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摆动类手法作用于循环系统的机制

2018-01-24胡冠宇丛德毓吕文会王宇臣张艳美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8年2期
关键词:淋巴手法红细胞

齐 伟 胡冠宇 卢 群 丛德毓 吕文会 王宇臣 张艳美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 长春 130000)

循环系统在人体分布范围较广、作用颇多,因此循环系统疾病也表现出了疾病种类多样化、疾病病因复杂化、临床疗法多元化的特点。摆动类手法是推拿手法中的一大类别,以法类手法、一指禅类手法、揉法类手法为主〔1〕。通过辨证施治应用特定的摆动类推拿手法可有效调节心脏功能、调节血压、改善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特性、调节淋巴循环,以起到通过摆动类手法治疗或辅助治疗循环系统疾病的作用。本文对摆动类手法对循环系统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1 摆动类手法调节心脏功能的作用机制

健康的心脏表现为搏动有力、节律齐整。临床中主要采用对穴位产生轻重交替刺激的一指禅推法作用在肺俞、心俞、膈俞、厥阴俞等穴位,以调节心脏功能起到治疗心脏缺血性疾病的作用。杨永刚等〔2〕在治疗冠心病合并心绞痛的临床对照实验中采用一指禅推法作用于观察组患者的下脘、建里、上脘、气海、章门、膻中等穴位,对照组口服复方丹参片,经过为期1年的临床实验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达93.02%,而对照组仅达76.74%,因此应用恰当的推拿手法治疗冠心病合并心绞痛,比长期口服药物治疗的效果要好,采用推拿治疗冠心病疗效显著。郑风胡等〔3〕在观察推拿穴位改善冠心病患者左心功能的观察中运用揉法作用于患者的双侧心俞、肺俞、膈俞、内关等穴位,试验数据表明患者的心率明显减慢,左室射血分数(LVET)显著延长,收缩时间(STI)缩短,诱发电位(PEP)、真等容收缩时间(TICT)缩短,这说明对穴位进行摆动类推拿手法能有效缓解心舒张末压,减慢心率,从而减少心脏负荷,同时还能明显改善左心收缩功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液灌注,提高心肌的供氧,从而起到有效的治疗效果。

2 摆动类手法调节血压的作用机制

中医认为高血压的发病主要与情志失常、饮食失节、内伤虚劳而导致肝阳上亢、痰浊上扰、血虚生风有关。因而中医在高血压的临床治疗中主要以平肝安神,化痰降浊为治则。而西医在临床中主要也以口服降压药为主要治疗手段,西药降压虽然起效快,但因其药物种类繁多,联合用药易产生不良反应,如若长期使用,会对患者脏器功能造成损害。因此中医在临床中应用推拿治疗高血压相对安全。骆传江等〔4〕通过临床观察实验证实虽然推拿治疗高血压比口服西药疗效较慢,但疗效的巩固比口服西药好。临床中常通过一指禅推法作用于头三经等头部操作平肝潜阳、镇静安神、宁心降压;或通过点揉肩中俞、华佗夹脊、腰骶等松筋通络、 顺气降压。且颈肩部推拿治疗高血压效果尤为突出。在颈肩部进行按揉治疗高血压之所以有效,从神经学的角度来看,是因为自律神经在颈部广泛分布,与脑和脊髓有着密切的联系,推拿时在颈肩部产生的刺激,可影响脊髓和大脑皮层下的血管调节中枢从而进一步影响血压,使其下降;从经穴的角度来看,在颈肩部进行推拿,会刺激肩井、 天柱、风池等穴位,从而起到气血运行,进而降低血压的作用。

3 摆动类手法调节血液流变学的作用机制

血液流变学指标主要是反映由于血液成分变化,而影响导致的血液流动性、凝滞性和血液黏度的改变。在正常情况下,血液在血压的作用下,在血管内流动,并随着血管壁情况和血管形状等血管性状及血液黏度(成分)的变化而改变,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当血液黏度变大时,血液流动性就变差,也就最容易发生血管栓塞性疾病。相对黏度越小,则流动性越好。宏观血液流变学包括血浆黏度、血液黏度、红细胞沉降率、血液及管壁应力分布,细胞血液流变学包括红细胞变形性、红细胞聚集性、血小板聚集性、血小板黏附性等。法类手法及按揉类手法等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组织内压远远大于静脉压和毛细血管压,能够促进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加强细胞间液的毛细血管壁滤过过程和重吸收过程,进而改变机体血液流变学特性。陈艳君等〔5〕对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和健康对照者进行了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发现病例组的红细胞电泳时间、全血高及中、低切值、红细胞沉降率、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沉降率方程K值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认为血液流变学异常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发病机制中起着显著作用。杨景丰等〔6〕研究发现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与正常人比较,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明显升高、红细胞沉降率加速、血细胞压积升高、红细胞聚集能力增强、变形指数及电泳指数显著下降,但在经牵引和推拿治疗后的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明显降低,纤维蛋白原明显下降,红细胞聚集指数下降,变形指数及电泳指数皆升高,并与颈椎病的恢复程度情况呈正相关,说明血液流变学异常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病理变化之一,推拿可以明显改变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液流变学的异常,达到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目的。

