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封书信,破解“母爱”密码
——兼谈文章“充实”之法

2018-01-25张素芹

小学教学(语文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配角书信花椒

◇张素芹

“母爱”是小学习作训练中常见的话题。学生的“母爱”之作,很多是老生常谈或因袭雷同,且内容空洞,不注意细节描写,没有真情实感。如何改变这些现象呢?教学中,我用两封书信巧妙破解了“母爱”密码。

一、创设情境,两封“书信”叩心扉

书信1:

亲爱的可儿:

你好!今天看到你的信后,妈妈好感动,好喜悦。你是个懂得感恩的孩子,妈妈实在没想到我为你做的点点滴滴你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那些事儿实在是太小太小,不值一提呀!况且那都是妈妈的职责,妈妈该做的。可你却一桩桩、一件件地讲述着,感谢着。尤其是那件事,你如果不说妈妈早已忘了,可你竟像放电影似的把它回放在妈妈眼前。孩子,你真的不必那么感激我,因为那件事是所有妈妈都会那么做的。孩子,妈妈好骄傲!谢谢,谢谢你对妈妈的爱!谢谢你的感恩!你让妈妈感觉到了“做妈妈虽然辛苦,却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

书信2:

小雨:

对不起!妈妈今天读了你的信好震惊。妈妈没想到我对你的爱已成了“枷锁”“牢笼”。你今天如果不说出来,妈妈还会一直认为自己的做法是对的。现在,妈妈仿佛看到了你寂寞的眼神,听到了同学们对你的嘲笑、指点,想到了你的尴尬。而这一切都源于妈妈对你的“爱”,不正确的“爱”!妈妈好难过、后悔,对不起,女儿,是妈妈让你受委屈了。放心吧,从现在起,妈妈就改正,按你的建议去做。原谅妈妈吧!

“同学们,这是两位妈妈写给孩子的回信。从第一封信中可以看出,妈妈被孩子的信感动了。结合你的生活体验,猜猜这个孩子会在信中讲述哪些事,‘尤其是那件事’又会是什么事。看谁猜得多,猜得对。来,把你猜出的事写在黑板上。第二封信中,妈妈不正确的‘爱’会是哪些事呢?女儿在信中会给妈妈提出怎样的建议?请你也大胆猜猜。”片刻间,黑板上变得“五彩缤纷”。

两封书信的情境创设是成功的。首先,书信真实感人,仿佛回信者就是自己的妈妈,瞬间触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共鸣。其次,将“抓住日常小事写出妈妈对你的爱,向妈妈说声‘谢谢’;或是和妈妈交流她爱你的方式,大胆沟通”的习作要求巧妙融入到“猜信”中。一个 “猜”字紧扣学生年龄特点,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其浓厚的学习兴趣。再次,“写到黑板上”给予了更多学生展示的机会,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在选材上创新。一个同学写出了这件事,其余的便努力写出与之不同的事例。“妈妈为我削好水果块”“妈妈每周陪我到书店看书、买书”“考试没考好,妈妈鼓励我”“妈妈的果汁水饺”“妈妈教我做家务”……第二封信中“还我一个星期天”“我自己的事让我自己做”“别再由着我”……事例虽小,但生活气息浓厚,真实、感人。

二、紧扣主题,一招“扩充”别空洞

学生敞开心扉,打开思维之门,有了可写的题材后,另一个难题便是“怎么写”。我告诉学生,把一句话事例变为一段话、一篇文章,其实很简单,就是在事实的基础上多联想,多雕琢,多扩充。

1.寻找配角,凸显主角。

一个孩子抓住妈妈给自己做酸菜鱼,家里花椒用完了,母亲不将就,坚持下六楼买花椒的事,写出了妈妈的爱。母亲是怎样不将就呢?有没有人愿意将就?如何写出一个愿意“将就”的配角突出母亲的“不将就”,从而表达母亲爱孩子是百分之百,来不得半点折扣的内涵呢?在如此引导下,学生改写道:

