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吕洞宾思想研究

2018-01-25

山西青年 2018年17期
关键词:内丹吕洞宾双修

李 娜

(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吕洞宾,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人,道教北“五祖”之一。其性命双修思想是对以前道派与丹派的整合,使“道”与“术”紧密相合,对后世影响极大。吕洞宾主张三教合一,在儒、释、道三教中都有他的一席之地。儒家称他为“吕祖先师”,佛教祭祀他为“文尼真佛”,道教则尊称他为“孚佑帝君”。吕洞宾在民间源远流长的影响与其劝人行善的道德教育思想有密切的关系。

一、性命双修思想

吕洞宾的内丹思想以性命双修并重为特色,修性指炼心炼性,修命指炼精炼气炼神。在修性上,吕主张道法自然无为。在修命上,吕主张重身、修身。修炼是得道的必由之路,修炼的主体必须是有生命的人,身是性与命的统一,没有生命,就无从谈得道修道,所以“无身不成道”。而修炼不得执著于身体,有所执则不得超越身的限制与羁绊,不得最终体道合真,所以“有身不归真”。

(一)修命思想

吕洞宾认为“无身不成道”是修命的依据。吕洞宾继承了唐代道性论,认为人人皆有道性,“天、地、人共得一道”,虽然人与万物皆是由道化生,但人与万物又有区别,“盖闻天地一气氤氲,化生万物。惟人为灵,得理之全,得气之正,”“惟人也穷万物之理,尽一己之性,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全命、保生以合于道,当与天地齐其坚固,而同得长久”。人区别于万物,因人最具灵性,可以穷理尽性以了命,可以修成道,人合于道则能与天地共长久。所以与万物相比,人身难得。

吕洞宾认为人之身最宝贵是精气神,非是看重肉身。吕重身,不是看重佛教所批评的色身,而是有形之身上所具有的精气神三宝。人之所以为贵为灵,因其身上“精气神”,“人为万物灵,三才具我身,我身何所宝,宝曰精气神”,人有此三宝则可以修道,“人足阴阳体,胡不炼尔真”。精气神存则人存,反之则人亡。修炼前提是拥有人身,内丹药物指人身上之精、气、神三种生命要素。神指人的精神因素和思维系统。内丹术把人的身体比作炼丹的鼎炉,把身体视作存在的依据,人的身体依赖精、气、神维持,修炼即是修炼人之精气神三宝。

修身的原理是“采先天,炼后天”,从后天身体修炼入手,首先要保有身体,而且要将其炼养为强健的身体,修炼性命,即修炼人之“精气神”,“精气神”是人之三宝,“欲闻大道,须重三宝。无是三宝,莫获长年”。

(二)修性思想

吕洞宾使用很多概念说明其心性论,首先,他把人的精神意识分为三个层次:

天心、识神、元神。天心即灵性、先天之性,是天地所赐,“天心者,三才同禀之心,丹书所谓‘玄窍’是也。人人俱有。贤哲启之,愚迷闭之”。天心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贤明之人开启它,而愚迷之人关闭它。天心一窍就是“玄窍”,当人从后天返回先天、天人合一之时,天心自然呈现。玄窍不是指生理意义的部位,指超越了有形的具体生理位置,天心是心性的最高层次。元神是父母所给,元神是先天之神,人之真性。识神是后天所生,大脑的后天意识,识神表现为由身产生的七情六欲。元神合道而静,识神随意而动。三者的关系是:元神包着灵性,识神包着元神。

吕洞宾的修性是依循着老子“为道日损”原则,旨在超越此身的限制及羁绊。

修性有功法,但“万法归于静”。然而初下手时,还需要有下手工夫,“工夫下手,由浅入深,由粗入细”。从有知有觉的心,返上加到身体与精神意识形成之前的状态,寻求天地尚未形成以前的本体。

(三)性命双修思想

修命不修性指修炼者不悟道而一味在修命之术上用功的人做法。吕洞宾曰:“只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修命一定要兼修性,如果只修命不悟道则不得修炼正途。

吕洞宾批评修命不修性、重方术而不悟道的做法,同样,吕洞宾也批评修性不修命、重心性而不修性命的做法。修炼之人执于修心性,不开悟却而不修命,在吕洞宾的概念中是属于鬼仙的人,“鬼仙的实质问题在于心没有悟道,没有根本性地改变人体的精气神,只是阴神出体而已”。

性命双修是吕洞宾的核心思想,“性”与“命”本是混一不分的,吕强调修炼不能只修命或只修性,性命双修是同时从性与命两个方面下功夫,以寻求性命返本回源、体道合真的境界。

二、三教融通思想

吕洞宾主张三教合一,反对三教“分门别户,各持一端,互为攻劝,各存一见,持论立说”,如果是为道而说,还属公诚,但“其流既远,私弊丛生,彼此相击,各树党援,名为卫道,而实为己”,“岂知三教,本出一原,会通斯旨,并可不立。”吕洞宾言:“三教总一教,得来无欲间。”吕洞宾虽有批评佛教,但如同他亦批评道教一样,是批评其中义理上不实之处,而非是一己之见。吕教后人放弃分别之心,“念佛虔诚即是丹,念珠八百转循环,念成舍利超生死,念结菩提了圣凡。念意不随流水去,念心常伴白云间。念开妙窍通灵慧,念偈今留与汝参”。吕所留下的度人事迹亦是不分佛、道、儒,在三教之中皆有显现。

