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民音乐》的大众音乐文化探微
2018-04-04张玲香
张玲香
(哈尔滨音乐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一、《人民音乐》杂志简述
早在1948年,著名音乐家吕骥先生以中华全国文艺协会东北总分会音乐会刊的名义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创办《人民音乐》,后迁至哈尔滨,主要刊发解放区音乐活动及音乐评介文章,1949年7月停刊,共出版7期。1949年建国前夕在北平召开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并于同年7月23日成立了中华全国音乐工作者协会,1950年9月《人民音乐》正式于北京创刊。
此后每月一期,杂志主编缪天瑞。刊物的主旨是“普及音乐知识,提高欣赏程度,纠正错误观念,供给适用作品”。刊物定价较低,发行量曾达到一千册。撰稿人几乎包括了当时音乐艺术界所有知名的音乐家和音乐学者,封面设计是著名的书画家、装帧艺术家钱君匋。杂志内容广泛,涉及中西音乐教育类、中西音乐史学类以及世界经典音乐欣赏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分栏包括乐谱栏、论著栏、调查、乐评、通讯、音乐新闻、音教会要闻、工作报告、规程。
二、大众音乐文化
从音乐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任何社会时期、任何社会阶段都会有该时期自身的大众音乐生活。所以,我们在看到各个时代的各个社会阶层在特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大背景的条件制约下形成的特有的时代文化的同时,还应对大众音乐文化的共性有所认识,毕竟文化和艺术都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人民。所谓大众,它的英文是“populace”,其形容词为“popular”,译成中文应该是“民众的”、“大众的”、“流行的”、“通俗的”等意,从广义上讲,“大众音乐”是一个宏观的概念,一般是指被人民民众喜爱的并且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音乐形态。需要说明的是,本文论及的大众音乐文化属于狭义上的大众音乐文化(Popular music culture),即“流行音乐文化”,它具有市场化、商业化的特性。
中国流行音乐,它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受欧美爵士乐的影响的影响,迅速脱离政治教条性的内容及形式。它的乐器,以电子乐器为主,或者加入西洋管弦乐器;声乐,以通俗唱法为主;在内容上,更接近人们的日常生活、人的情感自然形态以及人的多种现实追求等。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迅速转型,全新的市场理念与经济理念已经全面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包括当代大众传媒以及人们的审美水准,在极大程度上增加了人们的生存压力之后又为人们留出了更多的休闲时间,因而,审美在争论中以及人们的生活需求中迅速走向产业化、商品化和利益化,同时,流行音乐在此时期数量上越来越多,歌曲的质量却在逐年下降。
中国大众音乐文化的传播离不开现代通讯、传播媒介的更新换代,从创作、流传、消费甚至二次创作的过程中都少不了依赖媒介。而《人民音乐》,作为新中国创办时间最早的、持续时间最长的、影响力最广和涉及内容最广泛的音乐期刊之一,无疑是研究新中国大众音乐文化流变的非常重要的一种途径。
三、《人民音乐》中有关大众音乐文化的分类
《人民音乐》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通过对《人民音乐》期刊2005—2015十年间发表的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可以看出这十年间有关大众音乐文化的共发表135篇,具体数量笔者整理如下:
《人民音乐》关于大众音乐文化的内容分类(2005-2015)
从上表来看,2006年是22篇相关文章,相比2005年的9篇,其在数量上翻了一番不止,这个时期内大家对大众音乐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影视音乐文化和选秀赛事热点问题,一个是体现出音乐界的关注点很大程度上从古典音乐转向了大众音乐生活角度,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大众媒介在音乐方面的利用达到一个高度;其次是关于“唱法”的探讨,因为2006年第十二届“全国电视青年歌受大奖赛”新增设了“合唱组”和“原生态组”而引发的讨论,这其中有代表性的文章有2006年第9期毕海燕、国华的《从文化的层面看“青歌赛”》,2006年第10期张浩的《流行音乐的两种教化效应》以及2006年第9期中张涛、马东风关于选秀节目风靡的思考:《娱乐时代的大众狂欢——由“电视造星”现象引发的思考》等。
