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挖掘教材,有效提升复习效率

2018-01-25安徽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8年1期
关键词:分封制人教版历史

安徽

近年来新情境、新材料的使用,让考生觉得高考试题似乎已经远离了教材,“背多分”现象也着实很难实现了。如此下去,多数考生便忽视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在高三整整一年的备考中,大家都是跟随着老师和复习资料共同度过了一轮、二轮、三轮的复习,而教材诚然已成为了摆设。事实上,通过对历年高考真题的深度剖析,就可以发现,高考历史试题既高于教材,却又源于教材。因此,我们必须得重视教材在高考复习中的作用。

一、密切教材模块间的联系

在一轮或二轮复习中,我们通常都会按照通史体系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来重新整合知识,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然而,这远远不够。我们还需加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在复习宋朝的历史时,在思想文化方面,我们会提到程朱理学。在此,我们就要思考它与北宋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重文轻武的政策、商品经济的繁荣、科技的发展是否存在着某种联系。又如在复习“一五”计划的内容时,我们不仅要看到它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更要看到它与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制度、外交政策、教科文发展的联系。具体而言,“一五”计划的实行,加快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推动了五年计划的完成,并促进了外交政策的适当调整;五年计划的实行与完成也加快了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建立,科技成果与“双百方针”之下的文化硕果也随之而出现。唯有这样,我们方能全方位地认识历史的整体化和系统化。

正如安徽省六安中学盛刚老师发表在《教学考试》高考历史4的文章《巧用版块链接提升复习效率》中所言,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每一课的课后都有一个“模块链接”部分,考生可以以此来加强训练。如人教版必修一第1课,该部分载有“可参见人教版必修二第4课”。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得思考:本课中的分封制、宗法制与必修二第4课的哪些内容有关联呢?彼此又有何关联呢?模块链接部分是否又有不完善的地方呢?考生由此而意识到本课与人教版必修二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的出现也密切相关。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并推广,诸侯国势力日益膨胀,从而加速了分封制的瓦解。长此以往,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能力必将得到强化。近年的高考试题在考查影响时,常常是由此及彼,题干材料可能是政治方面的内容,所考查的内容却可能是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例1.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在复习分封制时,我们常会谈到它的政治影响,却忽视了它的经济、思想与文化方面的影响。该题正说明了政治与思想文化之间的联系。在讲到西周的四大制度时,我们是否深刻地分析过它们的内在关联呢?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和礼乐制,在某种程度上正反映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分封制的实行,也将周朝的礼乐文化传至地方,使文化上逐渐趋向于中央,故本题选A。

又如2017年全国Ⅰ卷《又是斯大林格勒》那道错误率较高的漫画题,它密切考查了两极世界的形成(美苏“冷战”)与“斯大林模式”之间的联系。若是我们重新翻开人教版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其模块链接为:“本课相关内容可参见必修1第25、26课。”而其中的第25课恰恰是两极世界的形成。由此可见,加强不同模块间知识的联系尤为重要。

二、加强教材同一专题的联系

1.“历时性”

在复习专题时,我们要善于从长时段去把握历史的发展演变。如复习传统儒学时,除了厘清必修三前四课的内容以外,我们还要将它与近代儒学的发展相衔接,具体可从“中体西用”、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新生活运动等方面展开。2015年全国Ⅰ卷第40题正是考查了孔孟儒学、汉代儒学、宋代理学与康有为的儒学观等内容。

2.“共时性”

同时段的东西方历史可能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亦有诸多本质上的区别。在复习备考时,不要忘了寻找历史中的“共时性”。如在复习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时,我们可将其与古希腊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相结合。在复习明清时期时,则将其与16、17世纪的西方相联系。鉴于考生不能很好地把握同时段的东西方历史,我们可以结合教材后面的重大历史事件年代表,将同时期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在中国近现代史的复习过程中,更值得如此去做。只有这样,考生方能更好理解众多历史事件出现的原因、影响。例如,2017年全国Ⅰ卷的第42题给出了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让考生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解答此题时,考生可将同时段的中外思想文化发展( 《牡丹亭》与《哈姆雷特》 )、中国与西方之间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中国与西方对外关系(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等内容进行比较,并结合相关时代特征进行分析。

三、明了教材中的暗线

在复习中,考生还需要注意知识的发散,注意发掘教材中的暗线,并有效提取其中的隐性知识。如在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考生还需要关注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法律制度等内容。在复习中国古代经济这一专题时,需了解城市的发展、赋税制度的变革等内容。在复习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革命历史时,需大体上把握近代中国对外观念的变化与外交政策的演变。

例2.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道:“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在复习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年)这一专题时,我们必须得抓住这几条暗线:历史阶段的划分;政权的更迭;都城的变迁;中国共产党革命重心的转移。一旦考生了解了陕甘宁边区是中共在抗战时期的总后方,本题便可迎刃而解,B项符合题意。

四、利用教材中的补充材料

“历史纵横”“学思之窗”是复习时不可忘却的史料。它时而对教材中的主干知识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如人教版必修一第3课在论及宋朝君主专制加强时,“学思之窗”的内容却告知我们皇权常受到相权的制约。命题专家也时常立足于这些视角,命制试题。

例3.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本题正反映了皇权受到了某种势力的限制,它与上述“学思之窗”中的内容可谓是不谋而合。考生由此可知,A项符合题意。

此外,历史地图也是不可多得的材料,它有利于切实提高考生的时空观念素养。而当下的高考,时空观念亦为重点考查的核心素养之一。如在复习西周分封制时,教材中的分封示意图,考生不可不看。在此,考生需要注意观察主要诸侯国的地理位置、三大分封对象大体的分布、都城的位置等信息。

例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周礼”源于周王室,因此本题实际上在考查西周王室都城的所在地。由教材中的《西周分封示意图》可知,镐位于今天的陕西,故C项正确。与教材配套的历史地图册,它更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它也填补了教材中的一些历史知识在空间上的空白。因此,考生还需要多加利用历史地图册。

五、拓展、修正教材中的部分观点

教材常囿于空间,所述的观点不尽完整、准确。而命题者往往利用真题来完善教材中的不足。如2014年全国Ⅰ卷第32题旨在告知考生:古代雅典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2012年全国课标卷第34题旨在让考生认识到:罗马的公民法具有形式主义特征。2013年江苏卷第7题亦是如此:新文化运动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上观点恰恰是对教材的一种修正。此外,又如罗马教会对待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持何种态度呢?明清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是否有其合理性呢?诸如此类的问题,值得考生去关注。因此,考生可适当阅读相关拓展性材料和报刊杂志来丰富自己的视野。在平时的模拟练习中,也常会遇到这些超脱于教材观点之上的试题,考生需要加以积累。

综上,在高考复习中,教材是不可小觑的。我们要基于教材,而又学会整合教材、发掘教材、利用教材、修正教材。唯有如此,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教材的可用价值。

猜你喜欢

分封制人教版历史
夏商周的更替
基于历史中“人”的历史叙事——以人教版《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为例
浅析汉初实行分封制的原因
人教版“两极世界的形成”商榷
新历史
从王朝兴替看大型企业经营管理
从王朝兴替看大型企业经营管理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