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景德镇市“双创双修”工作路径研究*
2018-01-25王春梅
王春梅
(江西省中共景德镇市委党校,江西 景德镇 333001)
一、深刻理解党的十九大关于“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论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近年来,景德镇市大力推进城乡环境大整治,做“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现在,又在全力推进“双创双修”。这与报告的精神、与总书记的要求、与省委省政府的要求都是一致的,是落实十九大精神、落实总书记要求、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行动。在2017年11月15-16日召开的全省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现场推进会上,时任省委副书记、省长刘奇指出,“景德镇是一座能够与世界对话的城市,必须要有更好的环境、更高的品位作支撑,这样才能充分展现江西良好的城市形象和发展形象。通过半天的考察,大家都感觉到了景德镇的城市环境面貌发生了阶段性的巨大变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抓住了全国“城市双修”试点的机遇,通过大力推进城乡环境整治和“城市双修”,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城市建设新路子,实现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二、当前景德镇市“双创双修”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市民素质仍然有待提升
一是市民素质的提升速度跟不上城市发展水平的提升速度。当前,对于城市硬件设施的建设投入较多、发展较快,但对于市民素质教育的投入较少、相对滞后,两者之间的发展速度不均衡、不匹配。虽然,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文明创建活动,但很多活动都局限于特定时间段内,没有形成常态化、规范化。二是文明规范体系不健全。处于多重转型叠加时期的景德镇,公共文明规范体系不健全,缺乏相应的文明守则约束体系,难以让市民从内心上发生转变,难以通过思想的触动促进现实行为的转变。三是素质教育不全面。当前的素质教育仅针对中小学生而言,针对成年人的素质教育或相关活动没有,因此并没有形成全社会融入素质教育的氛围。
(二)城市管理略显后继乏力
一是政府层面,少数党员领导干部没有意识到城市管理、城市经营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仍然习惯于用行政管理的方法进行城市管理。二是社会层面,公众对城市管理认知度、支持度和参与度不高。一方面,缺乏应有的城市意识、市民意识和文明意识;另一方面,对城市管理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三是体制机制层面,由于在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方面没有创新、不具实效,导致城区里流动设摊、占绿毁绿、餐饮油烟扰民、违章停车等热点难点问题依然突出,常陷入整治—反弹—再整治—再反弹的怪圈。
(三)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
一是“双创”与“双修”不平衡,“双修”好于“双创”。“双修”是国家试点任务,主体在政府,有关要求都落实在具体项目上,做得更好;“双创”主体是全体市民,我们在发动群众上还有差距,群众参与的覆盖面和积极性都还不够。二是城建项目与产业项目不平衡城建项目主要是政府投资,领导关注得更多,推进得快一点;产业项目主要是企业投资,协调推进的难度较大,进度慢一点。三是县区之间,县区与部门之间不平衡有些地方和部门对“双创双修”的认识还不到位,工作主动性不够、联动性不够,这里面有任务轻重不一样、工作基础不一样、客观条件不一样等问题,但主观上也有一些差距。
三、当前景德镇市推进“双创双修”工作路径
当前的景德镇,天时地利人和具备,时代给了我们机遇、环境给了我们条件、发展给了我们空间。“双创”+“双修”,是景德镇城市发展的新起点、新阶段,必须牢牢把握国家把景德镇列为“双修”试点城市难得机遇,从城市街区建设、产业园区建设、市民素质建设、长效机制建设等方面,破除各种弊端,深入开展落实,真正把景德镇打造成一座与世界对话的城市、打造成“富裕美丽幸福江西”的景德镇样本。
(一)加强组织领导,精心安排部署
以项目为主导,以问题为导向,成立专项领导小组,负责“双修”项目的落实和监督,认真查找城市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顽疾问题,对表《景德镇城市“双创”“双修”行动方案》,做到工作思路清晰、工作重点明确、责任单位落实、完成时限有保证明确每项任务的责任人、责任部门,实行图标式分责、链条式传导、网格式覆盖和倒逼式追责模式,从而强化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确保各个项目落实到位。
以“多规合一”为引领,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城市规划,确保不同单位、不同领域相互合作,从而推进“双创”“双修”综合试点工作更好开展。同时,以现有空间格局为基础,加强编制工作,整合中心城区,推进城市设计,每五年或者十年检讨和修订一次规划,既保证一脉相承,又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特别是要找准关键位置和部位,通过局部的发展引发整体的变化,实现由“点”到“面”地修补、传承和展现。
以专项行动为突破口,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将“双修”“双城”试点工作与景德镇市中心工作有机结合,同研究、同部署、同推进,边规划、边治理,边治理,这样才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综合推进景德镇市的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等一系列工程。
