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东盟艺术高校联盟建设探究

2018-01-25李天胜赵

艺术探索 2018年6期
关键词:交流艺术文化

李天胜赵 克

(1,2.广西艺术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引言

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题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演讲时提出,“中方……愿同印尼和其他东盟国家共同努力……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促进青年、智库、议会、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等的友好交流……”[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增进次区域教育合作交流,推动大学联盟建设……深化双边多边教育合作”[2]。中国和东盟的艺术高校都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在艺术教育、科研创作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特色。近年来,随着中国—东盟双边经贸关系日益密切,人文交往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国和东盟的艺术高校都意识到进一步密切合作的必要性,在文化、艺术、教育交流与合作方面开展了很多富有成效的实践,相互辐射程度增强。中国和东盟国家山水相连,区域总人口数超过20亿,占全球总人口数的近三成,区域合作潜力巨大。为推动双边友好合作与交流持续发展,推动中国—东盟合作迈上新台阶,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中国和东盟的艺术高校抓住当前区域合作走向深入的有利时机,由广西艺术学院、中国—东盟中心和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高等教育与发展区域中心联合发起,中国和东盟的19所艺术高校在自愿基础上结成“中国—东盟艺术高校联盟”(以下简称“联盟”)。联盟共同主张“在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区域内艺术高校通过强化合作基础,拓宽交流渠道,丰富合作内涵,共同促进中国和东盟协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级艺术专门人才,促进文化艺术和科研创作领域高水平交流与合作,为地区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提出创新解决方案,为繁荣中国—东盟区域文化艺术作贡献”[3]。

一、中国—东盟艺术高校联盟的建设理念

高校联盟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高校(或高校与其他特定组织、机构)之间,围绕某一共同的战略目标,通过协议或联合组织等方式建立起来的互为补充、共担风险、相互衔接的一种联合体”[4]47-49。在科学的建设理念指导下,联盟有条不紊地运行,健康发展,产生了“1+1>2”的良好效应。

(一)坚持开放发展,促进中国—东盟艺术高校的对话与交流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5]他郑重宣示中国坚持扩大开放的坚定决心,庄严承诺扩大开放将采取重大举措。[6]东盟一直被我国视为周边外交优先方向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地区。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已有27年,如今两者关系已远远超越双边范畴,成为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中坚力量。中国和东盟国家应牢固树立开放发展理念,进一步增强文化互信;切实加强艺术教育对接,对中国—东盟合作产生辐射和带动效应;深入挖掘教育合作潜力,为中国—东盟整体合作提供有益补充。2012年国家外交部、教育部联合在广西艺术学院挂牌成立“中国—东盟艺术人才培训中心”。该中心面向全国和东盟各国开放,5年多来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4期,为中国和东盟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级艺术专门人才。在此基础上,中国与东盟要进一步促进艺术对话与交流,就必须坚持开放发展的理念,依托联盟的平台优势,紧紧围绕文化、艺术、教育三大中心内容,加强互联互通,拓展合作领域和空间,将联盟打造成中国—东盟人文交流与合作的新平台。

(二)推进合作深化,提升中国—东盟艺术高校的国际化水平

高校所有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归结为一点,就是为增强学校综合实力做贡献。一流的高校必定要有一流的国际化教育。在当前高校“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教育国际化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教育国际化是一所高校成为国际院校的必经阶段。著名学者简·奈特认为,“教育国际化”指的是“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维度整合进高等院校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职能之中的过程”[7]27。教育国际化发生在高校的人才培养、师生交流、学术合作、条件保障等教育办学的多个方面。联盟的建设,为各艺术高校深入合作提供了相对封闭的亲密空间。各校可以在此空间内多方交流,认真选择、权衡与比较,为本校教育国际化选择有效的参考模式,制定合适的发展道路,实施最佳的建设方案。各校可借助联盟平台优势,促进学生交流,使青年学生受益,提高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探讨教师联合培训创新机制,提高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加强科学研究与艺术创作合作,提高科研学术国际化水平;加强课程分享,探讨国际课程体系建设,提高课程体系国际化水平;加强学校管理交流,提高校园管理国际化水平。

