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思考

2018-01-23郭守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11期
关键词:四位一体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郭守伟

摘 要: 在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的重要使命。为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应在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指导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为有力支撑、以校园文化为催化剂、以新媒体新技术为活力平台,着力构建课堂为主、体系为辅、文化滋养、媒体增活的“四位一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格局。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实效性;四位一体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1-7836(2018)11-0050-03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的重要使命。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建设的新阶段,需要以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指导,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研究,这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思考“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应有之义。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同时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才发展需求和期待。刘云山也指出,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1]。在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新背景下,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应在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指导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为有力支撑、以校园文化为催化剂、以新媒体新技术为活力平台,着力构建课堂为主、体系为辅、文化滋养、媒体增活的“四位一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格局。

一、课堂为主,夯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石

课堂教学作为传统的教育方式,在立德育人工作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处于重要地位。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目标的推动下,在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指导下,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反映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引导引领着其他专业课程和整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

在新文化新思潮新理念不断交汇交融的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地位不可动摇。以课堂教学的方式,结合极具说服力和亲和力的教材,配以专业化、专家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能将青年学生不熟悉、较模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抽象变为具体,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围绕青年学生实际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展辩证讨论,引领学生破解难点、消除疑点、看清盲点,更进一步地使马克思主义走进学生、贴近学生,使学生真正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受学生特点、师资队伍等因素的影响,在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中,学生逃课缺课、听课漫不经心等现象比比皆是。对此,应从两个方面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效果。

第一,把握学生特点,尊重受教群体需求。教学需相长,相辅应相成。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中,面对思维活跃、处事独特的90后、95后,我们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成长特点、学科背景、认知规律,讲学生想听的话、行学生想看的事,真正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思路、展开教学过程、考核教学实效,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认识客观世界,营造理论不晦涩、讲义不深奥、学习有乐趣的良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氛围,引导学生回归课堂,打破思想政治理论课“说了没人听、听了没人信、信了传不开”的尴尬局面[3]。

第二,提升师资水平,着力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从坚定政治立场的角度出发,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充分调动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借助集中备课与研讨、专题学习与培训、学术论坛与会议等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进行系统把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不懈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修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体系为辅,巩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支柱

习近平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推出更多高水平教材,创新学术话语体系,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努力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补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要的外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目标的实现需基于我国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作为这一目标实现的重要推动力,举足轻重。習近平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4]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环境中,我们要认清哲学社会科学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过程中的作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有效补充,借助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掌握合理的方法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5]

在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指导下,我们需要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习近平指出:“要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面对这一基本国情,受国内外不同文化思潮的影响,青年学生极易对我国现有的社会主义办学理念产生疑惑。对此,我们应以国家综合国力提升为依托,加强话语体系建设,主动解读中国实践理念、构建中国特色理论,勇于发声、敢于发声,在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中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为青年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践行马克思主义提供强有力的信心。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应发掘较具亲和力、吸引力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使青年学生乐于接受、乐意学习又红又专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深刻理解为什么历史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为什么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怎样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自身发展并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等,焕发哲学社会科学的活力。

三、文化滋养,补给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营养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真正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优势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扩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外延影响,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推动马克思主义的校园化、本土化,使学生时时事事处处感受中国特色文化的魅力。

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就是要倡导“特色”二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指引下实现“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大学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关系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学生、指导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塑造,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鲜活的知识内容在现实中得以体现,吸引一批学生、培养一批学生、带动一批学生,引导学生自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马克思主义知识、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

大学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基地,孕育其中的优秀文化是其赖以生存的精神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创办的题中应有之义就是要发挥中国特色传统文化的育人优势,在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指导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坚持不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引领青年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6]。第一,以学生为本,从实际出发,打造精品的思想政治文化活动,形成品牌化、规范化、常态化,弘扬社会主义文化主旋律,在校园内增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进一步推进优秀传统文化、高雅艺术经典进校园,帮助学生在各级各类文化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完善、在完善中提升,真正引导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感、感有所得。第二,以实践为载体,打通全员育人通道,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效果的持续增强,做到课上与课下相结合、实践与育人相统一,鼓励青年学生进基层、走一线,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态度,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理性看待国际国内的多种文化思潮的碰撞,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诱惑和侵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打上“文化自信”这一“靓丽而坚固的底色”。

四、媒体增活,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活力

习近平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在移动互联时代,学生们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获得信息的渠道也愈加多元,传统的授课模式、教学内容在此影响下渐渐失去活力。我们应“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将新媒体新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度融合,以学生喜欢接受的方式开辟思想政治工作阵地。

因事而化,就是要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新形势,了解青年学生们的新需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结合当前90后、95后学生的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应从学生身边所见所闻切入,抽丝剥茧、逐步引导,借助互联网背景下常见的时事热点,运用网络媒体技术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帮助其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为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注入活力,激发青年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调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进一步促进教书育人与实践育人相统一,引导青年学生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因时而进,就是关注大学生网络化的特点,借助网络媒体阵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在信息年代成长的青年学生,受网络的影响更胜以往。这就要求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动开展工作,及时关注互联网平台信息,以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增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的针对性[7]。同时,推进MOOC、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的网络媒体教学形式,设置议事日程与话题讨论,融入学生关心关注的热点,倡导青年学生“去娱乐化”,并积极发掘和培育思想政治网络意见领袖,以重大时事活动为契机引领青年思想舆论的发展[8]。

因势而新,就是理性认识互联网时代所面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势,化不利为有利,在新形势、新情况中思考新经验、新方法,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教育学生辩证看待当前改革开放深水期阶段所出现的新问题,正确认识“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借学生所处时代的趋势发力,因势而谋、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激励学生做“勇敢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KG*5/8]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

[3]敖四江,郭国祥,赵晓丽.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实践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3):32—34.

[4]吴宏亮.在改进中加强,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2):18—21.

[5]吴潜涛,王维国.增强亲和力、针对性,在改进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2):7—9.

[6]盛湘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及其评价[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75—78.

[7]教育部社会科学司.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教学建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2):8—38.

[8]陳曦.关于大学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北京教育(高教),2014(Z1):66—68.

Reflection on the Actual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JZ]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GUO Shou-wei

(School of Medical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471003, China)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filtrated in the entire proces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as the main channel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er the responsibility of guiding students with Marxist scientific theory, educating students with Marxist theory, and leading students with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order to further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socialist school-running direction, classroom teaching should be the main channel, and th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system should be a powerful support, with campus culture as a catalyst, and new media and new technologies as the dynamic platform. The platform focuses on constructing a “four-in-o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pattern with classroom-based teaching, system support, cultural nourishment, and media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socialist school-running direction; effectiveness; four-in-one

猜你喜欢

四位一体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学习“四位一体”教学法,全面推行主体教育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