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民族初中生文化适应策略与民族认同的关系
2018-01-25安晓镜
安晓镜
摘 要 本研究选取多民族地区的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文化适应策略下的现状及其对民族认同的影响。结果表明:(1)年级、民族成分能够显著地影响民族认同,但均未对文化适应策略产生显著影响。(2)文化适应策略能显著地影响民族认同,民族认同上得分水平依次是分离>整合>同化>边缘化。
关键词 初中生 文化适应策略 民族认同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12.06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culturation Strategies and Ethnic Ident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Multi Ethnic Groups
AN Xiaojing
(Department of Teaching, XingTai University, Xingtai, Hebei 054001)
Abstract In this study,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ultural adaptation strategies and its influence on ethnic ident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grades and ethnic components can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ethnic identity, but they have no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acculturation strategies. (2) acculturation strategies can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ethnic identity, and the score of national identity is separation, integration, assimilation and marginalization.
Keywords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cultural adaptation strategy; ethnic identity
0 前言
中学阶段是身份认同形成的重要时期,学生的民族意识变得更为明显,[1]民族地区中等教育已经普及,学生离开熟悉的文化域进入到陌生的汉族人口居多的城镇,会面临复杂且艰难的文化认同和适应过程。[2][3]已有研究表明,民族地区的中学生有更多的心理困惑,学习基础弱,学习动机不足、课堂效率低,学困生相对较多等问题,究其原因是双重身份所引发的文化冲突。[4]
Berry认为文化适应策略是调节适应结果的关键性因素。“文化适应”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通过相互接触,接触的一方或者双方带来文化模式改变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5]学术界认为成功的文化适应意味着精神和身体健康,心理满足,高自尊,有工作胜任力及学业成绩良好。[6]按照Berry 提出的“跨文化适应模型”可将文化适应策略划分为同化、整合、分离和边缘化。基于中国“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多民族地区初中生文化适应策路的现状及其对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影响是本研究关注的重点。
Phinney关于少数民族青少年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民族认同在青少年生活的调整和幸福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虽有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民族认同会随着年代发生变化。发展心理学认为民族认同是指个体能从本民族中获得成员身份的自我感觉,包括对民族的归属感和义务感。民族认同对少数民族成员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国外的一些研究发现,当出现文化适应问题时个体的会经历过一段“无法喘息”的過程,但对本民族文化的强烈认同反而会对他们形成一种支持作用,使得他们更加坦然、更加容易地融入到新的文化中。现有的研究表明一些心理学变量如自尊、民族社会化等能够影响民族认同的水平,虽已有研究表明文化适应策略能够显著地影响民族认同的水平,但具体的影响机制目前尚未见到相关研究报告。基于此,本研究旨在考察多民族地区文化适应策略、民族认同的现状并探究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
1 研究程序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西南多民族地区Y省X民族自治州M镇中学为研究对象,M镇主要有5个民族:傣族、哈尼族、布朗族、拉祜族和汉族,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初一至初三共398人进行调查,有效问卷386份,有效率为96.9%。
1.2 研究工具
1.2.1 文化适应策略
Berry的文化适应策略问卷翻译成中文,五点计分。1=完全不符合,5=完全符合,问卷信度0.74,达到了统计学要求的水平。其中四个分维度:整合、同化、分离和边缘化信度依次为0.64,0.60,0.65,0.67。验证性因素模型拟合指数为:( 2/df=4.20,RMR=0.08,GFI=0.94,RMSEA=0.045),符合统计学要求。
1.2.2 民族认同
将Berry的民族认同问卷翻译成中文,从1=完全不同意到5=完全同意。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量表的信度为0.73。验证性因素( 2/df=3.10,RMR=0.07,GFI=0.92,RMSEA=0.048),模型拟合较好,达到了统计学的要求。