(三)促进资源共享,推进中国—东盟艺术高校协同发展

联盟的建设使中国和东盟的艺术高校加强了在文化艺术教育领域的交流与互鉴,对促进联盟高校增进相互了解、共享教育资源、实现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中国和东盟国家的教育所面临的压力不光来自社会发展对科学与技术教育的要求,如开展 STEM(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Engineering[工程]、Mathematics[数学])教育,为迎接新的信息时代到来做好充分准备,还来自人们对文化和艺术教育的渴求。这对艺术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虽然联盟各高校都是本国文化艺术教育领域的佼佼者,但是由于各校在获得国家扶持力度、满足社会人才需求、实现本校办学目标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各高校综合实力相差较大,所开设的艺术类学科多寡不一。例如,部分东盟国家艺术高校所开设的艺术类专业集中在民族音乐、传统舞蹈、文化遗产等方面,毕业生就业市场较小,学校的社会认可度不高,办学资金来源单一,严重限制了学校的发展。由于各校经济条件、人才质量、社会声誉差距较大,联盟各项倡议难以得到全面响应。联盟的建设促进了区域内部的互联互通,优势互补,共享教学、科研、师资等办学资源及服务体系,促进各成员高校拓展教育教学范围,提高师资队伍质量,提升学术水平,推进中国—东盟艺术高校整体协同发展。

二、中国—东盟艺术高校联盟的建设路径

联盟是艺术高校联合应对国际环境压力的一种手段,同时还肩负着推进区域文化艺术共同繁荣的历史使命。因此,中国和东盟的艺术高校成立联盟,实现“抱团取暖”,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运行方式,使各成员高校在受共同规则约束的同时,充分享受民主、平等和自由度,保证中国—东盟艺术对话渠道通畅,保障多边合作交流机制健康发展。

(一)搭建中国—东盟艺术高校交流与合作新平台

文化部、国家旅游局(二者现已合并为“文化和旅游部”)2016年制定的《“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提出:“加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与合作机制化发展,推动成立丝绸之路国际艺术院校联盟等。”[8]东盟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地区,富有活力,是我国艺术高校对外合作与交流的重点区域。随着中国连续多年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文化艺术在东盟国家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东盟各国的艺术高校也逐渐重视与中国艺术高校的交流,希望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尤其是了解中国的文化艺术。但是,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与东盟艺术高校的交流较多停留于友好访问的“表面”,无法深入到学校办学具体环节合作的“内里”。联盟充分发挥出国际高端平台的作用,实现了中国—东盟双边、中国—东盟艺术高校之间多边的合作与交流,使文化艺术、教育成果等方面交流更具内涵。

第一,深化中国—东盟艺术高校国际化艺术人才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是高校办学的第一要务。要培养专业素质过硬、专业技术扎实、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级艺术专门人才,联盟各高校可加强其他成员的互动,相互借鉴人才培养改革经验,为本校人才培养注入活力。各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培养思路、确定培养形式、总结培养模式等人才培养改革各个环节引入联盟成员高校的成功经验,加强人才协同培养,促使国际化人才培养改革不断深化。

第二,推进中国—东盟国际学术活动品质升级。为提升本校在艺术领域的国际影响力,联盟各高校举办了一系列中国—东盟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紧紧围绕“艺术+学术”的中心内容开展频繁互动,广泛分享学术成果,深入开展艺术交流。在联盟高校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下,这些活动的内容得到丰富,形式更加多样,成果更加丰硕,品质得到升级,发展成为中国与东盟、中国—东盟与世界艺术教育合作与交流的学术新高地。

第三,促进中国—东盟文化艺术双向传播。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他指出:“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9]作为文艺工作者培养的重要基地,中国的艺术高校应深入合作,以文化艺术为载体讲好“中国故事”,在东盟舞台传递“中国声音”。东盟国家的艺术高校也可以通过开展联合展览、交流演出等多样性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推进东盟优秀的文化艺术向中国传播,促进双方艺术在相互对话、相互学习、相互碰撞中前行。

