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钢琴作品中古筝改编曲的创作特征与演奏技法
2018-01-24路馥玮
路馥玮
(中国矿业大学音乐系,江苏 徐州 221116)
自新中国的成立以来,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受到世界越来越多的瞩目,中国文化也被越来越多世界各地的人民所喜爱,并开始有中西方文化的合作促进的局面。例如,中西方的建筑文化,医学文化等等。现今,中西方的文化不仅仅体现在建筑医学等方面,中西方音乐文化之间碰撞也是当今的焦点。中西方音乐现如今呈现出一种合作交融的状态,中国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合作演绎的作品也越来越多。随着时间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中西方文化潮流的冲击,中西方音乐的相互融合也将成为种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
古筝,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民族乐器,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既能充分体现一个社会的时代潮流,还能深刻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气息。国外对与古筝的研究是非常少的,可以查找到的文献资料也是很少,所以对于钢琴和古筝的关系在国外的研究也是少之又少。而古筝是我们自己民族的乐器,因此我国国内对于它的研究还是较多的。钢琴,现在已成为我们大多数人都较为熟悉的一个乐器。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艺术的审美需求也随之提高。为了适应新时期人们的审美文化与审美趣味,大量的作曲家在创作民族器乐时,不仅保留了传统民族音乐优秀的风格特征、文化成果,而且还吸取、收纳和借鉴了国外作曲技法,从而形成了民族乐器新的演奏技巧、表现形式,新的艺术特征。因此,在我国,民族乐器的创作技法与表现形式不断受到西方乐器的创作手法与表现形式的促进发展的同时,外来的西洋乐器也在中国这片文化“开花”。这些都使得西洋乐器钢琴与传统民族乐器古筝受到了一系列表现形式上的冲击,钢琴曲与古筝曲的创作技法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最先受到这股冲击的是西洋乐钢琴,渐渐就出现由古筝曲改编的钢琴曲。近二十年,随着古筝创作技法的发展乂出现了配有钢琴伴奏的古筝曲,这两个方面有了时间的沉淀、积累,发展愈来愈完善。
改编曲是根据现有的,已经完成的作品中选取音乐素材来研究,对其进行编配。改编曲既要对原曲继承与发扬,原韵味还需要在其中体现。
一、作品简介
《浏阳河》是产生于革命时期的民歌,原是50年代的创作歌曲,旋律优美,流畅而动听。后来70年代被著名古筝演奏家改编成筝曲。并一步步改编追赶现代风格思潮,通过音乐阐述人们的思想及精神风貌,后又被改编成钢琴曲,广为流传。
二、古筝改编曲的音乐特征
在古筝演奏中,全曲可分为五个乐段。首先前三个乐句是引子部分,为第一乐段。第二乐段是主题旋律的第一次呈现,为慢板段,第3小节至第26小节。第三乐段为主题旋律的第一次变奏,是一个小快板,由乐曲的第27小节至第44小节。第四乐段是主题旋律的第二次变奏,运用分解和弦技法,从乐曲第45小节至62小节。第五乐段为主题旋律的在现段,从63小节至87小节。