4 摆动类手法调节机体微循环的作用机制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微循环的基本功能是进行组织液和血液之间的物质交换。一般情况下,微循环的血流量与组织器官的代谢水平相适应,保证各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流量并调节回心血量。如果微循环发生障碍,将会直接影响各器官的生理功能。临床经验表明,经法或揉法等摆动类手法推拿治疗后,可以增加治疗处局部毛细血管数量,并增加毛细血管的开放量,进而显著改善机体微循环。李军等〔7〕研究发现家兔佐剂性关节炎模型组球结膜存在严重的微循环障碍,毛细血管明显纤细和扭转等畸形增多,血流缓慢瘀滞,管袢数目减少,血红细胞聚集渗出,并有白色微小血栓形成等一系列严重微循环障碍,直接影响组织细胞物质交换和正常代谢;经摆动类手法结合挤压类手法和摩擦类手法推拿治疗后球结膜微循环明显改善,指标变化有显著意义,说明推拿治疗能改善微循环的功能,增加血液流动性、降低血液黏稠度、降低红细胞聚集,增加血管管径,使血流量增加。

5 摆动类手法调节淋巴循环的作用机制

推拿对改善淋巴系统回流起着积极作用,因组织内压力在手法作用下增高,组织间液受到挤压后进入毛细淋巴管,淋巴液生成增加,同时在淋巴管内的淋巴液因收到手法的压力作用,而促使淋巴回流加快。近年来,淋巴推拿手法发展迅速、传播广泛,例如“人工淋巴引流术”等,该类手法可以加快局部淋巴的回流速度,减轻神经末梢周围的液体压力,使炎性物质迅速被淋巴液带走,清除体液里的致痛物质,能够有效减轻疼痛、缓解水肿。姚伟等〔8〕研究表明,走路、按摩乃至呼吸均会通过局部组织的作用改变淋巴流量,并且这些运动一旦停止,淋巴流量又会回复到原来的视屏,局部淋巴流量与局部组织按摩复读的平方及频率的对数成近似线性相关,其作用途径主要和通过对局部组织体积的压缩而提高组织间隙的压力有关。梁卫东等〔9〕在中医传统手法配合淋巴按摩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试验中,应用以按揉为主的淋巴按摩结合以法、揉法为主的传统中医手法,配合使用拿法、捏法等,与仅使用中医传统手法的对照组比对,结果显示中医传统手法结合淋巴按摩对肩周炎的疗效显著,通过一系列摆动类手法,并结合其他手法,可大大促进淋巴回流,加快炎性物质吸收,中段组织纤间隙维化过程,以肩周炎为例,人体腋窝周围有大量淋巴结,当肩、胸、腋炎症加重时,淋巴结受累,淋巴回流受阻,故运用揉法、法等大面积挤压、轻重交替的摆动类手法可有效解除淋巴回流受阻状态,使大分子代谢产物和血浆蛋白快速吸收,进而加速炎症的康复,提高疗效。

综上,摆动类推拿手法对循环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对血管、微循环、心功能、血压及淋巴循环等方面。在特定的穴位或部位上运用相应摆动类手法,可有效调节心率,缓解心舒张末压,减轻心脏负荷,还可加快血液循环,扩张血管,使全身的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从而进一步对心脏、血压等产生一系列影响,并能通过对颈肩分布的自律神经的刺激来降低血压,甚至还可以通过复位脊椎关节来纠正血流动力学,以进一步改善人体循环系统。摆动类推拿手法以其操作简便、风险极低、副作用及小的特色在各个疾病的治疗领域被广泛应用。

1彭 进,赵 卫.摆动类手法的临床分类〔C〕.深圳: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第九届推拿学术年会暨浙江省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继续教育项目论文汇编,2006:291-3.

2杨永刚,刘明军.推拿治疗冠心病合并心绞痛患者临床分析〔J〕.青春期健康,2014;S1:30-1.

3郑风胡,施浚昌,何玉辉,等.对穴位推拿改善冠心病患者左心功能的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1;(10):32-4.

4骆传江,徐龙华.中医推拿与西药治疗高血压病各50例临床观察〔J〕.按摩与导引,2002;18(1):16-7.

5陈艳君,鲍海萍,孙文平.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血液流变学分析〔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7;29(2):179-80.

6杨景丰,王 安,孙海军.牵引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血液流变学观察〔J〕.中医正骨,2004;16(10):15-6.

7李 军,魏东明,文 新,等.推拿对家兔佐剂性关节炎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医药学报,2010;38(1):37-9.

8姚 伟,丁宏光.中医按摩促进淋巴循环的动力学机理研究.第三届国际中医药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282-6.

9梁卫东,宋颖军,龚剑斌,等.中医传统手法配合淋巴按摩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研究〔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2;12(2):31-2.

猜你喜欢

淋巴手法红细胞
红细胞的奇妙旅行
层递手法
综合护理淋巴消肿疗法在降低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七步洗手法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生及防治
豚鼠、大鼠和小鼠内淋巴囊组织学的差异
胃癌根治术后淋巴漏的原因及处理
牵引配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90例
羊附红细胞体病的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