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审稿意见取舍角度分析构建用稿的有效机制
2018-01-24刘永庆
刘永庆
(太原师范学院 期刊中心,山西 太原 030031)
在期刊编辑工作中,审稿为不可或缺的环节,是出版活动的重要条件。而审稿意见作为审稿的结果,在期刊编辑中发挥着重要的动力、定向以及引导作用,其中审稿意见的取舍是编辑的重要任务,直接关系着编辑工作的效率与成败[1]。如何审稿及对待审稿意见,是编辑面临的重要问题。审稿意见虽然各不相同,但实质上有其规律可循,不同的审稿意见类型为编辑审稿意见取舍提供了重要依据[2]。本文主要从审稿意见取舍角度,对审稿意见类型及取舍应用原则进行分析,并对如何增进审稿意见有效性进行了思考,以期为审稿意见有效取舍提供更多依据。
一、审稿意见的分类及分析
对于审稿意见的有效处理,离不开编辑对审稿意见的准确鉴别与选择。在审稿意见中,并非所有的审稿意见均科学合理,审稿意见的合理与否,不仅与审稿专家的专业同稿件内容相符程度有关,同时与审稿专家本身在治学方面的态度与学术道德水平,以及在审稿方面的能力有关,也与审稿专家在审稿过程中选择的时间与情绪相关[3]。因此,必须对审稿意见加以分类,有效鉴别和分析各类审稿意见,才能给作者更加客观与满意的答复,也有助于刊物稿件质量的提高。另外,审稿意见的分类,不仅能为编辑选择审稿专家提供参考,还能为编辑决定稿件取舍提供参考[4]。因此,对审稿意见进行分类,也就十分必要。在大量编辑工作实践及对审稿意见分析基础上,审稿意见的类型可以分为三大类。
(一)可用型
该类审稿意见主要是指审稿专家以专业角度对论文做出了全面的、客观公正的肯定意见,因为稿件从选题、研究方法、实(试)验数据采集到结论,以及结论的应用和推广,均有充分的论据支持,没有明显的瑕疵,这类意见占比不高,因为优秀的稿件毕竟只是少数。如笔者荐稿的《学校体育教学融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问题与对策》(见《教学与管理》2018年第8期(理论版)),审稿意见认为本文的选题较好,具有普遍性和应用价值,对具体的传统体育项目在体育教学中的“融入”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对其中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建议,因此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稿件取舍的关键依据有选题、方法、结构、结论等。
(二)不用型
该类审稿意见主要是指被审稿件由于在选题的创新性、科学性,以及研究方法的合理性、逻辑性、有效性上存在明显的问题,甚至在政治上、学术道德上有明显问题。比较常见的有稿件的选题不符合刊物的要求、实验设计不科学合理,以及剽窃、抄袭等问题,有的论文逻辑结构混乱、语言表达不清,还有一些稿件是超出本期刊发文范围的等等。此类稿件占了绝大多数,原因也是各种各样,大多一眼就可以鉴别。如南方某师范大学一位教师给《教学与管理》来稿,稿件题目《健康中国背景下学校体育运动会的思考与展望》,此文的选题是在“健康中国”的背景下产生的,而对《教学与管理》这样一个面向基础教育的学术期刊,“健康中国”是个政治概念,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不具有常态化,客观讲“基础教育”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具有常态性的,因此舍去此稿。
(三)改后再审型
该类意见主要指审稿人认为稿件的选题符合刊物要求,有的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但从专业角度看文稿中存在有明显、重大缺陷,审稿人需加以指出,如实验设计、实验数据、研究方法,抑或是科学性、逻辑性等方面存在的不足、错误;有的稿件审稿人提出了作者需要进行解释与说明的修改和意见。在稿件选题可取的情况下,提出其他问题的目的主要在于促进稿件质量的进一步提升,给作者提出的修稿意见要尽量详细、明确,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作者有效地弥补稿件中的缺陷,保障用稿质量。此类稿件占比较高,如2016年3月《教学与管理》收到一位大学教授的来稿《核心素养理念下体育职院的教改路径与对策》,基础教育科研领域提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也是近几年的事,当时在体育教学中涉及此新理念的稿件很少,经与作者多次沟通,在充实内容、选题侧重上做出调整,题目改为《核心素养理念下学校体育教改的问题与突破》,此文刊发在《教学与管理》2018年第33期。
