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道德情感的培养
2018-01-24张彦峰
张彦峰
摘要:当前教学模式及育人思想得以创变,“道德情感”作为核心素养之一,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有效渗透,可提高学生道德修养与法制意识,为此教师需树立教学方略创新与实践意识,借助《品德与社会》教程培养学生道德情感,使小学育人水准得以有效提升。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 课堂教学 道德情感 培养方略
道德情感是品德构建主体,只有人们具备道德情感,才会在生活过程中不断反思,形成正确意识,树立科学价值观,避免滞后性思想侵蚀人们的思想,道德情感是保障人们思想品行端正的基础。小学是学生端正思想品行的重要阶段,为此小学思想品德教师需承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重任,在《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进程中培养学生道德情感,使学生思想情感得以升华,思想品行得以优化,在科学的道德情感指引下学习与生活,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质量。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道德情感的培养前提
1.教师需立足新课改背景树立道德情感培育意识。基于《品德与社会》课程并非主科,在以往小学教学进程中容易受到教师的忽视,教师通常采用灌输式、填鸭式、机械式教学法,单项输出《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不关注学生是否真正理解相关教学内容,忽視教学内容对学生思想感情的影响,使《品德与社会》课程丧失育人价值,为此教师需立足新课改背景,积极学习先进教学方略,摒弃滞后性育人理念,树立道德情感培育意识,为落实德育教育目标,提高本课程教学质量奠定基础[1]。
2.小学院校需重视德育教育。小学院校《品德与社会》课程相对较少,无法发挥该课程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能效,为此学校需注重德育教育,明晰开展《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性,为教师提供更多教学实践路径,例如以第二课堂形式组织学生围绕道德法制,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事件为主题,创建“德育教育小剧场”,通过表演深切体悟道德内涵,提高相关课程教学质量,达到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目的。
3.提高教师德育素养。为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有效培养学生道德情感,教师需具备优质道德素养,能在教学进程中渗透给学生,使学生在教师影响下不断优化自身道德情操,在落实《品德与社会》教学目标同时,有效培养学生道德情感。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道德情感的培养原则
1.创新性原则。创新是推动教育事业稳健发展的内在力量,为此教师需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实践进程中,不断实践新型教学方法,同时累积教学经验,结合该课程教学实况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师育人体系,拓展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途径,为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2.生本原则。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逐渐意识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重要性,为此教师需在生本原则指引下,关注学生课堂表现,了解学生学习需求,探寻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切入口,为师生携手打造高效德育课堂奠定基础。例如,教师在进行“家乡的美景 家乡的人”教学时,发现学生对家乡的意识较为淡薄,一时之间无法形成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等道德情感,针对该教学实况,教师可以通过设问,启发学生思考家乡美食、美景及一切美妙的事物,在教师启发下学生逐渐敞开心扉,张开一双用“美”审视家乡的眼睛,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当前影响“家乡美”的客观实例,使学生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积极承担建设美好家园的责任,有效培养学生道德情感[2]。
三、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道德情感的培养方略
1.采用案例导入法,培养学生道德情感。良好的案例导入是面向学生渗透道德情感的优质教学方略,为此教师需在生本原则指引下,从学生生活经历着手,探寻富有引导效用的教学案例,借助案例启发学生思考,例如教师在进行“科技带给我们什么”教学时,可以为学生展出一组与先进科学技术息息相关的图片,如火箭升空、水稻杂交、生物研究等,将学生的思想与课堂教学内容得以交织在一起,在有效落实教学目标同时,启发学生思考科学技术创新对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达到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目的。基于此,教师需时刻关注学生,留心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为教学案例创编载体,使师生得以借助案例实现高效交互目标,教师应确保教学案例具有实效性、针对性、深入性、教育性,满足《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实践切实需求。
2.采用生活实践教学法,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相较于传统《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模式,生活实践教学法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生活通过实践体悟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铺平道路,基于此为有效培养学生道德情感,教师需在保证学生人身安全前提下,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例如教师在进行“爱美丽的生命”教学时,可组织学生到动植物公园,通过观察动植物生存环境与成长状态,体会生命平等、可贵、美丽的真谛,教师可以在学生观察动植物时,渗入“生态圈”概念,使学生明晰每种生物的存在都有它的意义,它们的存在是保障人类生生不息的前提,继而引导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能在日常生活中爱护并保护动植物,达到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目的。
3.采用信息化教学法,培养学生道德情感。伴随我国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体系日益健全,IT技术随之丰富,“互联网+教育”成为推动教育事业良性发展的力量之一,为此教师需积极拥抱互联网时代并自觉学习IT技术,将其用于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落实育人目标,例如教师在进行“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教学时,可以在教学实践开始前,为学生播放一段《厉害了,我的国》纪录片,同时提问道:“你可以说出哪些国家富强的真实案例?”在学生自主探讨过程中,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性,为培养学生热爱国家等道德情感奠定基础,结合学生探究结果引出“祖国腾飞”的意义,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在落实《品德与社会》教学目标同时,有效培养学生道德情感[3]。
结语
综上所述,为使《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质量得以提高,有效培养学生道德情感,教师需立足新课改背景,积极学习先进教学方略,树立道德情感培育意识,小学院校需重视德育教育,为教师营建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同时教师需秉持创新性原则、生本原则,采用信息化教学法、案例导入教学法及生活实践等教学法,培养学生道德情感。
参考文献
[1]凌征香.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道德情感的培养探究[J].时代教育,2018(8):160.
[2]曲玉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与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的关系研究[J].读与写(上,下旬),2016(7):39.
[3]罗庆祥.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道德情感的培养分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27):10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