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建设:教学管理的时代命题

2018-01-25赵多山

甘肃教育 2018年23期
关键词:课程计划教学管理办学

赵多山

教学管理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促进和保障教师、学生、学校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学校形象力、发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在“核心素养”时代,在基础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今天,教学管理的关注点、着力点应聚焦到课程建设上来,使其成为整合学校资源、凝聚师生共识、协调师生关系、滋生课程文化的“催化剂”,成为促进师生发展、丰富办学内涵、提高教育质量的新的“增长剂”。

课程是时代的产物,是学校发展愿景、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培养目标、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有什么样的课程,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教学管理者只有抓住了“课程建设”这个“纲”,才能切中学校发展的要害,才会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因此,教学管理者要重新审视课程的价值定位,使课程直面学校教育的困惑与难题,让课程真正发挥凸显学校特色、培养合格人才的独特价值。

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系统地规划设计,需要统筹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需要调动全校上下的主观能动性,需要协调学校、社会、师生以及家校之间的关系。这正是教学管理者的使命所在,也是教学管理的魅力所在。要想发挥好课程在学校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和统领作用,学校就必须系统规划、精心编制课程计划。学校课程计划要彰显时代精神,紧扣“核心素养”,聚焦“立德树人”,回应师生发展要求。课程计划的编制,首先要确立学生发展目标。学生发展目标要侧重激励和促进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以适应未来学习和工作的需要。其次,要明确教师发展目标。教师发展目标要侧重引导教师自觉转变教学观念,增强课程意识,提高课程执行力和开发力;鼓励教师自觉开启幸福完整的教育历程,严谨治学,潜心育人,努力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激励教师积极投身教学实践与改革,不断进取,锐意改革,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育境界。最后,要明确学校发展目标。学校发展目标要尊重学校传统和办学实际,找准发展定位,提炼办学理念,明确办学目标,培育办学特色,打造课程文化,提升学校品位,实现学校内涵式、特色化发展,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此外,课程计划还应实现三个聚焦:其一,课程计划要聚焦学生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的主体。课程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应担负起传播优秀文化、塑造学生人格、培养学习能力的重任。学校课程不是束之高阁的修饰品,也不是装潢门面的遮羞布,应降低重心,从容潇洒地走进学生的心田,真正发挥起服务学生、培养人才的作用;其二,课程计划要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起来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人格品质与关键能力。“核心”有两层含义:一是“关键”,是指个体在21世纪生存、生活、工作中最关键的素养。二是“共同”,是指课程设计所面对的某一群体所需要的共同素养。因此,学校课程要内含教育的核心密码、掌握教育的核心技术,教给学生最需要且终身受用的东西;其三,课程计划要聚焦学校的办学特色。办学特色是一所学校所具有的独到的办学理念、独特的办学风格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体现,是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生命力,是培养个性化、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保障。基层学校要在尊重实际、准确定位的基础上,确立特色门类,明确发展方向,打造特色课程,提升教育质量。

课程是对学生学习的领域和目标、内容和资源、时间和进程、方式与方法等方面的系统设计。既然课程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设计,那么它对全校的教学、教研、评价、考试以及教师培训和培养均会产生一定的引领和导向作用,是学校组织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全校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遵循。因此,学校课程计划必须具有科学的思想体系和丰富的课程内涵,要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策略、评价方式及考核办法等进行系统规划与安排。基础型课程是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和共同素养的基本载体,学校不仅要开足开齐,而且要开实开好,要制定详细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方案,引导教师深度挖掘课程内涵、精心开发教学资源、积极转变课堂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及人格修养。研究型课程是基础型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改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拓展型课程是学生个性化学习的主阵地,它有利于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拓展学生的学习经历,是提高学生自我认知、自我管理和综合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学校要开发和丰富拓展类课程,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广阔舞台,从而开阔学生和学习视野、丰富学习经历、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能力,活动类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将活动类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是我国课程设置理念上的一次重要飞跃。学校要强化活动类课程的组织与领导,积极探索活动类课程的课程内容、组织形式及考核评价,为每一个学生个性成长和特长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

