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机制研究:以色块为材料*
2018-08-30原昊
原 昊
(西南民族大学社会学与心理学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斯滕伯格以被广泛学习的10个阿拉伯数字(0-9)为实验材料,使用探测法来研究短时记忆的提取机制。其以记忆字表的长度为自变量,以被试的反应时为因变量,发现无论是“是”反应还是“否”反应,反应时都随着记忆集合的增大而增加,并且“是”反应时和“否”反应时的斜率是相同的。斯滕伯格由此得出结论:短时记忆中信息的提取是逐个进行的,并且还要全部提取出来,是一种系列完全扫描(Sternberg,1966,1969)。但之后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明斯滕伯格的结论是靠不住的、至少是单一的或者说是在一个更大的理论背景下的一种特殊情况。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不同的研究者选取的研究材料不同。例如DeRosa & Tkacz(1976)采用一系列连续的动画图片作为实验材料就得出了有利于平行加工的实验结论。我们查阅文献后发现较少有研究使用颜色作为实验材料来研究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机制。大千世界,万紫千红,失去了颜色岂不悲哀?所以本研究决定以色块为实验材料来研究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机制。
一、方法
(一)实验材料
本研究选取红橙黄绿青蓝紫黑灰棕9种颜色的色块作为实验材料,各颜色的RGB参数见表1,每个颜色被制作成80*60像素的色块。
表1 各颜色的RGB参数
(二)被试
西南民族大学社会学与心理学学院12名2016级本科生参与了本实验,男女各6人,均为右利手。
(三)实验设计
本实验的自变量为记忆字表的长度,有1-6共6个水平,单个被试上每个自变量水平呈现24次,6个水平共计144次,因变量为被试的反应时和正确率。
(四)实验程序
本实验依托E-prime1.1实验程序设计软件平台开展,使用神舟战神K680C个人笔记本电脑进行实验,具体实验程序见图1,实验开始前被试有充足的机会进行练习以熟悉按键反应,整个实验约需40分钟,每隔10分钟被试有一次休息的机会。
二、结果
因为被试反应的正确率为96.4%,故只对被试的反应时进行分析仿照斯滕伯格的研究范式,用记忆字表长度作为自变量对反应时数据进行分析。用Ty代表探测项目在记忆字表中(肯定判断)的反应时,用Tn代表探测项目不在忆集字表中(否定反应)的反应时,则不同的记忆字表的Ty与Tn的平均成绩(毫秒)见表2。经过回归分析,得到两个回归方程:
Ty=659.00+125.22X
回归方程的判定系数为0.96,ρ﹤0.001,说明肯定判断反应时与记忆字表长度之间存在及其显著的线性关系。
Tn=730.00+128.00X
回归方程的判定系数为0.96,ρ﹤0.001,说明否定判断反应时与记忆字表长度之间存在及其显著的线性关系。
表2 不同记忆字表长度肯定反应与否定反应的平均成绩
从以上两个线性方程来看,记忆字表长度与反应时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且都随着记忆字表长度的增加而增大;另外,这两个方程的斜率也基本相等。这与斯滕伯格的实验结果高度吻合,证明了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机制为系列全扫描。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两个方程的截距和斜率都大于国内外其他研究者的结果,这可能与本实验选取色块这一实验材料有关。
图1 实验程序设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