校园”的经验,在文学、书法、绘画、民间技艺等相关领域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相融合的手段,创新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传承及传播方式。

3.对“传统戏曲文化进校园”动画制作提供专项经费支持,将已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昆曲、京剧、秦腔、黄梅戏、花鼓戏等地域性戏曲进行创造性的普及推广。通过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创新文化传承品牌和大众普及方式。

4.强化公共服务责任,通过组织与传统文化相关赛事等活动,将“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以人们喜闻乐见、能够广泛参与的方式不断予以推广。让传统文化真正进入校园,进入学生的课堂,进入人们的心里,指导人们的生活行为。

猜你喜欢

渗透传统文化校园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