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课外阅读课内化”
———基于韩兴娥“课内海量阅读”的思考

2018-01-24李海燕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8年12期
关键词:海量内化课外阅读

李海燕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但目前课外阅读的现状是仅靠学生自主阅读,效果并不理想。对此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将课外阅读纳入到课内教学体系之中,通过“课外阅读课内化”巩固拓展学生课外阅读的成效。韩兴娥老师的“课内海量阅读”实验,可以说是一种较为成功的探索。笔者结合她的“课内海量阅读”浅析对“课外阅读课内化”的思考。

一、基于“课内海量阅读”实验简介

韩兴娥是山东潍坊市的一名普通语文教师,“课内海量阅读”的实验让她名满小语界。实验的具体做法即通过课堂40分钟教学让学生完成大量阅读。一般情况下,两周学完一册教材,三年学完小学课程,三年级完成小学识字量,即认识常用字达到3000字。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剧增。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一学期平均完成阅读量50万字,而到了中高年级,则一学期完成阅读量100万字。至于家庭作业,没有简单的抄写,有的只有一个,就是“循环日记”……这种做法与“课外阅读课内化”是一脉相承的。

二、基于“课内海量阅读”实验分析

什么是“课内海量阅读”?顾名思义,就是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完成大量的阅读。据韩兴娥老师自己介绍,主要是将小学六年分为三个阶段:一年级在海量阅读中进行大量识字;二、三年级主要在海量阅读中进行诵读积累;四、五、六年级则重点是进行经典诵读。对此进行分析,对于进一步探索“课外阅读课内化”,推促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具体来说,针对“课内海量阅读”特征,主要有以下三个关键词。

1.课内

“课内”一词不仅点出了“课内海量阅读”的阵地,同样也说明了阅读的时间段。这与学生的课外自主阅读有根本的区别。换句话说,也就是将“课内海量阅读”主动纳入到教学体系之中,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完成。这与“课外阅读课内化”的探索方向是一致的。毕竟仅凭学生课外自主阅读,在当前教学形势下,是无法完成新课标要求的识字量的。因而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点拨引导,乃至多元互动的方式,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推进课外阅读,以便让学生在小学阶段能够顺利完成课标所规定的课外阅读量。这种方式,不仅省去了学生课外自主选择的过程,毕竟课外阅读书籍繁多,鱼龙混杂,而且还能切合他们的实际,有针对性地扩大阅读量,渗透阅读技巧,继而推促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从韩兴娥老师的“课内海量阅读”来看,其实验与“课外阅读课内化”是有一定的区别的。“课内海量阅读”,都是在课内完成,既没有预习,更没有作业,不会占用其他时段进行;“课外阅读课内化”并没有完全摒弃课外阅读,不过是“课内”教师指导占据主导地位。

2.海量

对于“课内海量阅读”来说,其中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海量”。对于学生来说,课内也有阅读,但一学期只有二十几篇课文,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据韩兴娥老师介绍,到了中高年级,学生每学期的阅读量将达到100万字,而课标则是规定了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这几乎是课标所规定阅读量的10倍。但这么大的阅读量,在实验中并没有降低阅读质量。这对于“课外阅读课内化”探索来说,则是需要重点借鉴思考的。另外,对于课内阅读来说,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精读,另一种是泛读。而“课内海量阅读”与这两种阅读方式都有所不同。从量来看,“课内海量阅读”由于“海量”,自然远远超过泛读;从质来看,由于“课内海量阅读”更符合小学生阅读的天性,结合他们的性格特征,而导致质量不输于精读。对于阅读教学来说,更多关注积累感悟,而“课内海量阅读”则是最好的传承与发展。

