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十九大,探索高考命题规律
2018-07-20广东
广东
2017年10月18日至10月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做了重要报告,为未来30年的民族复兴描绘了宏伟的蓝图。这一伟大方略必然会贯彻到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其中自然也包括教育领域。因此,研究十九大报告,探索高考命题规律,提高复习备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笔者认为,以下重要文件和资料隐含着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和规律。
一、党的十八大及近5年高考题目分析
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议选举习近平为总书记,自此,习近平总书记以十八大报告中的构想作为奋斗蓝图,开始了第一个任期的治国理政。
十八大报告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必须:①坚持人民主体地位;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③坚持推进改革开放;④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⑤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⑥坚持促进社会和谐;⑦坚持和平发展;⑧坚持党的领导。在上述8点坚持中,第①点体现党的民本思想,第②③⑤点侧重于经济建设,第④⑥点侧重于社会关系与社会秩序,第⑦点则侧重于外交,第⑧点强调了党的领导地位。
分析十八大召开后的2013 —2017年共5年文综全国Ⅰ卷的第40、41题,会发现这些试题与十八大思想存在明显的关联性。
1.考查经济建设与民生的题目
(1)2014年第40题“宋应星与牛顿科技著作”和2015年第41题“科学技术推动生产诸要素”,围绕社会环境与科技成果的影响进行命题。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科教兴国”,再到“科学发展观”,科技已然成为高考命题的重点了。
(2)2013年第40题是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关于海洋利用的问题。当今中国是能耗大国,相当一部分能源来源于非洲或西亚国家,能源生命线途经印度洋,穿过马六甲海峡,路途遥远而且不安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一带一路”一方面可以开辟新的能源输送通道,保证我国能源安全;另一方面有利于中国过剩的产能和资金向外转移,解决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所带来的问题,也有助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的建设,带动各国经济的发展。因此,“一带一路”有利于中国与世界共同繁荣。
(3)2013年第45题考查“维新变法与清末新政”。通过对比分析维新变法的失败和清末新政取得的重大成果来引导学生认识到国家力量在改革中的重要作用。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接近40年,人口增长逐渐趋于合理化,但老龄化问题逐渐出现,人口红利也逐步耗尽。2016年第40题的“清朝中期人口膨胀与就业”与我们目前面临的人口问题高度契合。
2.考查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的题目
2015年第40题考查儒学在古代的发展、近代国人对儒学的评价和我们今天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2017年第40题考查民族主义。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必然要求我们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求强化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
3.考查世界视野,关注人类和平与发展的题目
2013年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充分体现了中国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外交理念,这与十八大坚持“和平发展”的理念完全一致。2013年第40题“海洋的利用”和2017年第42题“中外大事年表”,这两道题都引导考生形成世界视野,关注人类的和平和发展。
综上所述,在2012年十八大召开后的5年高考命题中,第40和第41题共10道题,其中与十八大精神高度吻合的至少有7道。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党的十八大精神在高考命题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
二、教育部关于文综试题的分析报告充分反映了十八大精神
教育部公布的高考试题分析报告包含了命题的指导思想和考查目标等,非常值得我们研究分析。下面以最近三年文综全国Ⅰ卷分析报告为例,进行分析。
2015年全国Ⅰ卷的分析报告写道:试题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反映依法治国理念要求,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学科综合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鲜明体现学科特色,充分发挥和展现人文学科高考的德育功能和文化价值。
2016年全国Ⅰ卷的分析报告写道:试题发挥价值观引领作用,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以学科能力的综合考查为主线,精选考试内容,创设适当问题情境,突出学科综合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考查要求,合理控制试题难度,试卷内容结构和题型结构保持基本稳定。
2017年全国Ⅰ卷的分析报告写道:命题坚持以立德树人为立场,以服务选拔为导向,以提高试题质量为要求,试题学科特点突出,既注重主干基础知识的考查,又强调学科素养和关键思维能力的考查,试题难度适中,具备区分效果。
综合近三年分析报告,会发现近三年的高考试题都注重对考生思想品德的考查,包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等。
比如2015年全国Ⅰ卷第40题,以儒学发展为主线,贯穿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该题一方面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与人文情怀,另一方面使考生加深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加热爱祖国历史文化,进而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增强国家意识。
又如2016年全国Ⅰ卷第24题,以《论语》与“五经”的关系为切入点,考查儒学的发展历程;第26题,以一段有关宋代的材料,考查我国注重历史传统的文化特征及其意义。让考生在阅读和回答试题的过程中感受和体验传统文化,引导他们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从而增强中华文化自信。
再如2017年全国I卷第30题,讲述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扩大民主基础的努力,体现了民主、平等的核心价值观。
