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立三作品《在阳光下》的演奏与教学分析
2018-01-23刘梓歆
刘梓歆
(四川理工学院音乐学院,四川 自贡 643000)
一、作者简介
汪立三,生于1933年3月24日,四川犍为县人。于1951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1985年担任了新建的哈尔滨师范大学的艺术学院院长。生活道路的曲折与建设北国艺术教育的重任使得他不能投入自己主要的精力去创作,故其创作的音乐作品的数量比同辈要少,涉及领域也较窄。
二、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在阳光下》是《小奏鸣曲》的第一乐章。《小奏鸣曲》是汪立三5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钢琴曲,创作素材来源于中国民歌。在后来要出版时为了孩子们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境,汪立三先生为其加了标题《在阳光下》、《新雨后》及《山里人之舞》。
三、作品分析
《在阳光下》是用奏鸣曲式写成的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全曲织体简明并动感十足,变化的拍子与跳跃的节奏组合在一起即新鲜又有创意。
全曲归纳起来一共有呈示部主题、展开部、再现部、尾声四个部分。呈现部主题(1—76)一共分为三个主题:
1.主部主题(1—16、23—28)主部主题里充满跳跃的节奏,并应用了变化牌拍子,体现了明朗活泼、天真无邪的音乐形象。主部主题的高声部主题是以A羽调式陈述,频繁地变换节拍。如:3/4、5/8、2/4;伴奏则是建立在以A大调性的V、I级的和弦上反复切换,具大调色彩(升三级音)。并用低位置弹奏连贯又整齐的双音营造笙响,将高声部的小调旋律烘托得明亮、灵动。在主题呈现p的力度时,保持音和大线条的出现让旋律显得灵动跳跃又不失灵性。轻巧的小连音给人一种干净又轻盈的感受,作者内心这种愉快的心情溢于言表。等到主部主题在第三主题展开、发展时,我们可以看到力度记号意境增加成f,作者内心的愉悦已经喜形于色了。过渡句:(17—22)是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的连接句,音响效果类似中国乐器—锣鼓,并略带欢愉。
2.副部主题(44—59)也是第二主题。开始对幸福歌唱,旋律声音充分,抒情又旋律悠长。副部主题的主音降了一个大三度成为F大调性,并由三个开头相同但结尾不同的乐句构成,这与主部主题从各个方面都形成明显的对比。副部主题旋律由活泼转为抒情,并强调呼吸和清晰得分句;伴奏部分延续主部主题的音型,并有了模进发展。混合节拍语气更平和,不再那么频繁,给人一种宽广景致的感受。(60—65)重现了主部的最后一句,(66—76)是呈现部的结束。
3.展开部(77—107)是由第一主题展开、发展而来的,所以也是第三主题。展开部是由主部的动机在不同的调性上进行展开,截取主部具动感的片段进行变化重复、模进发展。在展开部主题时我们应有力且由欢快的表现,且需要注意层层递进、积累情绪,并突出重音和保持音。
4.再现部是(108—127),在(127—148)小节出现的是的再现的第二主题,调性变为降B大调。明朗舒展的气氛得到渲染和强化。
5.尾声(149—159)小节是结束部,旋律回到最开始的主题,我们用全曲最弱的力度pp来演奏它。就好像是回声,像阳光下的偶然的几声鸟语。(160—162)小节用高音的三连音缓慢、安静的结束全曲。
四、演奏分析与技巧
《在阳光下》是一首描写少年儿童在阳光下嬉戏的钢琴曲。它的速度要求是Vivent,速度要比快板快,比急板慢,意味活跃的、充满朝气的快板。多变的节奏、常出现的休止符和变化的拍子是儿童好动、活泼的生动写照。
(一)演奏分析
1.乐曲的伴奏部需注意左手应固定在伴奏位置,随节拍的变换进行调整。找准拍点也会使我们更容易地掌握变化拍子。2.我们在演奏时应注意连奏、断奏及保持音记号。3.乐曲的呈示部的主部应用了变化节拍,在乐曲开始的时候几乎每一个小节都在变换。如果以8分音符为一拍,就有5拍—6拍—4拍的不同节拍感觉。在弹奏时要注意八分音符及八分休止符的充分准确,还要注意不要把变化拍子弹反了。4.我们在弹奏连结句时不能马虎,就像场景巧妙的过渡一样,它们是衔接两个部分的重要部分。
(二)触键技巧
1.右手的触键,整体的音量是p,有连音、跳音、还有保持音,要弹的很精致且富有弹性。右手弹奏出来的声音应该是集中明亮、有穿透力的。2.左手的弹奏应采用半断奏弹奏方法,需弹得很轻但颗粒清楚。因为右手的曲调已经很跳跃了,左手弹半断奏奏更能营造和保持一个相对平稳的背景。
五、教学方法与内容
(一)教学重点
1.乐曲的变化拍子,要引导学生正确的区分并熟练地变换节奏。在弹奏时内心要有歌唱性,保持声音的连贯及音乐线条的完整。
2.左手的伴奏弹奏要均匀,触键要轻巧,还要保持节拍的韵律。右手触键要敏锐,力量要贯穿到指尖,并注意掌握好力度上的起伏变化。
(二)技术难点及练习方法
1.跳奏。跳奏分单音跳奏和双音跳奏,我们这里难点主要是双音的跳奏。手腕是影响双音跳奏的重要因素。在弹奏双音的跳奏时不要用手臂的力量,要运用灵活并富有弹性的手腕,把力量集中在指尖弹奏。
2.连奏。连奏分为小连线(落提)和大连线。小连线表现出的是一种舞蹈般的韵律感,第一个音要把重量“落”下去;第二个音手指抬起轻落,把第一个音的力量转移过来,即“提”。大连线这种最优美的连奏形式是由手指“依附”在琴键上以“歌唱性”的滑动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