1.3 研究程序和数据处理
将上述量表编排在同一份问卷上。并加入一些被试特征变量包括民族、性别、年级等。问卷由研究者本人担当主试,采用集体实测和当场收回的方法来采集数据。运用Spss15.0和Amos17.0软件进行分析。endprint
2 结果
2.1 现状分析及差异检验
对各民族初中生的文化适应策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整合、同化、分离和边缘化初中生使用的比例依次为50.1%、31.9%、9.1%、8.9%。文化適应在人口统计学特征如性别、年级、民族上的卡方检验都不显著((3,371)=6.76,p>0.05, (3,371)=9.42,p>0.05)。
2.2 不同文化适应策略对民族认同的影响
运用多元方差分析的方法检验不同文化适应策略能否对民族认同产生影响,结果表明,文化适应策略的主效应均达到显著水平(F=3.15,P<0.05;F=3.43,P<0.04;F=19.35,P<0.03)。(1=边缘化,2=同化,3=分离,4=整合)。民族认同上依次是分离>整合>同化>边缘化。
3 讨论
3.1 现状及特点分析
以西双版纳州景洪市M镇中学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当前西南多民族地区初中生国家认同水平要高于民族认同水平。美国著名社会学家Gordon提出的评量族群同化程度模型中指出人口因素会影响认同的水平,[7]而本研究中民族和年级均能影响民族和国家认同。布朗族在两者认同上分数要高于其他少数民族,而傣族和拉祜族最低,究其原因是民族性格差异产生的,在访谈过程中发现布朗族学生的性格更为开朗,爱与不同民族的人交际,而傣族和拉祜族相对来讲比较“害羞”。埃里克森的认同发展理论能有效地解释年级差异,[8]认同的形成是青少年时期个体不断探索和承诺的结果。通过探索和承诺,个体可以在重要的认同领域(如政治立场、宗教、生涯定位)中获得承诺和决策能力,而初二是获得此能力的“关键期”,会对有关自我认同和群体认同的问题如“我是谁,我属于哪个群体?”等产生困惑,进入初三,随着阅历和受教育程度及信息量的增加,伴随自我同一性的出现,学生会将两种认同成功地整合到他们的自我概念之中。
3.2 文化适应策略
研究结果表明文化适应策略能够影响民族认同的水平。Berry通过对13个国家的跨文化研究证实:整合策略是最为有效的,不仅有助于民族间关系的和谐,而且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学业成绩和社会文化适应等。而边缘化策略群体面对的往往最多,容易出现种种不适应的状况,如心理和社会文化适应不良,学业成绩落后等诸多文化适应压力。[9]前期调查研究发现多民族地区初中生尤其是地理位置偏远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上有困难,存在无法跟上班级进度,丧失学习兴趣等不适应的表现。[10]统计分析结果验证了berry文化适应策略理论,在面对多种文化时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单一高度的认同,会导致个体对他者文化的“不适应”。整合策略意味着对多元文化都持有开放、尊重的态度,认同自身的文化会帮助个体形成对他者文化抱有同理心,而边缘化策略下的民族认同程度最低,在边缘化策略下,个体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不适应现象,会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水平。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多元文化研究中心“多民族地区初中生文化适应与对策研究”(DYWH1611)项目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Phinney J.S.,Horenczyk.G.,Liekinf.K.,Vedder.P., Ethinc Identity, Immigration, and Well-Being:An Interaction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Socail Issues,2001(3).
[2] 常永才.农村民族社区儿童上中学的涵化与心理适应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3).
[3] 常永才.民族地区中学生心理适应问题和教育对策研究总报告[R].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内部资料:2006年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成果.
[4] David L. Sam & John W. Berry.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Acculturation Psychology[M].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5] 索端智.文化涵化与族群认同——青海河南蒙古族文化涵化问题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08(1).
[6] 徐光兴,肖三蓉.文化适应的心理学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9(4).
[7] 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 高承海,安洁,万明钢.多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文化适应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9).
[9] Berry,J. Immigration, acculturaion, and adaptation. Applied psychology: An International Review,1997(46).
[10] 陶格斯.云南省民族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现状与对策探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