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例在教学中的应用
2018-01-23华小亮
华小亮
【摘 要】“巧”用错例,不但是教师教学的有效方法,也是指导学生练习的好方法。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收集一些典型错例,让学生分析错误根源,对学生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错例;数学教学;解题能力;教学方法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经常注意收集一些典型错例,让学生分析错误根源,对学生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巧”用错例,不但是教师教学的有效方法,也是指导学生练习的好方法。
一、巧用错例,纠正学生错误
老师在备课时,常在学生普遍出错的地方设错。并设置“找错”“议错”环节,挖出错“根”,从中扶正。
例1: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可设计:12.5×8÷12.5×8=100÷100=1,让学生判断,这样可使学生在改错中强化正确的算理,再让学生计算(12.5×8)÷(12.5×8)和15.8-■+■-■,从而总结出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例2: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可设计:学校的美术兴趣组有70人,美术兴趣组的人数比音乐兴趣组的人数多25%。音乐兴趣组有多少人?(某日作业题)学生列式:70×(1-25%),在分析中,学生提出这样是不对的,这道题目应该是70÷(1+25%)=56人,这里先看标准量,音乐兴趣组是单位“1”的量,单位“1”不知道,用除法,比它多25%,所以要1+25%。这时教师问错解的学生,而他只是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教师讲道:刚才的同学只解释了70÷(1+25%)正确的理由,还没有指出70×(1-25%)错误的原因。谁会?有学生发言:如果照70×(1-25%)算的话,算出来的人数会有小数了,有半个人了。我们知道,如果用这种方式来判断解题的正误,那显然是站不住脚的。此时,我觉得若想真正解释错因,恐怕得让他们好好思考几分钟。经过讨论,学生终于明白:我们已经知道美术兴趣组的人数比音乐兴趣组的人数多25%,通过画图,倒过来说,即音乐兴趣小组人数比美术组的人数少25%,相当于美术组的75%,而70×(1-25%)=70×75%,意思就变成了音乐小组人数等于美术小组人数(70)的75%,所以错了。在讲解过程中,讲的人自信坚定,听的人神情专注。通过对错因的深入追究,学生的思维显得严谨又有条理,他们的面部神情由迷茫转为了释然,讲解的同学更是有些微微的骄傲。在本题中,错解的学生显然不是出于粗心,而是对知识的不理解,通过错因分析则可较好地帮他补上一课。
二、巧用错例,加深理解基础知识
学生在新学一个定义、法则、公式和性质时,往往因把其间的关键性词语忽略或对其符号意义不明确而造成错误,这时的错例就成了加深理解的重要手段。
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等底等高”这一概念,笔者在课上让学生分组实验,先将圆锥装满沙子,把它倒在第一种是与圆锥等底不等高的圆柱里,圆锥倒了2次,把圆柱装满了;第二种是与圆锥等高不等底,圆锥倒了4次,装满了圆柱;第三种是与圆锥等底等高,圆锥倒了3次,装满了圆柱。那跟我们猜想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有矛盾吗?通过实验操作,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老师为大家提供的圆柱与圆锥不全是等底等高,制造了一个“小小”的错误,使学生深刻体验到:只有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才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三、巧用錯例,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容易理解的概念,大部分学生都能当堂理解和消化,而对教材上未曾涉及的知识往往不太理解,这也是学生做题时容易出错和混淆的原因。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后,教师出示:一张圆形纸片的周长为12.56厘米,对折后得到一个半圆,这个半圆的周长是多少?学生基本上都认为是6.28厘米,即12.56÷2=6.28(厘米)。老师:请你们动手画一下半圆示意图,并用红笔描出6.28厘米表示的是哪部分的长度。
学生画图操作后,发现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针对以上错误,教学中老师没有急于指正,而把错误还给学生,将错就错,让学生在教师的适当点拨引导下,通过画图反思自己的错误。老师只是采取了“将错就错”的策略,将错误转化成课堂教学的正能量。
四、巧用错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我在教“三角形内角和”这一节时,先在黑板上出示了以下三组角:
(1)∠1=45° ∠2=60° ∠3=75°
(2)∠1=25° ∠2=45° ∠3=80°
(3)∠1=100° ∠2=50° ∠3=70°
要求学生分别用这三组角画出三个三角形,结果第一组能画出三角形,第二、第三组怎么也画不出来,让学生讨论为什么画不出来,再让学生每人分别画一个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量一量每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有什么规律,通过动手测量、验证得出三角形的三角之和是180°。
实践证明,巧用错例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且至少有两种教育价值:一是知识学习上的深入,可以提高优等生的思维水平,同时,教师可根据学生思维的展现,查证学生的理解缺陷,从而改进教学方法,有效帮助中下生理解学习内容,跟上教学进程;二是思想意识的进步,因为学习习惯可以培养学生一种质疑问难的学习品质,而这正是数学学习最宝贵的精神。
【参考文献】
[1]沈园园.错例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7(6):10-11
[2]董雪琴.例谈错题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学园:学者的精神家园,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