(二)建设中国—东盟艺术高校交流与合作新机制

长期以来,中国和东盟的艺术高校的对外合作与交流重点区域在欧美,双边交往以政府主导为主,且合作较少。近年来,随着中国和东盟经贸关系日益密切,艺术高校之间也频繁互动,相互认可程度逐年提高,双方也有意提升合作水平,由此呼唤出双边交流与合作创新机制。

联盟在中国—东盟中心、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高等教育与发展区域中心共同指导下开展工作。以此确保联盟倡议更有目的性、针对性和保障性。联盟的最高决策机构是联盟成员大会,由各校派一名代表组成。“代表会议制度”是联盟运行机制的根本制度,是保障联盟成员单位权利的基石。大会可就联盟章程范围内任何事项进行讨论,并对联盟重要事务做出决定。

为提高决策效率,联盟中方、东盟方各设置一个常设主席单位。常设主席单位负责起草联盟内部制度,制定工作计划,推进工作进度;组织协调所在方联盟成员行政事务;与对方主席单位共同管理联盟日常事务。为打破封闭观念,加强与联盟成员之间的沟通,常设主席单位下设常设秘书处,负责整理联盟文书,发布联盟信息,执行联盟决议,以及组织、管理、协调联盟内各项事务,维护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各高校在长期的办学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管理机制。秘书处的设立,有助于联盟成员突破一校或一国的局限,充分融入联盟的共同发展之中。联盟内的高校通过秘书处的协调,能够消除隔阂,构建资源分享网络,分享优质教育资源。

为激发各成员高校的参与意识,提高其在联盟发展中的贡献率,联盟每年设置一个轮值主席单位,一般由成员高校轮流担任,负责根据联盟工作计划,组织年度联盟成员大会,组织、实施、协调联盟各项活动,争取各类外部资源支持联盟活动,汇报联盟年度工作进展。轮值主席由轮值主席单位的一位校领导担任,若一方轮值主席单位轮空,由该方常设主席单位兼任,联盟的首届轮值主席单位由常设主席单位担任。

为体现联盟的开放性,促进联盟的可持续发展,联盟根据需要可设置音乐、舞蹈、美术、设计、民族艺术等分联盟,由联盟内部发起单位担任“分盟主”。“分盟主”负责组织分联盟活动,同时向轮值主席单位和常设主席单位汇报工作情况。

(三)形成中国—东盟艺术高校交流与合作新模式

联盟成立的目的,就是整合中国和东盟的艺术高校、文艺团体以及文化企业的优质资源,“哺育”成员高校教育发展,推动中国—东盟区域双边、多边人文往来,服务区域社会发展。为此,联盟探索建立了“1+5+N”的艺术高校交流与合作新模式,对目前联盟内部所开展的学术交流活动进行分类指导,吸收政府、高校、社会力量,共同推进中国和东盟的人文互鉴。此模式包含以下三个层次内容:首先,“1”指的是“中国—东盟艺术高校校长论坛”。每年举办校长论坛或者圆桌会议,为中国和东盟艺术高校的直接管理者搭建交流平台,发出“我的声音”,推广“我的经验”,分享艺术高校管理成功模式,对区域高等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探索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可行途径。其次,“5”指的是5个重大板块。联盟围绕艺术学门类下的五个一级学科,即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由成员高校牵头,分联盟主办,通过举办专业性国际学术研讨会、论坛等形式,如“中国—东盟建筑设计教育论坛”,为中国与东盟的专家、学者构建学术交流平台,分享繁荣区域文化艺术的新智慧。再次,“N”指的是师生文化艺术交流项目。联盟倡议各成员高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发掘本校教育特色,面向联盟内部举办多样化的师生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形式包括短期互访、长期交流学习、青年训练营、特色研修项目等。这使普通师生能够充分享受到联盟建设和区域文化发展所带来的红利。