以政府为主导,确保多方参与。“双创双修”建设,不是哪一个部门、哪一个单位的事情。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在整个“工程”当中,政府肯定要发挥主导的关键作用,但同时要保证多方共同参与的良好机制,从而实现“政社互动”的社会治理新模式,转变过去那种政府包揽的治理模式,实现政府主导、社会共治的新体系,使“双修”建设更具活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得到更好满足,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更加和谐有序。
(二)着力提高市民素质
市民的素质代表着整个城市的形象,市民素质的高低体现了城市水平的高低。市民素质关乎城市形象,彰显城市品位,是提高城市凝聚力、竞争力、影响力和经济实力的重要保证。
建立组织领导和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一要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重点是构建高效、有力的组织领导网络,市委、市政府发挥领导作用,部门负责具体实施,百姓共同参与其中。二要加大投入,不仅要加大硬件投入,通过建立市民学校、社区学校,帮助市民通过学习提升素养;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革命纪念馆等场所,通过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对市民素质产生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三要建立评价监督机制,一方面,让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制作诚信档案、进行信用考核来进行社会监督,共同织就一张有力的监督网。
开拓市民素质教育的多种途径。一要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学校方面,既要让学校发挥传授理论知识、培育实践技能的作用,同时大力开发其对人们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培养。家庭方面,应当将对孩子的培养重点扩展到品行教育,培养孩子从小养成正直、勤奋、孝顺、善良等良好品行。二要将集体学习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做到日三省吾身,通过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来以更好地状态、更高的素质参与到工作、生活、学习中去。三要将全日制教育与终身教育相结合。在发挥市民学校、公共图书馆等社会公共资源最大作用的同时,通过社区学校等对市民进行技能培训、提供文娱健身活动,形成学习与生活完美结合的良好氛围。
完善市民素质建设的环境保障机制。一要营造健康向上的城市文化环境。千年窑火,犹如凤凰涅槃,催生出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灿烂,实为中国陶瓷史上的明珠。在营造城市文化环境中,必须着力宣传景德镇陶瓷文化特色,合力打造景德镇的陶瓷文化名片,发挥陶瓷文化在城市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让城市历史文脉转化成人们可触碰、可感受的实体,从而影响人们、带动人们。二要营造诚信友爱的城市道德环境。特别是注意发挥党政机关干部和公务员带头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自觉遵守民文明守则的示范作用。同时,注意树立和宣传市民当中的文明典型,用具有说服力、感染力和号召力的先进典型、身边典型来教育市民、感染市民,从而建立起良好的社会道德体系。三要打造优美的城市生态环境。要通过不断美化、亮化城市的卫生、公共设备,积极推行现场式、体验式公众教育,提倡节能环保简约化的生活方式,来教育市民、感染市民,真正让景德镇变成一座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城市。
(三)制定长期制度、实施长期战略
制定科学规划。正确的城市规划是最大的节约,反之则是极大的浪费。对于景德镇市的未来发展而言,必须要以现有空间格局为基础,加强编制工作,整合中心城区,推进城市设计。每五年或者十年检讨和修订一次规划,既保证一脉相承,又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特别是要找准关键位置和部位,能够通过局部的发展引发整体的变化,实现由“点”到“面”地修补、传承和展现。
项目引导,责任到位。以项目为主导,以问题为导向,成立专项领导小组,负责“双修”项目内容的落实和监督明确,明确每项任务的责任人、责任部门,实行图标式分责、链条式传导、网格式覆盖和倒逼式追责模式,以此强化各项任务工作顺利开展,确保各个项目落实到位。同时,针对“双修”建设中难以开展的重大问题、重大项目,要进行集体讨论,通过集体表决的方式来做出决定,避免新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改进方法,防控风险。城市的“双修”建设,不能够采取强力干预的方式,必须循序渐进、微型干预。尤其是针对“双修”建设中可能出现的矛盾纠纷,为了避免信息不对称等情况,着力建立多方参与的、利益相关方对话共商平台,从而为公众有效参与“双修”建设整个过程提供畅通渠道,为政府与利益相关方搭建有效沟通平台。
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双修”建设,不是哪一个部门、哪一个单位的事情。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在整个“工程”当中,政府肯定要发挥主导的关键作用,但同时要保证多方共同参与的良好机制,从而实现“政社互动”的社会治理新模式,推动治理主体从政府包揽向政府主导、社会共同治理进行转变,使“双修”建设更具活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得到更好满足,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更加和谐有序。
多元投资,利益保证。在城市“双修”建设中,应当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共同作用,同时积极吸引社会闲散资金,探索形成政府、企业与个人的多元化投资主体。同时,通过银行、信托、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形成多样化的融资方式,缓解“双修”建设、后续管理中的资金缺口难题,最终实现项目的投资、融资、运营、管理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