而从2006年的22篇到2008年锐减至5篇,主要是关于网络音乐的讨论,根据文化部2006年12月份发布的《文化部关于网络音乐发展和管理的若干意见》,作为新时期大众音乐文化主要组成部分的网络音乐,其发展处于一个初级、繁乱的阶段,关于此类的法律法规还不是很完善,《意见》的出台,初度向社会大众表明了国家对网络音乐的发展及其管理的态度。网络音乐的这一变化促进了传统音乐企业形式的转型,并且带动了数字娱乐企业的发展,同时,它对促进我国整个网络文化产业链的发展,丰富人民群众的娱乐生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的作用。
但是,国际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网络音乐没有了“门”,每个人都可以传播各类信息,这虽然促进了传统音乐企业的转型还带动了数字娱乐企业的发展,但也扰乱了秩序。
文化部于2006年5月开展了对违法经营、传播网络音乐的单位的查处活动,次年,中国音乐家协会就这一政策号召举行了抵制恶俗网络音乐,倡导健康文明发展的座谈会,由此,相当一部分粗制滥造、品味低俗或是侵权盗版、非法传播的网络音乐被清理掉。从图表中也明显体现出这一变化,从2006年开始,作为大众音乐文化中最主要的形态之一的网络音乐的文章数量也骤降。具有代表性的有2007年第9期梁茂春、李姝的《网络音乐——音乐传媒的一场革命》就论述了网络音乐给音乐媒介带来的冲击并对网络音乐发展提出了一个美好的设想;2008年第7期侯琳的《网络音乐产业价值链之初探》阐述了网络产业的运营模式及盈利模式。此后,网络音乐的便得到了稍好的控制和规范。
2009年到2010年两年之间,关于网络音乐文化的内容有所增加;2012年至2015年,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从“超女”、“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到“中国好歌曲”等等电视选秀节目的风靡现象的讨论和反思,由于现代音乐传播媒介的发达,使得音乐的传播范围更广、传播速度更快,因此,还涉及一些关于国际间音乐文化尤其是韩国音乐的交流、影响之类的文章。如2015年第9期张丰艳的《韩国音乐在国际传播中借力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及启示》中提到网络的发展带来了经济、文化领域前所未有的,甚至颠覆性的变革,韩国借助国际互联网的优势,将音乐产业发展为他们的强势产业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另外,2013年第4期谢鹏鹏的《〈江南Style〉走红看自媒体时代网络生态文化》表明自媒体的发展对网络音乐的发展呈现出的不仅是正面影响,并解读了在这种自媒体音乐走红的背后所产生或者存在的网络生态文化机制以及网络推手,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不管是中国还是韩国,在网络音乐的发展过程中要立足于自身的文化特点,要避免异化为符合西方想象的东方文化。
综上所述,大众音乐文化中的网络音乐文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群众对音乐文化关注的角度和参与的程度。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更是人的艺术,不管是创作、传播、欣赏及消费都离不开“人”这个主体,不同社会时期所处的政治环境不同,国家政策不同所产生的大众音乐文化肯定也就有所差距,在二十一世纪,新兴的媒体革命使得大众音乐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点在《人民音乐》上也得到了一定的体现,传播媒介的发展使创作者和观众更加贴近,但是,在网络音乐的发展过程中,一定少不了政府文化部门的宏观调控,像“水”一样,要引而非堵,这样才能避免低俗文化的泛滥。这是历史的进步,也是《人民音乐》作为“人民的期刊”以及音乐现象讨论平台的使命。
[参考文献]
[1]曾遂今.中国大众音乐-大众音乐文化的社会历史连接与传播[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
[2]俞人豪.音乐学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3]彭业依.从“杜达梅尔”现象看中国大众音乐文化的现状与发展[D].湖南师范大学,2011.
[4]郑敏著.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大众音乐文化的发展、困惑及反思[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06.
[5]张丰艳.韩国音乐在国际传播中借力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及启示[J].人民音乐,2015,09.
[6]谢鹏鹏.从江南Style走红看自媒体时代网络生态文化[J].人民音乐,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