三、中国—东盟艺术高校联盟建设成效

(一)加大人员往来,开拓中国—东盟人文交流新局面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人文交流在促进中国—东盟战略关系走向深入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艺术、教育是人文交流的核心内容。联盟的成立加大了中国和东盟艺术高校的往来,增进了彼此了解,加深了友谊,开拓了中国—东盟人文交流的新局面。2017年11月,联盟举办首届“中国—东盟艺术合作与发展论坛”。来自中国和东盟的文化艺术教育专家以“艺术管理:跨界融通与创新发展”为主题,围绕“‘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艺术管理”等论题深入探讨。论坛达成共识:人文交流将成为中国与东盟合作的一个新支柱,是推动中国与东盟关系提质升级的重心所在。同时,联盟探索建立了中国—东盟艺术人才协同培养的新模式,使留学生成为中国—东盟双边交流和密切人文往来的金色桥梁。2017年11月,在广西艺术学院就读的越南留学生杜氏清花在为欢迎习近平访问越南举办的文艺晚会上演唱歌曲,受到中越两国最高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0]来自马来西亚的陈永馨、泰国的万良宇、菲律宾的王汉民等一批东盟艺术人才活跃于音乐、舞蹈、传媒等领域,展示了东盟文化艺术人才的良好风貌,增进了中国与东盟人民的相互了解,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联盟成员高校承办了许多高规格的政府人文交流活动,如广西艺术学院承办了2016年7月在印尼雅加达举行的“庆祝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二十五周年文艺晚会”,2017年12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首届中国—东盟电影节”等,促进了中国与东盟文化艺术的融合与发展。

(二)加速思想碰撞,创新中国—东盟高等艺术教育理念与实践

高层次艺术人才的培养是高等艺术院校的主要任务。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育国际化步伐的加快,高层次艺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法、培养模式也在不断调整,以顺应时代的潮流。高等艺术教育理念的创新将加快调整的步伐,促使艺术人才培养提质增效。联盟成员单位的负责人大部分具有良好的国内外教育背景,不仅有高超的艺术造诣,在国内乃至亚洲艺术教育领域也有着较强的影响力,愿意探索和实践新的教育理念。联盟各高校普遍意识到在承担艺术教育使命方面彼此有很多相似之处和可借鉴之处,均将相互间合作与交流的开展放在国际教育的首位。通过深入的交流与互鉴,联盟各高校在国际高水平艺术人才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遗产保护与开放、艺术创意创新方面得到了很多启发。印度尼西亚万隆国立艺术学院院长艾恩·赫尔迪亚尼博士认为,该校一直致力于印尼传统文化艺术,尤其是巽丹传统文化艺术的研究、保护、传承与发扬,但是在艺术教育方面把握不甚全面。通过参加联盟活动,与其他成员高校深入沟通后,她意识到学校迫切需要进行长远发展规划,将教育重心放在人才培养和研究创作二者与社会需求的对接方面。联盟引发了中国和东盟艺术高校管理者的思想碰撞,在办学理念和实践上,认真处理好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传统艺术传承与实用艺术创作、教育教学与社会服务等之间的矛盾关系,或将引发区域内艺术高校艺术教育的新一轮改革。