课程计划要落地,教学管理是关键。课程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工程,是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依托。一所发展势头良好的学校,其背后肯定有着丰富、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的强有力支撑。而一所特色不明、发展不力的学校,一定与其落伍的办学思想和干瘪的课程体系是分不开的。事实上,课程领导力是校长的核心领导力,它能有效凝聚全体教师的课改共识,有效规范全体教师的价值观念,有效调动全体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进而营造一种不甘平庸、锐意进取的课改氛围,形成一股群策群力、和谐高效的强大的课改执行力。因此,教学管理要以课程为抓手,以课程建设为载体,以课程实施为突破口,全力营造“上下联动、横向互动、团结协作”课改氛围。课程管理是教学管理的首要任务。学校要引导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努力做学校课程的建设者、实施者和推动者。同时要积极建构科学、系统、有效的课程评价和考核机制,引领全体教师自觉更新教学理念,积极投身教学实践,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勇于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师真正担负起“立德树人”的使命与重任。除此之外,还应积极构建起能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课程文化,要系统思考、全面解答“课程为了谁”“课程干什么”“课程到底该怎样实施”等实质性问题,从而规划课改蓝图,凝聚课改共识,营造课改氛围,汇聚课改力量,切实将学校课程理念转化成全校上下共同的价值追求,将课程文化转变为全校师生的行动自觉。

课程计划要落地,课堂教学是根本。课堂是知识的传播地,是技能的训练营,是智力的竞技场,是人格的孵化区,是学生生命成长的沃土。课堂就像一座桥梁,一头连着初心,一头连着希望;课堂就像一副扁担,一边挑着课程,一边挑着学生的未来。课堂教学,承载着培养未来接班人的历史重任,承载着学校对教育事业的庄重承诺。教师只有尊重课堂、敬畏课堂,视讲台为“圣坛”,视课堂为“学堂”,方能支撑起课堂的交流与对话,方能支撑起课堂的互动与生成,方能获得教育人生的充实与富足。学校只有重视课堂、聚焦课堂,视课堂为“舞台”,视教学为“核心”,方能顺应课程改革的潮流,方能凝聚全校上下的共识,方能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是教学管理的出发点,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只要牢牢牵住课堂教学这个“牛鼻子”,教学管理才能发挥效能,课程改革才能顺利推进,教学质量才会得以保障。因此,聚焦课堂,研究课堂,发展课堂,应当是课程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全校教师的努力方向,是教学管理者的核心任务。

课程计划要落地,教学研究是保障。学校课程建设的出发点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新课程背景下,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更纷繁复杂、灵活多样,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新矛盾,几乎都没有现成的答案,教师只有拿起教学研究的武器,实现由实践者向研究者的转化,才能切实形成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找到破解矛盾的新方法。教师是课程建设的主力军,是制约学校课程建设发展的核心力量,学校的一切教育变革和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参与,而教师发展的水平又直接决定了教育改革的成敗。作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实施者,教师自身专业化程度不高往往成为了教育改革难以实现、难以为继的瓶颈,成了整个系统中最难突破、最难改造的部分,从而使整个系统的其他环节的改进劳而无功。教学研究是提升教师、推动课改、改进教学的重要支撑、因此,学校要大力营造教学研究的氛围,引导全体教师牢固树立“学校即课题”“课程即课题”“教学即课题”的教研意识,将制约课程建设和学校发展的瓶颈性问题及个案遴选出来,逐一加以论证、研究并突破,以实现课程、课堂与课题“三课”有效互动、教学与研究并驾齐驱互相促进的教研新常态。

猜你喜欢

课程计划教学管理办学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无缝隙 无漏洞 无死角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
小学体育教学管理七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