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派《霸王卸甲》的艺术追求
2018-01-23李楠
李 楠
(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一、体裁形式
典型的传统琵琶大套武曲,以叙事写实体的形式,通过分段小标题绘声绘色地表现出202年楚霸王与刘邦决战于垓下的惨烈场景。
二、定弦
乐曲将琵琶固有的ADEA的定弦法,调为ABEA,这样在演奏中便于突出D调和G调的羽音,角音,在音乐上渲染悲壮的气氛。
三、段落的技法与表现
传统浦东派《霸王卸甲》第一部分是为了表现一场古代战争的战前准备,古代战场在开战前一般会有“营鼓”“升帐”“点将”“排阵”“出阵”五个流程,浦东派在作为中国传统琵琶流派在传承上也沿用了这样一个排兵布阵的顺序进行了音乐的编排。
浦东派运用“营鼓”也叫“列营”作为整首乐曲的引子,吹响了这次战役。乐曲的引子的散板,自由的节奏的演奏烘托出了楚军在垓下扎营立寨的情景。第一个音用扫拂指法,浦东“扫”“拂”演奏技法在乐曲《霸王卸甲》乐曲的运用中有不同的演奏技法变换,这里要求手腕运用灵活并且快速的由左四弦向一弦急速“扫佛”这两声要犹如一声响。由于在这首乐曲演奏时琵琶的定弦进行了降低小三度的调整变化,使琵琶的第三弦和第四弦由原有的四度音程变化形成为大二度音程,加使这一声就如战场上宣战的鼓声一般低沉悲壮。紧接后面用了琵琶特殊的指法“轮拂”。此段轮拂的使用产生出不协和的尖锐音响,以此来增强全曲的悲剧色彩,拉开了大战前的序幕,暗示着一场激战即将来临,奏响了悲壮的前奏曲。
随着战事的发展,音乐的情绪的渐进,“凤点头”指法的使用以描绘“楚营”中的传令一幕。这里先用八声后用四声,而第一声都需使一弦、四弦同时发声,后面七声三声发音亮都需相仿,不可因为或“弹”或“抹”而使音量一强一弱。
乐曲第二与三段主要是在描述战营中进行升帐,点将,发令等一系战争故事的情节,这里应用了划弦,轮指,弦分,急夹弹,快夹弹等丰富的演奏指法后,瞬间烘托出了古代军帐中运用吹打音乐行军布兵的情景,气氛凝重、气势庄严,升帐乐段的速度较为缓慢,缓慢的节奏逐渐渲染出战前军营升帐之际的肃穆气氛;乐曲行进至点将段其速度逐渐转快,这种速度的变化描绘出了主将在战事开始之际升帐之后发号师令的紧张心情。
第四段“整队”用勾轮接弹挑的指法,第一小节的轮是长轮,第二小节的起都是半轮。在轮子轮度方面,要求第一小节与第三段的最后一小节速度,轮速都相当可略快,自第二小节起,再做稳步的加快,然后固定在每分约126拍左右的速度上进行,直至本段末尾。这一段在演奏时重点强调每小节第二拍后半拍上左手的“吟音”。“吟音”是琵琶传统的左手技法,此技法具有美化乐声的功能,在这里的运用能更好的展现霸王精神抖擞,意气风发的英武形象。
第五段“排阵”整个这一乐段的节拍都使用了四三拍行进拍。这一段的演奏技法使用了扫撇指法,要求右手过四弦演奏时力度要一直,乐段的行进速度需要逐渐渐快。在这里运用了浦东派特有的扫撇演奏技法。在音色力度方面要求做到每小节第一个音强拍上扫要强一些,后五个音则可适当减弱。在这一段四三拍的节奏型是其他谱本所没有的,加上扫撇指法在乐段中的规律性使用则更加凸显了军队的排阵步伐整齐而有气势,威武而又庄严地形象。让我们通过音乐仿若进入了这场战役。
第六段“出阵”,这是一段极其富有浦东派演奏特点的段落,“大摭分”是浦东派特有的一种演奏技法,是由大摭和大分组成。大摭是指在摭的时候多运用了一根弦,大分也是多一根弦,这样音色也更为饱满。大摭和大分的音色虽有差异,但需使音色相仿。音乐弦律主要在一弦上进行。左手在按音时就需要加用吟揉的技法来给音色进行润色。这里运用“大摭分”同时三音齐发,而不是用“小摭分”两音齐发,在音响效果上两种指法就有明显的差异,“三音齐发”声音饱满力度厚实,“两音”就显得单薄,而柔弱些。所以在这里运用”大摭分“能更形象的表现楚军强壮威武的壮阔场面。这一段同第五段一样用了浦东派特有的演奏技法来表现,这也是浦东派的一大特色。