妈妈把油倒进锅里,要炸花椒,突然发现花椒用完了,连忙喊在一旁玩手机的爸爸:“他爸,花椒用完了,你快到楼下买点!”“少放一样也没什么,大热天谁还为了买点花椒专门下楼?等我哪次下楼捎点上来就行了。”爸爸头也不抬地说。妈妈听了,没再说什么,关了火,急匆匆下楼了。没多久,妈妈又气喘吁吁地上来了,额头上全是汗珠,后背也湿透了,她一刻没停地钻进厨房。片刻厨房飘出了花椒的香味……

作者增加了爸爸这一配角的描写,妈妈为了给孩子做出美味的饭菜,不怕累不怕热,坚持一味不能少,与爸爸无所谓的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正是在这对比中,平凡而伟大的“母爱”才得以凸显。其实,很多写人写事的名作,都有这样的配角来凸显主角,从而让主角的行为思想更加“光辉耀眼”。比如:课文《慈母情深》中,那个说“大姐,别给他!你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的“旁边女人”;《地震中的父与子》中那些“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的人……在文中起的正是配角作用。有了他们的对比反衬,文中的“母爱”“父爱”才让人感动、刻骨铭心。习作中,为何不能运用“寻找配角”这一方法,让我们的文章更为充实感人呢?

2.雕琢细节,彰显主题。

“细节决定成败”,做事做人如此,做文亦如此。细节描写就是将生活中细小的事物,如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种心理等,通过准确生动的“工笔细描”,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习作中如能将“主题点”(最能表现主题的地方)进行细致描写,文章一定是成功的。毕淑敏的《学会看病》就是通过母亲让儿子独自看病过程中“坚定—动摇—后悔—心痛—自责—勇气回升”的心理变化细节来表达“磨炼儿子也磨炼自己”,母亲“用心良苦”这一主题的。

在“母爱”类习作中,我引导学生在“主题点”一定要写好这样几处细节: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环境等。如何进行细节描写?我教给学生:(1)肖像抓特点,写出人物和别人长得不一样的地方,写出属于人物特有的“标记”。(2)语言巧化装,某人( )地说,此处“说”还能变成什么?如:问、道、唱、骂、叫、喊、吼、讲、夸……还有两字、四字表示说的词等。(3)心理写变化,且要有“波动”。(4)神态抓眼神配动作。 (5)动作多连续,尽量运用一系列动词,让人物“动”起来。 (6)环境多反衬,如写妈妈为子女洗衣服,写冬天肯定比其他三个季节更能反衬“母爱”主题。

3.搭建框架,丰富内涵。

“框架”即“骨架”,决定着物体的“体积”“格局”。“框架”大,物体的“体积”“格局”自然大。对文章来说,没有大的框架(骨架),文章内容就很难丰富。对于写“母爱”的文章(或写人文章),可分为单事写人(通过一件事)和多事写人(通过两三件事)。如果没有明确要求,“多事写人”更能表现主题。很多学生不会为“多事”搭建框架,我引导学生运用这样几种“框架”,文章雏形在学生头脑中瞬间确立。(1)排比词串联:忘不了……忘不了……忘不了……(或其他排比词)。(2)时间串联:早晨……中午……晚上……或是春天……夏天……冬天……。(3)空间串联:病床前……超市里……校门口……。(4)情感词串联:伤心时……高兴时……骄傲时……。(5)过渡段法。如“妈妈不仅在学习上关心我,在生活上对我更是无微不至”,用一个过渡句或段把人物事件连贯起来。(6)鼓励创新。当文章有了“框架”后,学生就可像工人盖“框架”式建筑物一样填充砖头瓦块了。对文章来说,“砖头瓦块”就是字词句段。文章有了“骨架”,又有血有肉,何愁不动人呢?

总之,写文章要做好两件事,一是知道“写什么”。“写什么”要有慧眼,写“习焉不察之处”,从人之所见处写人之所未见。二是知道“怎么写”。“怎么写”一定要有序,内容要充实。写“母爱”之文如此,写其他文章亦如此。至于写得“怎么样”,那就要在修改中细心雕琢了。

猜你喜欢

配角书信花椒
当前花椒价格走低 椒农如何积极应对
国内花椒产业进入低谷期
一个三角函数配角公式及其应用
打分
“一生无悔”等十二则
共 筑
最佳配角
花椒泡脚好处多
韩城大红袍花椒
故事里的那些配角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