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辩证法意蕴
2018-01-24王燕九
王燕九
(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6)
当今世界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相对和平的历史时期,一方面世界各国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世界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在不断增多。在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各国如何抓住机遇,妥善应对困难和挑战,共同促进世界的繁荣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必须做出科学回答的重大现实问题。面对世界的发展问题,中国给出的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其本质内涵而言,“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为世界提供的世界治理方案,它以合作、包容、共赢为核心理念,以打造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目标,构建互利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世界发展的新产物,它的形成和发展体现着深刻的辩证法思想。恩格斯指出:“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1]
“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和世界上的其他一切事物一样,都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所以我们不仅要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透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深刻的认识和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的规律,而且还要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充分地运用辩证法,把辩证法贯彻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的全部过程之中。
一、运用矛盾分析法透视“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的内在动力
矛盾分析法是认识的根本方法。不管人们有没有自觉地意识到矛盾分析法的存在,矛盾分析法都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列宁明确指出:“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2]“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本身就包含着辩证法的要素。矛盾分析法是我们透视“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的内在动力的首选方法。
第一,从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看“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的内在动力。“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一个纯自然的存在,而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没有人类社会,“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就不复存在。同样,人类社会也离不开自然界,因为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人类通过劳动从自然界获取维持生命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马克思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3]人与自然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表现为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另一方面,在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自然界的生态环境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这表现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在工业文明时代,自然科学迅速发展,自然力被广泛应用到现实生产中,人类开始利用机器进行大生产,试图征服自然成为自然界的主宰,人类为了增加物质财富,对自然界进行掠夺,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被迅速激化,出现了能源短缺、大气污染、水土流失、物种灭绝、森林锐减、人口剧增、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等生态问题。20世纪50—70年代,西方国家环境污染大爆发,给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危害。西方国家普遍采取措施治理环境污染,到20世纪80年代,基本上控制了环境污染,较好地解决了国内的环境问题。虽然西方国家解决了国内的环境问题,但全球生态危机还在继续蔓延,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还在不断加深,生态危机日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解决全球生态危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良方。马克思认为,资本逻辑是生态危机的深层次原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在本质上追求的是无限制地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生产为了积累货币财富,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即使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治理好了本国的生态环境,这种追求剩余价值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会以其他的方式再次进行生态破坏,比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程度较高的工业,以牺牲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为代价来为本国谋利益。因此,全球生态问题的治理靠资本主义国家来实现只存在于幻想之中。当前全球生态问题难以解决的原因主要在于当前不平等的国际秩序,发达国家为治理好本国的生态环境,却依靠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向发展中国家转嫁生态危机,而且不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治理生态问题的援助,使得全球生态问题不断恶化。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治理方案应运而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目标就是打破旧有的不平等的国际秩序,建立公平的国际新秩序,倡导国际社会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倡导发达国家承担历史性责任,兑现减排承诺,并帮助发展中国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4]。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然对解决全球生态危机问题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具有重大意义。
第二,从社会历史中的矛盾看“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的内在动力。世界历史的形成推动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资本主义国家中由“物的依赖关系”折射到世界范围内的“殖民主义”与“反殖民主义”的矛盾推动着世界历史的形成。资本主义的发展史是在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推动下逐步形成的,资本主义兴起同时也使自然共同体过渡到虚幻的共同体。虚幻共同体的产生是由于共同体内部的矛盾发生了根本变化,由自然共同体中的“人的依赖关系”的矛盾转变为虚幻共同体中的“物的依赖关系”的矛盾,同时这种“物的依赖关系”的矛盾折射到世界范围内,就演化成了西方与东方、文明地区与未开化地区之间的矛盾,世界历史正是在这种矛盾的作用下形成的。这种“物的依赖关系”在虚幻共同体内部表现为资本家与雇佣工人的对立和统一。这种“物的依赖关系”反映到世界范围上就是殖民扩张,带来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殖民侵略和反殖民侵略表现为双方的斗争性;另一方面,殖民掠夺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和广阔的国际市场,大大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给殖民地地区带去了资金和技术,促进了当地的文明进步,双方从对立又走向了统一,走向统一的结果就是世界历史的形成。从此世界各地相互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了,世界各地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因此,资本主义国家中由“物的依赖关系”折射到世界范围内的“殖民主义”与“反殖民主义”的矛盾是世界历史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的内在动力,世界历史的形成使世界各地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世界历史的形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联系基础。