第七段“接战”,这一段主要描写的是一个常规的的战争行进,运用了“夹扫”。每组共四声,每声之间的时值要相等,上一组的第四声和下一组的第一声之间的时值和每组四个指法之间的时值相等。第二声是拂四条弦。第三声是划四条弦的音量稍弱一些,二、三弦的音量弱一些,曲调音在一弦上,一弦上的音宜稍强而相仿。伴随着战争的开始乐曲进行到这里进入了紧张的状态,速度的逐渐加快,从第六段的“大摭分”到该段的“夹扫”,指法上的这些转变是为了烘托战斗气氛。
第八段“垓下”,运用快速的“扫拂”指法,此技法是浦东派武曲的又一特色技法,该技法要求快速且平均的扫拂四条弦,其效果与“夹扫”大不一样,“夹扫”也是四声组成,第一声为扫随后三声为挑、弹、挑,这一技法在于突出音头,音响效果略微单薄。这一段“扫拂”丰厚的声音,强烈的力度,将战斗带入了把热化。
第九段“楚歌”,乐曲的旋律开始出现下行,与前段对比较明显。前段是短音符乐段,配用了使曲调音与低音互相出现、音量较强的夹扫、大扫等指法,这段出现了长音乐句;配用了长慢轮、吟、揉等技法。在右手作长轮的进行中,左手除了使用挽、扳的音高、不论在作上滑或滑高后的音高处,或下滑至原按音都还配用各种吟音,用来表现楚王的悲痛心情。作为全曲仅有的慢板乐段,旋律悲凉,哀怨动人心魄,描写项羽的军队被刘邦的汉军以及诸侯的兵重重包围于垓下,兵少粮尽,项羽败北回到自己的营帐后于,项军于夜间听到来自四面的汉军围唱着楚人歌曲,这一曲楚歌唱散了项军的军心,楚霸王顿时感到了汉军已占领了楚地,这一战,战事已败,而自己最爱的虞姬不得不死,这种内心的万分悲痛,与爱人的诀别都敲碎了楚霸王的心。
第十段“鼓角甲声”,这一段可以说是浦东派版本最为有魅力的一段展现,丰富的技法,不同的速度、力度、音色等变化增强了乐曲的色彩。通过这些综合演奏技法的运用来生动的描绘了战马向前一路奔驰的场景。楚军的主题音乐在本段的中部又做了一次变奏再现,在配用了夹扫指法后,也有着奔驰的形象。虽丢盔卸甲,但任是一位英勇奋斗的英雄。本段的运用款快速的演奏技来表现逃与追的烈奔驰。
这一段在演奏时右手弹弦的发音音量方面,既有极弱,也有特强。因此除了联系手指关需要掌握用各种不同力度使其发出各种不同强弱的音量的演奏能力。
第十一段“众军归里”,这一段基本功的考究段落,运用了长轮带挑。曲调旋律一直保持在一弦上,右手长轮奏出,每拍开始时在运用拇指挑空四弦。一弦上的长轮,宜使轮音连贯饱满,即使在带挑空弦时,也需使一弦上轮音连而不断,完整清晰。
四、浦东派艺术追求
浦东派是中国琵琶历史最为古老的流派之一,从现有的书籍记载中发现浦东派起源于乾隆嘉庆年间,流行于当时的浦东地区,保存流传下来的由鞠世林独著的《鞠世林琵琶谱》手抄本为最初的浦东派琵琶雏形,随着“鞠琵琶”的推广,陈子先生的《陈子敬琵琶谱》开始流于民间,沈浩初先生开始记录与整理的《养正轩琵琶曲》,到了近代由林石城大量广泛的推广了浦东派的琵琶,培养了大量优秀的琵琶演奏家,也将琵琶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浦东派的建立与传承初期由于社会信息的传播不发达,当时更善于口传心授。学生上课全有心记,老师们一板一眼的教授,学生们悉心记录,作为儒学盛行的年代,对于学生像老师学习的严谨性就深深的影响着浦东派的传承者们。
从上述乐曲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乐曲段落结构严格按照古代行军排布,音乐的演奏也严格按照这一排布来进行,整部音乐作品就是运用音乐记录的手法完整的叙述了一段历史故事。最为一个富有古老历史文化的琵琶流派,对于乐曲的完整性传承,流派特色的演奏技法,都有做到了严谨,细致,保有原汁原味,不受时代变迁的改变来为后人提供这一历史时段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