二、审稿意见的取舍应用原则
在整个编辑工作中,审稿作为重要环节,将审稿人与编辑及作者紧密地联系起来。审稿意见类型多样,但并非所有意见都合理有价值,需要编辑人员谨慎对待各类审稿意见;而实际工作中,在对待审稿意见的取舍上,多存在盲从性和依赖性问题。盲从性主要体现在对审稿意见缺乏综合分析,倾向于一锤定音;依赖性主要体现在对审稿意见过于拘泥,不论对错照搬给作者[5]。这就导致编辑经常面对作者对审稿意见的不满、申诉和抗议,或导致稿件质量不佳。为规避以上问题,对各种不同类型的审稿意见,编辑在取舍时需区别对待,须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综合分析原则
这里的综合,主要指基于刊物规范要求及稿件全文,对审稿意见进行分析,再形成意见并将其转告作者。通常情况下,职称高低审者水平高低正相关,但也会存在一定差异性,在审稿意见方面编辑需要做到不能绝对地因人定稿。因为个人阅历、知识毕竟是有限的,难免出现疏漏,且受审稿人认识方面的差异及角度方面的不同,对同一篇文章也会得出不同的审稿意见,这就要求编辑人员在审稿意见的处理上应基于刊物的规范和实际要求出发。一般情况下,编辑应对审稿专家给予尊重,在审稿专家意见下,编辑才能对大部分稿件是否具备创新性与科学性形成正确判断。所以,编辑必须将审稿专家意见作为重要参考。从审稿意见的类型来看,其中的可用型与改后再审型意见,均为审稿专家在专业知识与评价能力及学术品德方面的正确反映,所体现出的是审稿专家对科学的尊重,以及对期刊质量与稿件质量上的负责,编辑对于这类意见必须充分加以尊重,及时向作者反馈[6]。而针对与专家相关的疑问型意见,只有在编辑对其中包含的知识十分熟稔,或在该方面的知识判断上具有明确的能力,才能直接反馈给作者,反之,编辑在写退修意见的过程中,需采用商榷与酌情处理等语气,通过探讨性的语气将其反馈给作者,取得作者的理解,或编辑可以同作者直接加以探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样处理对期刊的长远发展是有益的。
(二)取舍得当原则
面对审稿意见,编辑在取舍过程中必须做到取舍得当,以保障期刊质量为准绳。这就要求编辑人员针对审稿意见,做出两种处理,一种是严格把关、当断则断,另一种是取舍合理、当用则用。专家审稿环节的目的在于对期刊的学术质量加以保证,所以编辑必须将保障期刊质量作为审稿意见取舍的基本原则。在遵循该原则基础上,对审稿专家因方法或观点不当等影响而形成的失准型意见及无结论型意见和无价值型意见,需要编辑人员认真加以分析,基于稿件质量及办刊宗旨进行反复斟酌,必要情况下可另聘请审稿专家对稿件重新加以评审,避免对作者文章的错误否定,做到合理取舍,当用则用。而对受作者因素所导致的疑问型、具体型审稿意见,编辑人员需严格把关,做到当断则断,避免稿件录用不当,给期刊质量与声誉带来影响。
(三)退稿留人原则
对于期刊来说,稿件为其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只有在充足稿件保证下才能将期刊办好。作者对某一期刊进行投稿,表示其对期刊学术水平及编辑水平的认可。如作者所投稿件受不客观与不公正审稿意见影响,而导致被简单地否定或进行粗暴退稿,或作者对退稿意见并不认可,即会导致作者对期刊与编辑产生不满情绪,一些作者还可能会反驳,给期刊声誉与编辑形象带来不良影响,导致期刊对作者投稿吸引力减弱。所以,编辑必须对作者负责。对一些失准型意见的降低、无价值意见,以及由审稿专家提出的疑问型审稿意见,编辑必须谨慎地加以取舍,认真听取作者的反馈意见,在作者稿件的退用上保证退之有据和用之有理,确保期刊与作者均能受益。对二审意见仍为否定,必须退稿的作者,编辑人员必须明确退稿仅仅是手段,而非目的,应坚持退稿留人原则,建立好同作者的关系[7]。在对退稿意见加以处理过程中,编辑需对作者自尊心给予充分尊重,言辞委婉,让作者明确审稿意见中退稿原因,指出其症结所在,鼓励作者再接再厉,对于今后稿件质量提升和提高期刊吸引力都是十分有益的。
三、增进审稿意见有效性的思考
增进审稿意见有效性是减少不合理审稿意见,促进稿件质量有效提升的重要要求,也是提高编辑对审稿意见取舍有效性的重要保障。关于如何增进审稿意见有效性,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做好作者与审稿者审稿意见协调工作