三、道德教育思想

(一)道德教育的内容

吕洞宾吸收儒家的道德教育思想,把忠孝诚信、逊悌谦恭、仁义礼智作为道德教育的内容,而忠孝诚信则为核心。只有人人都孝于亲、忠于君,世上才会永无忤逆之事,永无反乱之日,才会天下太平。他说:“忠孝二端,为天地间第一根本。”“道中不止于忠孝,而忠孝为行道始。”“莫大神通,全在忠孝。”

(二)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1.积善、弃恶、改过

吕洞宾认为只有人人向善、积功立德,人们才会和睦相处,社会才会安定太平。他说,积善“可以寡祸,可以致祥。”只有积善立功,内修外行,才能利己利人,最终成功。

然而“天下之人,为善者少,作恶者多。”他们积恶积过、锋芒毕露,平日里“逞私用智”、自作聪明,终究不能“觉知了悟”,只能“反生障碍迷离。”所以,吕洞宾告诫一切世人,应当摆脱恶念,弃恶从善。不仅自己如此,而且还要教化他人,行善弃恶。吕洞宾认为,人要弃恶积善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自己行善积德,修养性命;另一方面,教化、力劝他人弃恶改过,见善则迁。

“人孰无过,惟在知悔而善补。”“惟知有过,则宜速改。”吕洞宾认为,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人,人皆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人犯错误,在所难免,关键是要知错就改,知错必改。他说,“能改一过,即获一善”,以此来鼓励人们有过则改,见善则迂。他还主张,改正错误缺点,要彻彻底底。

2.修心

吕洞宾要求修“道”之士务必先修其心,心是精、气、神的主宰,希贤希圣都不外乎此心。吕洞宾认为,修心首先要寡欲静心。如果人的欲望过多,经常处于思虑念想之中,则必然迷失本性,内心不能清静。内心不清静,则不虚不灵,“块然顽钝,与物无殊”,只有保持心静,才能无思无虑,万念俱寂,才能一心悟“道”,归于虚无。所以,吕洞宾强调,人只有“寡欲清心,能知静摄”,才可希冀长生不死,脱质成仙。

其次,修心要内观自省。吕洞宾强调要从自我做起,在与别人发生矛盾时,首先要从自己这儿寻找缺点和错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修心还要有正确的认识,不可偏执己见。如果偏执己见,就不能向正大光明处作用。所以,人们应该“毋逞私智,毋执偏见,彻底澄清,无碍无著,提出肝胆,做那正大光明的人,行那正大光明的事。”

3.榜样教育

吕洞宾认为,榜样教育主要在于父母。孩子年幼,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他们善于模仿父母的行为。父母作为子女的第一教师,应当为他们树立楷模,做好榜样。

四、对后世的影响

吕洞宾性命双修思想对后世影响巨大,宋元内丹学的主流为全真派南宗、北宗,皆推崇性命双修之说。虽然南宗强调先命后性,北宗强调先性后命,但在性命并重上是相同的。

吕洞宾性命思想以老庄为宗,使道家抽象而玄妙的形而上的哲学思考最终落实到形而下之术上,使修炼可行可证。吕洞宾将传统的炼气服气方术发展成系统的内丹修炼学说,把修炼心性与炼气修命结合起来。其心性修炼向老庄道家复归,命功修炼既继承了传统道教形神相抱的思想,保留传统道教重视实践、重验证的特点,又以性功与命功的不可分、性命并重而发展完善了传统道教的内修术。修命的最终目标是炼尽阴质而获纯阳之体,而纯阳之体已不再是有形的肉身。

吕的性功与命功皆有系统分明的修道层次,并有验证,没有上一步的性与命的验证,不能进行下一步的修炼,使得丹法在有路可指,可验可证,可操作性强,使“道”与“术”紧密地连接,修炼在道的高度上从抽象到具体不失其主旨。这种修道次第对后世影响深远,是道与术、性与命的完美结合,它不再追求一般的治病健身、养生延年,而是以祛病健身为初效,以延年益寿为中效,以阳神飞升为最高目标,成就形神俱妙、体道合真为宗旨,从而一扫旁门左道,被奉为正统丹道。据文献记载,从唐末至宋代,内丹道异军突起,日益兴盛,几乎取代了所有的传统道教的修仙炼养术而一枝独秀,对后来全真道和民间的气功与养生术都产生了普遍而深刻的影响。

钟吕内丹道建立在古代中医学的基础之上,并集古代炼养术之大成,因此,它的出现不仅对后来全真道的内丹心性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对民间的气功与养生术的发展也有着相当广泛的幅射。

猜你喜欢

内丹吕洞宾双修
城市双修理念下的城中村改造研究
El maíz y el estigma del maíz
索宝
浅析“城市双修”视角下的滨水公园设计——以界首沙颍河公园为例
全真道圆明老人所述修性《十马图》试论
铸剑、剑解与道教身体观
狗咬吕洞宾
狗为什么要咬吕洞宾
谢金英:德与艺双修 雅与俗共赏
船老大智对吕洞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