3.阅读

对于“课内海量阅读”来说,其方法只有一个,就是阅读。对于一年级新入学的学生来说,韩兴娥老师主要采用的是“整体输入、定位认读”方法来让学生学习拼音,以便能够迅速认识生字。她的实验,在学生一年级学习结束时,基本上认识汉字2000个,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阅读注音读物的能力。对于中高年级学生来说,其阅读方法也很简单,一般情况下对于泛读文本,默读一遍即可,对于精读的课文,要求学生有感情朗读。就这样,学生很快学完课文,接着再延伸到课外,从经典开始,比如《三字经》《千字文》等。课文一课一课地读,课外读物也是一本一本地读。读着读着,学生就能轻易完成所规定的阅读量。总而言之,阅读才是课堂的主旋律,才是“课内海量阅读”的主要策略。

三、基于“课内海量阅读”实验思考

对于“课外阅读课内化”的探索来说,韩兴娥老师的“课内海量阅读”实验是成功的。但这仅仅是个案,因而不少教师仍有疑惑,或者对于“课外阅读课内化”探索来说,仍有一些问题,比如会不会加重学生负担,有没有阅读效果,等等。对此韩兴娥老师用实践进行了回答,她的学生的成绩高于同年级学生的成绩,并且进入初中后后劲十足。结合“课外阅读课内化”探索来说,主要思考如下:

1.“课外阅读课内化”应基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对于学生阅读来说,最主要的是兴趣。无论是韩兴娥的“课内海量阅读”实验,还是“课外阅读课内化”探索,出发点都必须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他们的实际安排阅读内容。如果人为拔高,增加阅读难度,反而会扼杀他们的阅读兴趣,结果适得其反。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生性活泼,好奇心强,但记忆力好,而阅读更多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针对这一特征,教师应安排大量的经典名著、童谣、故事等,以便让学生能够早早接触,为他们将来发展,乃至为个人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2.“课外阅读课内化”应充分发挥教材例子作用

相对而言,传统课内教学,大多咬文嚼字、逐字逐句地对课文进行分析,不仅教师教得累,学生也学得苦。其实对于儿童来说,教师过多的分析,学生也许能够记住,却大多不能理解。毕竟这种过分注重阅读分析的教学模式不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韩兴娥老师的“课内海量阅读”实验,则是充分发挥教材例子作用,继而跳出教材,将课外阅读引入课堂,通过阅读改变教学模式。对于“课外阅读课内化”探索来说,教师也应一方面通过教材文本进行课内外串联,借助群文阅读、互文阅读的方式,扩大阅读容量,推促阅读方法的迁移,另一方面也要跳出教材,尝试借助课堂引导学生读整本书,在将“课外阅读课内化”的同时,也推促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3.“课外阅读课内化”应实现减负提质的教学目的

对于学生来说,进行大量课外阅读,不是加重学习负担,而是一种兴趣培养,乃至一种学习习惯的培养。对于课外阅读来说,量变才能引起质变,只有海量才能提升质量。韩兴娥老师的实验,是将阅读纳入到课堂教学体系之中,课后没有大量的预习与作业,有的只是学生自由阅读的空间与时间。对于学生来说,真正的语文学习就是阅读、体验与感悟。抓住了阅读,也就抓住了语文学习。因而对于探索“课外阅读课内化”来说,学生需要的也只是阅读,而不是作业,或者读书笔记,心得交流,等等。教师需要给他们搭建平台,鼓励他们阅读,而不是通过问题、任务,乃至作业强迫他们阅读。

对于“课外阅读课内化”探索来说,韩兴娥老师的“课内海量阅读”给我们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但通向罗马的路有千万条,如果照搬只会东施效颦。教师应结合学校与课堂教学实际,给学生搭建平台,通过自主探索的方式,将课外阅读有序纳入到课内教学之中,以便真正实现教学生阅读六年,让他们受益终身的目的。

猜你喜欢

海量内化课外阅读
一种傅里叶域海量数据高速谱聚类方法
重视课外阅读 提升语文素养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海量快递垃圾正在“围城”——“绿色快递”势在必行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一个图形所蕴含的“海量”巧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