(三)丰富活动内容,建立中国—东盟文化艺术教育学术交流新高地

联盟所构建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模式得到了各成员高校的大力拥护和支持。一年多来,联盟不断丰富活动内容,所举办或承办的系列学术活动成为中国—东盟区域国际文化艺术教育学术交流的高端平台。这些活动包括“中国—东盟音乐周”“中国—东盟建筑空间教育论坛”“中国—东盟舞蹈教育论坛”和“中国—东盟艺术合作与发展论坛”等。如今,“中国—东盟音乐周”已经成为中国新音乐创作与交流三个最重要的平台之一。其余三个学术活动也成为舞蹈、建筑艺术、文化管理等领域我国与东盟国家专家学者交流的重要平台。每年参加联盟举办的国际学术活动的中外艺术家、文化艺术教育领域的专家达300余人。他们在这些重要的舞台上表达观点、发表作品、展示成果,使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东盟的声音”,提高中国和东盟学者的“话语权”。得益于系列学术活动的举办,中国与东盟的学者不仅消除了彼此间的文化隔阂,增强了互信,也对常规化的文化艺术培训提出了要求。依托“中国—东盟艺术人才培训中心”这一全国首批专门面向东盟国家开展艺术人才培训和艺术交流的高端平台,广西艺术学院联合泰国艺术发展学院、柬埔寨皇家艺术大学、老挝国立艺术学院等联盟成员高校已经成功举办了“中国—东盟舞蹈培训班”、越南文化部“2017年越南歌舞剧院青年演员培训班”等培训班。“中国—东盟艺术人才培训中心”至今已为中国和东盟的艺术院校、文化团体培训了高级艺术人才500余人,充分彰显了联盟作为学术高地的影响力,发挥了联盟的平台育人功能。

(四)师生交流频繁,推动中国—东盟艺术高校教育资源共享

师资国际化和学生国际交流是高校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高校教育国际化程度的关键指标,也是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重要表现形式。为了促进联盟内部师生交流,一方面,联盟举办各种类型的国际学术活动,组织科研创作、教师教学、课堂互换等形式的艺术教育活动,促进联盟成员高校在教学、科研和人员交流方面的合作与交流。一年多来,多所成员高校已经明确提出“优先面向联盟开放”的师资交往计划。菲律宾大学将该校民族音乐研究中心优先向联盟成员免费开放,为联盟成员单位的教师开展研究提供各种便利。广西艺术学院也与印尼万隆国立艺术学院等东盟高校开展师资短期互访,促进双方教师在中国和东盟民族音乐、传统舞蹈、文化遗产、艺术表演等方面研究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联盟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促进学生交流互访,开阔学生国际视野。联盟高校之间建立学分互认机制,积极发展长、短期非学历交流项目;推进教学资源互补,开展本科生、研究生等长期学历生的联合培养。联盟内部共享优势特色艺术教育资源,使学生来往更具选择性;做好学分互认工作,使学生交流的意义更具现实性;提供联合办学项目,使学生交流的效果更有长久性。例如,广西艺术学院与泰国艺术大学开展了“文化管理专业短期交流学习项目”,采取“3+2+N”的课程组成模式,中方学生可在泰国进行为期四个月“浸入式”学习,完成泰方安排的3门指定课程、2门本校特色课程以及N门体验式课程。此项目也已受到文莱、马来西亚等国艺术高校的青睐。

结语

联盟成立一年多来,为中国—东盟区域艺术教育共同体建设、繁荣区域文化汇集力量,通过举办多个合作项目和系列交流活动,推动了中国和东盟文化艺术教育的互联互通,充分彰显了中国和东盟的艺术特色,提高了本区域文化艺术的国际影响力。联盟在具体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各校艺术学科设置不均衡、各校办学条件差距大、英语使用熟练程度不一等实际情况,分别造成联盟各学科特色活动开展难以全面覆盖、联盟倡议难以得到全面响应、联盟沟通工作效率不高等问题的出现。但是,联盟计划陆续启动音乐、舞蹈、美术等专委会建设,分类指导联盟成员单位发展;开好联盟成员大会,提高沟通的有效性,推进成员单位“结对子”,成员高校相互扶持,共同进步;与国际组织沟通,争取更多的资金和条件支持,促使联盟可持续发展;同时,发展更多区域内的艺术高校及国家级艺术团体加入;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合作与分享机制,推动联盟高校开展实习基地共享、实验室共建、开展联合科研项目等,促进艺术教育资源的流通和师生的国际流动。总而言之,联盟的建设使区域内艺术高校受益,相互间的交流与互动使各高校能吸收到更多新思想,激发更多新思考,引发更多新行动,真正发挥联盟的国际协同育人平台功能,构建了全面、综合、立体的中国—东盟艺术教育共同体,促进了中国—东盟文化艺术教育的繁荣发展。

猜你喜欢

交流艺术文化
如此交流,太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谁远谁近?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