世界的多元文明推动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多元文明的世界,其中必然存在着诸多矛盾,世界要实现多元共生和稳定发展需要世界体系的调节和维护。世界上产生的第一个世界体系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开始,世界一直处在“均势”与“霸权”相互制衡与更迭的历史运动中。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到法兰西第一帝国崛起到维也纳体系、德国崛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美苏争霸,再到当今世界一超多强世界格局的出现,“均势”与“霸权”始终处于相互制衡和相互转化之中,虽然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但帝国主义遗留下来的“均势”与“霸权”的历史仍然在继续[5]。不管是殖民体系还是“均势”与“霸权”的世界格局,它们本质上都是一种不平等的国际秩序。虽然这种世界体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世界秩序,但它在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但是,这种不平等的国际秩序在解决世界矛盾时严重偏袒发达国家,严重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在这种不平等的世界体系中,世界多元文明根本无法实现多元共生。多元文明的世界要实现多元共生,必须建立包容共进的新秩序。进入21世纪以来,一批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的力量不断增强,它们为了加快实现现代化普遍要求建立新的包容互进的世界秩序,而“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打造的正是一个包容互进、互利共赢的世界新秩序。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指出:“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成长,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和平力量的上升远远超过战争因素的增长,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5]。随着世界多极化和国际民主化的发展,对抗、冷战、博弈等力量在国际上的优势正在逐渐的变小,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等力量的优势在慢慢地扩大,世界需要对话不需要对抗、需要结伴不需要结盟、需要交流不需要取代,以西方为中心的“均势”与“霸权”相互交替更迭的世界秩序正在被公平、公正、共建、共享、共赢和多中心的世界秩序所代替,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课题应运而生。公平、公正、共建、共享、共赢和多中心的世界秩序是一个包容共进的世界秩序,这样的世界体系才能真正实现多元文明的共生共存。因此,世界的多元文明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的内在动力。
二、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曲折发展道路与光明前途
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未来世界实现社会历史的飞跃发展,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也不是短期内就能够完成的目标,其道路是曲折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道路虽然是曲折的,但只要充分分析主客观历史条件,注重量的积累,最终会促成质变,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因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前途又是光明的。
第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首先,从当前世界表现出来的矛盾看,世界矛盾的暴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前世界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正处于大调整大变革大发展时期,许多新矛盾新特点刚刚出现,且还没有以完全的形式表现出来,我们难以对这些新矛盾和新特点做到有效地把握。另外还有许多尚未表现出来的和处于孕育之中的矛盾,这些潜在的矛盾与刚刚出现的矛盾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必须把它们视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认识,因此,要想全面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当前世界所表现出来的新矛盾新特点,在此基础上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与探索。其次,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的力量还不充分。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体系尚处于初级阶段。虽然现在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源起、内涵、特征、目标、原则和实现路径等理论的探索有了一定的成果,但我们要立足现实,认识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体系刚刚起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体系还需要长时间的丰富和发展才能够真正取代西方的传统学说,成为指导世界发展的新理念。从当前的全球化程度看,当今的全球化还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世界上部分民族、国家和地区依然脱离世界体系 “中心”,处于 “边缘”地带,生产力较为低下,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交往十分有限[6]。全球化的真正形成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现实基础,全球化的真正实现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当前发展中国家的力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壮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新的国际秩序的建立不仅需要理论的指导,更需要国际力量之间的相对平衡,当前国际秩序是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秩序,要想建立公平的国际秩序,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增强至关重要。当前发展中国家在总体上的力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发展中国家力量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宏大、困难最多、任务最艰巨、理想最高远的世界性的伟大工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然要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长期过程,其道路必然是曲折的,但只要抓住了主要矛盾,找准了方向,就能加快量的积累,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
第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按照由点到线、由线带面、逐步铺展的逻辑方法。通过量的积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一定会实现。未来的新世界将是一个多中心的世界,每一个国家都可以以自己为中心画同心圆,寻找最大公约数,构建自己周边的“命运共同体”,而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以这样一个个小的“命运共同体”所构成的一个全世界范围的“命运共同体”。中国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引领者,一直以来也在按照由点到线、由线带面、逐步铺展的逻辑方法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的演讲中指出:“中非从来都是命运共同体,共同的历史遭遇、共同的发展任务、共同的战略利益把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7]。同年,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演讲中指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和东盟共同体、东亚共同体息息相关,应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多元共生、包容共进,共同造福于本地区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8]。2014年7月,习近平主席在巴西利亚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领导人举行会晤,共同宣布成立“中拉命运共同体”。2014年11月,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2015年3月,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倡导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倡导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习近平主席的历次讲话中我们发现,按照由点到线、由线带面、逐步铺展的逻辑方法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逻辑思路。通过“点”的建设逐渐形成“线”的建设,进而促成“面”的质变。“点”的建设是基础,它好比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基,只有把根基打好,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才会更加的稳固。在由“点”到“线”到“面”的建设过程中,随着量的积累,会出现局部的质变,实现阶段性的目标。例如,“一带一路”从提出以来取得了丰硕成果,“一带一路”是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区域性“命运共同体”,目前,“一带一路”已经得到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响应和支持,这标志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阶段性成果的取得更加验证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光明前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取得了丰硕成果只意味着我们取得了部分质变的成果,梦想依然遥远,任务依然艰巨,我们要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还需要付出千百倍的努力,但归根到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一定会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景一片光明。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扬弃中为自己开辟新道路