由此可见,高考命题很严格地贯彻了党和政府的治国理政思想。此外,高考命题还注重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前面三年文综试题分析报告中均有涉及,比如2015年强调“加强学科综合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鲜明体现学科特色”;2016年强调“突出学科综合能力和思维能力考查要求”;2017年强调“试题学科特点突出,既注重主干基础知识的考查,又强调学科素养和关键思维能力的考查”。那么,学科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呢?在高考试题中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三、历史新课标在高考试题中的渗透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明确强调了教育的本质功能和真正价值,开始从国家层面更加深入系统地考查“教育要立什么德、树什么人”这一教育最根本的问题。为此教育部启动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工作,紧接着,开始了高中各科新课程标准的编写工作。到2017年8月,教育部几易其稿,高中新课程标准基本定型。其中高中历史学科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①以立德树人为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②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对国家、民族、民族文化、党和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③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则包括:①唯物史观;②时空观念;③史料实证;④历史解释;⑤家国情怀(对祖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国际视野、健全人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中新课程标准虽然还没有正式公布,但已经渗透到近几年的高考命题中了。
比如2015年全国Ⅱ卷第40题以孟子和苏格拉底关于法律的看法入题,要求考生对两种法制观念进行比较,并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充分发挥了以史为鉴的积极作用,为学生提供了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法律观,鼓励他们未来更好地学习、运用法律,服务国家与社会。2015年全国Ⅰ卷第26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第33题考查英国议会制的形成与发展等,这些题目都考查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
2016年全国Ⅱ卷第40题以中国近代海外移民为材料,围绕海外移民群体对中国近代国家富强所做出的贡献,引导考生认识海外移民群体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实践,从而对中国近代追求国家富强进步的历程有更深刻体会。全国Ⅲ卷第28题,借梁启超之口,抒发近代仁人志士对于民族进步、国家强盛的追求,着力呈现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与辉煌成就,培育民族自豪感;第30题,通过新颖的试题呈现方式,显示1932年上海乃至全国民众的抗敌爱国热情。近代中国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时期,但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奋力前行、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时期,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这一段历史中有深刻的体现。上述题目主要考查了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家国情怀。
2017年全国I卷第42题列举了14—17世纪中西方若干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领域的重要史实,要求考生提取信息并形成论题,进行论述。该题要求的关键能力,包括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层级;考查的学科素养,囊括了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方面。该题多角度、多层次考查了考生的综合素质。又如2017年全国I卷中的第26题,以四则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涉及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由此可见,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已经贯穿到最近几年的高考命题中了。这提醒我们在教学与复习备考中要有意识地贯彻学科核心素养。
四、十九大及其对备考的指导性意义
2017年10月,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做了报告。对比研究十八大报告和十九大报告,我们会发现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连续性,同时,也存在新目标。
关于奋斗目标方面,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十九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十九大继承了十八大关于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说明两者存在继承性和延续性。但十九大所提出的目标更宏伟,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时建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此外,十八大坚持三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而十九大则发展为四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后者增加了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十八大与十九大报告均坚持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由此可见,十八大与十九大存在极大的继承和发展关系,那么,未来几年的高考命题必然也与前几年的命题存在内在的联系了。这一论断还可以从以下官方文章中找到证据。2012年党的十八报告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014年教育部制定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分阶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且要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而在最近三年的教育部文综试题分析报告中也屡屡强调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考查,比如2015年的分析报告指出文综试题的特点之一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6年的分析报告指出命题突出价值引领“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2017年的分析报告指出文综试题的特点之一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到了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把这一方面的内容阐发为“文化自信”。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制定以下复习备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