第一乐段引子部分采用双手弹奏,小指提弦,慢起渐快。在弹奏引子的时候注意,两只手在节奏和音量上都要均匀。由于是散板,在曲子的处理上,要有乐句与乐句之间的连接以及停顿。引子部分共有三句,重要的是一定要连贯,不能出现不均匀。弹奏完第一句后,要有一定得间歇,等泛音结束再弹奏下一句,不要赶节拍。第三乐句有一个渐慢,减慢后主题正式开始。音乐要弹的比较悠扬。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左手,左手的按音、滑音与音准十分重要。因为古筝主要的特点就是声韵结合。右手弹奏完后,左手做运,这样的滑音就十分重要。弹奏时要注意旋律的歌唱感。曲子后面是衔接过渡句,过渡句是要慢起渐快,逐渐往小快板上发展。因此在弹奏时一定要把握它的速度,不能很快,不然在小快板上突然慢了下来。所以,此刻的过渡句十分重要。进入第三乐段的小快板后,大量的十六分音符,右手旋律为主旋律的变奏,此时就运用古筝的特有的“快四点”指法的演奏技巧——十六分音符往返的指法,弹奏时注意它的颗粒性与它有一丝连线的旋律表现。因此,弹奏时要注意小关节的爆发力,尤其大指小关节的运用发力,既要保证速度还要有颗粒性,触弦要干脆迅速。手心控制住保持半握拳圆,尤其在出现托指法的音低于抹指法的音时,要避免出现手腕翻转的情况。左手的指法为小指的拨弦与小撮的组合。左手小指拨弦时其余手指依旧保持半握拳状,自然弯曲。由于小指不带义甲,所以小指的触键要深一些。小指演奏由于没有带义甲,可以提前做准备,把手指提前放在琴弦上。小撮演奏时不要提前放置琴弦上,不然会有义甲碰撞琴弦而出现杂音。力度统一,触弦果断。掌心和小关节都要有一个控制,弹奏时小关节的爆发力十分重要,这首曲子旋律的跳跃性非常大,肩,臂,手腕要放松,手臂不要上下摆动,手臂平稳,前后摆动,保持节奏与速度的稳定。第四乐段为分解和弦段。也是运用“快四点”的演奏方法,要求每个音要均匀,手指依次贴弦演奏。最后部分为主旋律的再现部,其演奏速度与慢板相同。此部分有一个刮奏手法。最后的琶音需要注意清晰流畅,左右手音色统一。结尾处做减慢处理。使人深入其中,感触深刻。
三、钢琴创作体现古筝技巧
原本这首歌曲是一首民歌小调,旋律短小,歌曲主要通过演唱歌词的变化来演绎。因此,在改编钢琴曲中为了弥补这一问题,也运用了各种变奏手法来丰富、深化主题,从而达到旋律的统一与对比。在曲式结构方面,对比古筝,西方对于曲式结构的要求较为严格,同时还要考虑民族因素,因此这部作品运用了三部曲式、变奏曲式来改编。乐曲调式建立在E徵调式上。作曲家以钢琴宽广音域为特点配合立体的织体、五声音阶来创作。可以看出创作手法运用了典型的民族性特征。
整部作品分为引子,主体,中部,再现部和尾部五个部分,在上面也分析到古筝整首也分为五个部分。引子部分是整个作品的音乐色彩的体现,在第1-5小节中作曲家为了对比出高声部与低声部的音区层次呼应,高声部用四、五度叠置和弦表现旋律,低声部音符的六连音往下进行模进,演奏时左手需要贴键跑动,右手的和弦注意关节支撑。先营造出安谧的气氛,将人们带到浏阳河美丽的景色中。钢琴运用大量的琶音与和弦,为行板[Andante]的速度,而古筝的引子部分则运用散板,留给演奏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演绎。第10-32小节是主题初次呈示的部分,运用了连奏的演奏手法,这里采用民歌常用的起、承、转、合的旋律结构,表达了对祖国风光的赞美。其中,第31-32小节是主题与变奏之间的过渡。此时,连续、大量的十六分音符做下行旋律走向,同时伴有装饰音的加入,使乐曲连接的更加自然与流畅,为接下来变奏部分的出现做出准备、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33-52小节,包含变奏和发展两部分,贯穿流水主题,呈现出一段流畅的、带有中国传统风味的复调。第54-82小节是再现主题的部分,运用了多种变奏的技法。最后的尾声部分,以六连音的快速跑动,为流水主题模进进行,贯穿全曲、首尾呼应。为作品营造了优雅静谧的氛围,音乐令人回味无穷。
钢琴作品是通过多种织体的和声应用,以及大量装饰音的变化使用,使作品具有独特的中国风味。在节奏方面采用大量十六分音符的跑动来体现流水的感觉。这些特点与古筝技巧手法皆有异同。
四、结语
艺术通过审美创造价值,各个乐器各有不同的美。通过研究《浏阳河》一曲,对我的感触有发,对其演奏技法也有所深刻的认识。通过研究,也让我分别感受到了古筝与钢琴不同的魅力。分析了这首作品,我认为我的见解还不够完善,希望今后通过学习,更加提高自己的水平去理解去演绎。
[参考文献]
[1]陈莉莉.王建中钢琴作品中的五声纵合性和弦[J].音乐学刊,1998.
[2]周青青.中国传统民间音乐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方冰,梁筱妹.飘荡在琴键上的中国风-对钢琴改编曲《浏阳河》的分析[J].艺术教育,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