否定之否定既包含肯定也包含否定,“扬弃”这一范畴使否定之否定的丰富内容得到了恰当的表达。“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构建的过程中否定了旧世界中消极腐败的理念和制度,继承了旧世界中的优秀文明成果,打造了新世界的新理念和新秩序,“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批判旧世界中为自己开辟新道路。
第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批判地继承了旧世界的优秀文明成果。旧世界的一些理念、制度严重阻碍着当今世界的发展,对这些失去生存根基的理念和制度,我们应该加以否定、剔除,但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是消极被动失去生存根基的,还存在一些仍然具有生机与活力的事物,如旧世界的某些优秀文化、科技成果和制度原则等。这些积极向上的事物是几千年来全世界积累的优秀文明,对当今世界的发展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历史总是在继承中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历史不外是各个时代的一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9]。旧世界的一些引领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原则我们要继承并继续发扬,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指出:“从360多年前《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的平等和主权原则,到150多年前日内瓦公约确立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从70多年前联合国宪章明确的四大宗旨和七项原则,到60多年前万隆会议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际关系演变积累了一系列公认的原则。这些原则应该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遵循”[5]。这些在历史的沉淀中形成的有利于国际和平与发展的国际原则,深刻揭示了近百年来世界人民对和平与发展的热切期盼,但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这些原则和精神并没有在现实世界中得到充分的发扬和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顺应世界人民的心声,继承这些原则和精神,重新把这些原则和精神发扬光大。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 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指出:“无论是古代的中华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等,还是现在的亚洲文明、非洲文明、欧洲文明、美洲文明、大洋洲文明等,文明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明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10]。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批判旧世界,更需要从旧世界中继承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价值追求,继承优秀的文明成果,从中汲取营养,获得历史发展的根基。
第二,“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了新世界的新理念和新秩序。旧世界对于和平与发展的的价值追求,以及旧世界的优秀文明成果我们理应继承并发扬,但这种继承与发扬并不是原封不动地、刻板僵硬地把它们收集到当今世界的发展理念当中,而是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当今世界的特点加以改造,把原来的精神理念融入当今世界的发展理念中,构建符合当今世界发展的新理念和新秩序,使之更具时代之魂、时代特色、时代气息。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仅拥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而且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日益跻身于国际政治舞台的中心,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的中国有能力提出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建立新的国际公平新秩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中国为当今世界的发展贡献的“中国智慧”“世界方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首次提出了当今世界新的价值理念,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4]。世界新理念最大的特点是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而且也体现了近百年来世界人民的渴望和平与发展的强烈愿望。新理念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否定了过去资本主义标榜的自我中心主义和优越论等零和博弈的观念,是符合世界各国共同利益和指导当今世界解决各种世界性难题,促进世界发展繁荣的新理念。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勾画了未来新世界的美好蓝图和基本框架,指出我们打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普遍安全的世界、共同繁荣的世界、开放包容的世界和清洁美丽的世界[5]。过去的世界秩序是以西方为中心的不平等的世界秩序,习近平对未来新世界美好蓝图的勾画从根本上否定了以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特征的世界旧秩序,世界新秩序是一个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平等参与的新秩序。大智慧谋划大格局,大手笔续写大篇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立足于当前世界的发展,着眼于世界人民对和平美好生活的追求,从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中继承人文精神、道德价值的精华养分,从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总结客观规律,从世界文明中探寻治理世界的济世良方,贯通了世界各国的前途、世界人民的福祉、全人类的命运,贯通了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体现了中国逻辑与世界逻辑的统一。世界理论逻辑与世界发展的历史逻辑的统一,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道路。“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的新理念和新秩序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充分彰显了时代气息和时代特色,必定以强大的解释力、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激励世界人民朝着共同的目标团结奋进,不断创造新辉煌。
“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简单延续中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资源、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国外哲学社会科学资源融合在一起,谱绘成的一幅人类文明发展的广阔画卷[11]。“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在这种批判、继承和创新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前进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过程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必定会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促进世界的繁荣与发展。
总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幅为世界发展绘制的宏伟蓝图,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梦想不可能一夜成真,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团结在一起,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努力推进,为实现共同的世界梦而不断奋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目标。”[5]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弩马十驾,功在不舍。只要世界各国坚持为共同的理想而不懈奋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梦想就一定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