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医辨证治疗综述

2018-01-24李晶如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14期
关键词:脓血溃疡性结肠炎

于 丽 李晶如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 100700)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指大肠黏膜的慢性炎症和溃疡性病变,常呈弥漫性,偶呈阶段性分布。是一种反复发作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非特异性肠炎,病程长,出现持续与缓解交替的过程[1]。病因尚不明确,治疗缺乏特异性,至今也无一种药物能够完全治愈[2]。目前西医以氨基水杨酸类,皮质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及生物制剂治疗为主。其中以氨基水杨酸类为一线用药,需长期服用,会出现不良反应,对肝肾造成负担。长期服用类固醇激素会产生糖代谢紊乱,诱发消化道溃疡,骨质疏松等,在UC临床上还经常出现激素依赖或抵抗。溃疡性结肠炎不是单纯肠道的问题,而是全身性疾病在局部的一个具体表现。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学“泄泻”、“久痢”、“休息痢”、“肠风”、“肠癖”等范畴,临床上采用中医辨证治疗、综合调理、改善患者体质,不良反应小,可长期用药,在UC治疗中有明显优势。

1 病因病机

1.1 发病病因:中医学普遍认为脾胃功能障碍是该病发生的基础,而外感邪气,饮食不节(洁),情志不畅,先天禀赋不足等均可单独或合而发病,加重或复发。基本病理因素有气滞、湿热、痰浊、血瘀等。

1.1.1 外感邪气:寒、湿、暑、热等邪侵入人体而发病,其中湿邪最为常见。脾为阴中之至阴,体阴而用阳,喜燥恶湿,外感湿邪最易损伤脾胃,而引发腹泻、腹痛、脓血便;湿为阴邪,其性黏滞导致疾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1.1.2 饮食不节(洁):周慎斋《慎斋遗书》中言:“痢疾多因饮食所伤。”饮食不节、宿食内停、嗜酒、过食肥甘厚腻、生冷不洁、辛辣刺激性食物,皆可损伤脾胃,致使脾胃传导失司,升降失调,以致水湿内停,气血相搏,引发腹痛、腹泻。

1.1.3 情志不畅:UC患者脾胃虚弱,又因情志影响,忧思恼怒,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土,导致脾失健运,运化失常,湿邪滞留肠内,日久化热,热伤气血,气血壅滞,损伤脉络而引起脓血下痢。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精神因素是UC发病的诱因[3-4],肝气郁结时精神因素可导致大脑皮层功能紊乱,使交感神经兴奋,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使肠管平滑肌痉挛,导致组织缺血、缺氧,引发肠黏膜炎症、糜烂、溃疡。

1.1.4 先天禀赋不足:在UC的发病过程中,脾胃虚是主要因素,但肾虚也是原因之一,肾为先天,脾为后天,肾对脾的运化水谷起促进作用,肾阳不足则脾阳不温,可见五更泄泻。

1.2 发病机制

1.2.1 活动期以大肠湿热为主:急性活动期患者表现为便血、腹痛、脓血便、里急后重,大肠湿热为主要发病机制,患者脾胃本虚,外邪或内伤均可伤脾,致使湿浊内生,停于肠道,久而化热,气凝血滞,损伤肠络,腐则成疡而至下痢脓血。湿热阻滞气机,腑气不通,不通则痛,则见腹痛、里急后重。活动期脾虚兼有湿热者居多,采用白头翁汤清热利湿,根据中医“风能胜湿”加风药,如荆芥、防风等,既能提高疗效又能顾护脾胃。

1.2.2 缓解期脾肾阳虚为本,兼有气滞血瘀之证:UC临床上以黏液脓血便为主症,虽病位在大肠,但可涉及多个脏腑器官,如肺、脾、肝、肾等。患者经过对症治疗后进入缓解恢复期,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得到缓解或消失,但易出现脾胃不足的临床表现:如乏力、气短懒言、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等,故应温补脾肾。再者,本病缠绵难愈易复发,日久耗伤气血,病邪入络,肠络瘀阻,病理因素上有气滞、血瘀、或郁久化热、兼有湿热,治疗上应标本兼顾,辅以行气化瘀祛湿和络等治法。

2 中医治疗

2.1 内治

2.1.1 治疗原则。活动期:急则治其标,以清利大肠湿热为主,适当辅以健脾止泻之药。缓解期:脾肾两虚为本,可兼有气滞、血瘀、湿热等病理因素,以温补脾肾为主,佐以行气散瘀、清热利湿之药。

2.1.2 辨证施治:中医治病注重辨证论治,曹景龙[5]将本病分为4型:大肠湿热,血败肉腐型方选解毒汤加味;肝郁化火,灼伤络脉型方选龙胆泻肝汤合逍遥散;劳倦内伤,脾不统血型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味;阴虚内热,灼伤阴络型方选滋阴脏连丸加味。共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6例,总有效率83.3%。翟文炜等[6]将96例患者分为4型,湿热型用白头翁汤,肝郁气滞型用痛泻要方合柴胡疏肝散,脾阳不振型用补中益气汤,脾肾阳虚型用四神丸合真人养脏汤化裁治疗,结果总有效率97.0%。