稿件经过专家进行审阅后,需作者及时修改,审稿专家与作者的有效沟通对增进审稿意见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编辑人员应重视作者与审稿者的沟通,做好作者与审稿者审稿意见的协调工作。针对审稿意见,编辑应及时同作者进行沟通,并指导其对修改说明加以正确理解。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作者面对审稿专家及编辑部的各种意见均能认真对待且对论文展开认真修改。但需要明确的是,也有部分作者对审稿意见拒绝修改或在修改过程中避重就轻,在一些核心问题方面或一些可能存在争议的问题方面不加以回应,而在这种时候编辑的判断与沟通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对编辑来说,可以考虑依然以原审稿专家为依托,对作者修改稿和修改说明进行发审;也可以考虑另选该领域资深专家,由其根据原审稿意见和作者修改稿进行判断。对一些尖锐的意见,一些作者选择避开,针对该类问题编辑可考虑再提供一次机会,让作者明确其需要认真加以修改的意见及注意事项,面对再一次的修改机会通常作者都会认真进行修改。如受专家因素影响而形成失准型或疑问型审稿意见情况下,对作者的申诉与不满编辑必须认真加以对待,可以考虑选择新的资深审稿人,由新审稿人进行判断。
(二)积极构建核心审稿专家资源库
构建核心审稿专家资源库是提高审稿意见有效性的重要举措。在构建过程中,编辑可根据审稿专家的专业技术特长、学术水平及评审认真程度对其进行评价;对研究方向同期刊学科范围一致且审稿认真负责并返回及时的审稿专家,可将其纳入核心资源库;对研究方向同期刊学科范围不一致,稿件送交较少但审稿质量较高的审稿专家,可将其纳入扩展资源库。审稿专家资源库中审稿专家的各类信息不仅应包含其主要研究方向,同时应包含其近期重大课题及代表性论文等,以保证将稿件送给“对口”专家审阅,获得有效审稿意见,对专家的审稿意见编辑人员应认真地恰当评价,通过综合考评选择审稿专家。针对经常给出失准型或无价值型意见的专家,可将其淘汰出资源库;针对业绩突出、审稿意见科学合理的专家则应及时加以补充。
(三)依据刊物性质,建立优秀作者群库
我们知道术业有专攻,每个学术期刊在长期的办刊中都会认识一批优秀的作者,即“老作者”。每个“老作者”都是在各自的研究领域有所建树的科研人员,因此,我们可以把他们分门别类地纳入到期刊的优秀作者群库,为他们建立简捷明了的业务电子档案。如笔者所在的期刊是基础教育类学术期刊,在基础教育科研中,主要分为实证类和思辨类科研,国内实证类教育科研的代表人物有:北师大的褚宏启教授、华东师大的陈玉琨教授、冯大鸣教授等;思辨类教育科研的代表人物有:沈阳师大的孙绵涛教授等。这样在具体的工作中,有些稿件把握不准的问题可以及时请教,以便我们更好地处理稿件。
(四)保持对科研前沿的及时关注
学术期刊门类众多,都以发表本领域最新的科研成果为主要宗旨,同一门类的学术期刊可能有多种,比如基础教育类核心期刊就有《教学与管理》《中小学管理》《课程·教材·教法》等,为了保障学术期刊能抢先发表最新优秀的科研成果,对一线优秀的教育科研人员我们都要给予及时关注,经常参加本领域的国内、国际学术会议,了解一线的教育科研人员(尤其是优秀的科研专家)在干什么、怎么干的。及时学习、了解他们的最新科研成果,以便我们在处理稿件时做到准确、及时。长此以往,刊物的内容必然是受读者欢迎的,社会效益也会日益显著。
(五)与专家构建亦师亦友的良好互动关系
学术期刊的编辑是媒体人,要学会善于与人打交道,尤其是本领域的知名专家。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个学术期刊的编辑都有点石成金的能力,但一定要掌握鉴别金子的本领,具备识别金子的眼光。要想与专家进行良好的沟通,就要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和人格魅力,使人家愿意与你交流,这样对刊物吸收优秀稿源,提高刊物质量意义重大。如在笔者的微信朋友圈中就有一些优秀的教育科研工作者,大多是高校的教授,这样工作起来很方便。
(六)促进编辑学术素养不断提升
期刊编辑自身的素养,对提高审稿意见有效性也具有重要保障。对期刊编辑初审能力进行提升,可使专家复审量得以大幅度减少。编辑人员应具有对各类审稿意见初步判断有效与否的能力,以免由于审稿意见不当而使作者和稿件被不公正对待。编辑人员还应具备对作者返修稿修改到位与否进行判断的能力。在对稿件进行编辑的过程中,编辑对一些学科基本概念及理论方法是否合理、结果表达是否科学、学科术语是否专业等均应有很好把握能力。对于编辑人员来说,专家审稿意见及作者原稿属于系统的学术研究资料,在审稿过程中,编辑人员可将其作为学习材料认真分析和学习。编辑人员可对审稿意见进行深入了解研究,对疑问应积极请教相关专家和作者,促进自身知识的快速更新,继而使自身学术素养得到不断提高。
审稿意见的取舍是编辑的经常性工作之一,也是操作性很强的工作,需要编辑不断地进行研究。编辑应明确审稿意见分类,根据审稿意见类型合理取舍,并积极探索增进审稿意见有效性对策,提高审稿意见及其取舍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