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把语文教育与“传统美德”教育相结合

2018-01-24

黄河之声 2018年2期
关键词:力行传统美德语文

邱 香

(厦门工学院附属学校)

教育的成败在于教育的对象能否成才,可如何才能算成才呢!这是众多教育者一直讨论不休的话题,也一直伴随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优异,就是成才的唯一标准吗?答案是毋庸置疑的,成绩好坏肯定不是成才的唯一标准。如某些成绩非常好的学生考上了重点学校,却因无法面对学习压力,或生活压力,最终选择了极端的途径(跳楼自杀等);或因只注重成绩,而不注重道德的培养,导致“学而不知孝悌为何事者”,也是大有人在,即高文化不等于高文明,而高文明不等于高学历,那么这样的教育又怎能说成功呢!

作为教育者,我们有时又会跟受教育者说:“三百六十五行,行行出状元”以鼓励受教育去努力。当然,这个说法也不完全是对的。因为有不少的“状元”,都带有一些不良的“嗜好”,如中饱私囊、口蜜腹剑、公私不分等。我们知道能成为“状元”者,肯定都是本行业的“高手”,如果他们带有不良的“嗜好”,那么给国家与社会带来的危害肯定是不可估量的。如现实社会中有不少的高官因贪污等行为而落马,对国家和社会产生多大的不良危害,不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吗?所以,这样的“状元”就是成才吗?值得我们深深反思……

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侧重关注的是传统文化研究领域。反观我们现在的国家,经济已经非常富裕,人民生活也达到小康水平,但是大家却未必幸福,甚至有时候觉得空虚。特别是现在的中学生,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已经超前成熟,可以说很多学生的观念已经不再局限于学习上,而是把更多的目光关注转移到“赚钱”方向上。中学生之间对比的已经不在局限于成绩分数,而是更多的比用什么品牌的手机、穿什么品牌的衣服、坐什么样的车接送等问题。甚至有些学生因为父母的工作比较卑微,不愿意在同学面前提起,而导致底气不足,自信心缺失,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已经呈现“白热化”的状态,是值得我们更深入去研究和解决问题。那么对于一名人民教师,特别是中学语文教师,因为语文属于文学范围,是中学教育中跟传统文化教育比较接近的学科之一,故语文教育除了常规模式的课堂教育之外,更要起到一个教育学生如何为人的问题,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而不是教学生除了会背诵古文、古诗词等“满腹诗词”之外,却不知道为人处世的道德伦理。如果只遵循原来的教育模式,那么这样语文教育,教育出来的只能是“高分数”之人,而不是“高文明”之人。这样就与“教书育人”的目的背道而驰。

对于推进语文课程改革而言,非一人之言就能有所改变,即使集众大家之言也不是几日、几年就能有所改变,因为教育的结果是多年之后才能检验其成效。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我反复总结教学经验,当下把语文教育与传统美德教育相结合,并融于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力行于教学中,会很大程度上推动语文教育的发展,以及促进德育教育的完善,最终完成教书育人的教育目的,为国家培养未来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也者,学为人也。”短短的七个字,便道出其中的道理真谛。如果学习是第一要务,那么学为人是前提基础,没有这个前提,命题便无法成立。《三字经》里的“首孝悌,次某文”、《弟子规》里的“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都把道德修养排在学习知识的前面,不就说明,成功的教育离不开道德教育。简而言之,道德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如果没有把道德教育放第一位,那么所谓的教育就是缘木求鱼。

传统美德教育又该如何融入到语文教育工作中来,融入到校园环境中来呢!这看似一个非常不可能的任务,但事实并非如此。其实,传统美德一直在我们身边,一直蕴藏在语文教育中,只是我们缺少正确的引导,更有效地把二者相结合,从而有效构建课堂文明和校园文明。

1、细节成大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传统美德教育时时刻刻都发生在我们身边,而我们却没有及时去鼓励和弘扬,以至于让跬步成为寸步难行,让小流成为干涸湖水,让小小梦想都变成空想。这样的责任会该谁来承担呢!在校园里面经常发生一些很细微的事,却往往不引起人们的注意。如学生不仅不乱丢垃圾,还会拾起别人乱丢的垃圾;如学生除了不挑食,还实行“光盘行动”;如学生除了不说不文明的话,还非常有礼貌,遇见老师就停足问声“老师好”等。这些细节上的礼仪和举止,如果能引起师生的关注,特别是语文教师的细微关注。再通过语文教育,运用课本的文学知识,把学生的传统美德行为作为案例进行教学,一来可以作为表扬,让学生更有动力去做文明之事,二来可以促进一个良好的文明氛围的形成。长期如此,那么语文教育就不止停留在书面教育的形式上,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让“细节”成为风靡全校的“大义潮流”。如语文教学中讲到冯友兰的《人生的境界》,就可以把学生的文明道德行为作为一个案例,来说明道德境界,即“正其义不谋其利”,让学生更加深刻明白道德境界的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去力行传统美德行为,从而取到“一箭双雕”的教育目的。