2.2 外治

2.2.1 穴位贴敷:党参、茯苓、白术、灸甘草、半夏、砂仁、肉桂、草果、良姜、肉豆蔻各等分,共同研成细末,每次取黄酒调成糊状,敷于神阙穴,用6 cm×7 cm美敷固定,每日1次,贴敷4~6 h后揭掉。脐部用药有利于药物渗透、吸收,药物经过皮肤吸收后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减少药物对肝脏、消化道的不良反应。具有健脾和胃、理肠止泻、温肾助阳、疏肝散结、行气导滞、活血化瘀,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2.2.2 灌肠:UC的病变部位以左半结肠为主,也可累及全部结肠,以直肠和乙状结肠最为常见,通过灌肠使药物进入肠道,被肠黏膜吸收后直接入血,同时使药物直达病灶,在局部直接发挥作用,有消炎杀菌、去腐生肌、愈合溃疡、止痛止泻的作用,可以避免药物口服后,消化液酸碱度和酶对药物的影响和破坏。梅艳丽[7]采用愈疡汤(黄连5 g、黄柏15 g、白头翁15 g、秦皮10 g、茜草15 g、诃子10 g、仙鹤草10 g、地榆10 g、赤芍10 g、甘草6 g等)于睡前取50~100 mL保留灌肠,药物在肠道内保留时间越长治疗UC疗效愈佳。

2.2.3 针灸:采用针灸可以镇痛,疏通人体深层的经络,调节患者免疫系统的紊乱状态及保护肠黏膜,从而促进肠黏膜机械屏障的修复。杨顺益[8]采用温针灸足三里、关元、天枢、三阴交、上巨虚为主穴,并根据患者具体辨证配伍相应的辅助穴位,脾胃虚寒加脾俞、中脘,气滞湿瘀加期门、行间、阴陵泉,湿热瘀结配内庭、合谷,血瘀肠络配阳陵泉、太冲、委中,隔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UC患者62例,总有效率91.94%。

2.2.4 穴位埋线:将医用无菌可吸收线埋入人体相应穴位,在体内一般经过15~20 d方可吸收[9],在穴位局部形成持久而温和的刺激,延长并强化了针刺的疗效,具有调理气血,疏通经络,促进病灶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病灶部位血管增生,提高人体的应激能力,激发人体免疫功能,促进机体新陈代谢,血液循环加快,增强肠蠕动,改善和修复肠黏膜,缓解结肠充血水肿,减少细胞浸润,减轻炎症,促使溃疡愈合。

3 膳食疗法

①薏米粥;②马齿苋粥;③大蒜粥;④五粮羹:粳米、绿豆、红豆、薏米、莲子;⑤大枣汤:甘草、麦冬、大枣。

4 结 果

通过中医辨证治疗,临床上采用口服汤剂中药、药物灌肠、针灸、穴位贴敷、穴位埋线、膳食调理,36例UC患者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症状缓解出院,住院时间7~15 d,平均10 d,患者出院后3个月均未复发,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5 讨 论

近些年随着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生活节奏加快及工作压力不断上升,UC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在我国快速上升,越来越多的人遭受疾病的困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UC病变呈动态发展,最终出现不可逆转的肠道损伤,引发各种并发症。相对于西药治疗UC,中药治疗所产生的不良反应更轻微,易被患者接受。溃疡性结肠炎涉及中医的脾、胃、肝、肾及气、血、湿、热、阴、阳等理论,患者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导致脾肾不足,此为发病的内因,再遇外感六淫邪气、饮食不节(洁)、情志抑郁等诱发因素,导致湿邪侵袭脾脏,湿邪瘀滞,瘀而化热导致大肠湿热,而引发便血、泄泻;湿为阴邪,其性黏滞,易伤脾阳,故湿邪导致疾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中医药治疗本病有上千年的历史,治疗UC主要是借鉴前人经验或临床积累的中医对肠黏膜病变的认识进行选药或加药,采用辨证施治,全面综合调理,取得较好疗效,已被临床所接受。

[1] 王海霞.溃疡性结肠炎辨证组方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4):85-86.

[2] 江学良.溃疡性结肠炎现代诊疗手册[M].北京: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

[3] 张艳芳,毛新民,武鸿莉,等.肝郁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免疫学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4,27(4):367-369.

[4] 王立春,马鑫,胡强基,等.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及相关问题探讨[J].山东中医杂志,2001,20(4):195-198.

[5] 曹景龙.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症治疗36例分析[J].中医医疗,2010,29(31):134.

[6] 翟文炜,杨淑珍,景慧玲.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96例[J].陕西中医,2007,28(9):1155-1156.

[7] 梅艳丽.愈疡汤保留灌肠结合护理干预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2例临床观察[J].河南中医,2012,32(8):1103-1104.

[8] 杨顺益.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1,20(1):17-18.

[9] 姬晓兰,姬凯.穴位综合疗法治疗哮喘312例临床观察[J].新疆中医药,2005,23(4):23-24.

猜你喜欢

脓血溃疡性结肠炎
范恒从湿热伤血论治溃疡性结肠炎
“结肠炎”背后的亲子关系问题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脓毒症的效果及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影响
上尿路腔内碎石术后尿脓血症早期干预4例
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血必净联合乌司他丁注射液改善重症脓血症休克患者心肌损伤的效果观察
ESE-3在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结肠癌中的意义
足底溃疡性扁平苔藓合并普秃一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0例
黄芪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