2、以身求创新。如韩愈《师说》所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按其顺序是首先传道,其次授业,最后解惑。三者的顺序是不容错乱的,否则便是“本末倒置”。因为我们知道,教师是一个光荣的职业,承担着“为人师表”和“教书育人”的重任,更是祖国未来花朵的栽培者和祖国栋梁人才的输送者。首先,在学校里学生以老师马首是瞻。老师的一句话可能胜过家长的十句话,甚至百句话。正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一个经常夸学生聪明的老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一个经常骂学生笨的老师,便会让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良言一句暖三冬,恶语伤人六月寒”,同样一句话可以导致学生一辈子不同的人生。很多学生有偏科现象,除了学生个人原因外,有很大的因素是源于老师。其次,老师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老师的言行举止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习惯,有句话说“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在学校老师就是学生的一面镜子。“粗口成章”的老师不仅会让学生厌恶,还会让学生“鹦鹉学舌”;“暴力倾向”的老师不仅不能“严师出高徒”,甚至会让教育“南辕北辙”。最后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该以身作则,把自己的文学知识转化成为力行的理论,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其他老师,用自己的行为去教育孩子。虽然语文老师未必就是全校文学知识最渊博的人,却是在用文学常识去教学,去影响师生最多的人。如孔子《论语》中所言要“不耻下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然后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总是高高在上,相如“学富五车”的感觉,似乎“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先不言可否造成笑话,至少已经违背书中之意,更不要提会不会让其他老师或是学生以此为话题进行对峙。再如讲授刘义庆的《陈太丘与友期》的时候,告诉学生要遵守诚信,然而自己上课时候却偶有迟到现象,先不言学生是否有质问和反问情况,最起码此教育已经失去意义。如是这样,又怎么能“以身作则”。在做好“以身作则”的同时更要不断创新,不要一味用同样的办法教学,只为“应付了事”。因为长期如此对于自身或是学生而言就容易产生烦躁的心理,所以一直重复着同样的事情会变厌烦,好比天天吃包子,吃个一天感觉还行,吃上个十天、一个月,甚至更久日日如此,想必没有谁看到包子不恶心。因此教育要不断更新,更新教学方法,更新教育内容,更新课堂形式,让学生天天品尝不一样的“美食”,就不会有人“厌食”。总而言之,作为语文教师只有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有个好的学习榜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时要不断更新自己的学识,才能让学生学习乐趣不间断,正如《论语》所言:“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3、教育改习性。环境对于一个人而言至关重要,因为我们大部分人没办法做到“出淤泥而不染”,那种境界太过高远,所以只能“随波逐流”。对于学生而言,学校教育分分秒秒都在影响着学生。孟子说过:“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大概意思是说,一个楚国人想要学习齐国的语言,便请了一个齐国人来他家里教他齐国语言,但是他所接触的人都是讲楚国的语言,即使天天鞭打着逼他说齐国话,那他也不可能做到,如果把他带到齐国去住上几年,即使有天天鞭打着逼他说楚国话,那也是不可能。因为周围都是讲齐国话的人,他就习惯成为自然。这告诉我们教育环境是不容忽视,教育环境可以让我们改变之前的习性,成为一种习惯。正是这个原因,才导致有学区房的产生,才有很多家长挤破头也要把孩子送进重点学校。讲讲我学习的实际案例:小时候是在农村学校读书,成绩中等。后来搬到城市里面读书。虽然成绩也是中等,但是跟农村的同学比起来,我就算是村里的尖子生。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要用自己的知识力量去把理论力行于教学工作中,为教学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教育不是要逼着学生去做什么,而是要让学生自己知道做什么,好比如逼着学生去背诵课文,往往结果就像《孟子·滕文公》里面所说的那样“弄巧成拙”。而是要引导学生去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一个宿舍6个人,如果有5个人都在玩“王者荣耀”,那么另外那个人也会加入该队伍,只是时间问题而已。相反,一个宿舍5个人都喜欢看书,那么即使另外一个人不喜欢看书,最后他也会成为喜欢看书的学生。对于语文老师而言,如果早上能亲自带领大家读书,那么长期下去必然养成全班都爱读书的氛围。所以,只要把教育的环境改变好,那么学生的习性也会随之而改变。

综合上面所述,中学语文教育要想把学生培养成为人才,就必须把“传统美德”教育融入到语文教育教学中来,并把理论知识力行于学习和生活中。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并从学生、老师、学校三个方面出发,把三者有效结合起来,才能创设一个美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以学生为主角,以教师为导演,以学校为剧本,从教育做起,从教师以身做起,从学生力行做起,才可以演绎出一场无以伦比的精彩演出,最终达到教育目的。

猜你喜欢

力行传统美德语文
循序力行,让“德融数理”落地生根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百名支书感党恩 学史力行话振兴③
让老人幸福 促社会和谐
百名支书感党恩 学史力行话振兴④
身体力行
凭借传统技法传承传统美德——评李保均的长篇小说《花农》
做人美德
档案资料在传统美德教育活动中的综合应用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