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战略思考
——基于人力资源开发的视角

2018-01-23李忠斌

农业经济 2018年12期
关键词:农户民族特色

◎胡 鹏 李忠斌

“20世纪50年代以来,伴随着以色列节水灌溉、美国生物农场等特色农业的成功,使全世界广泛接受特色农业。”[1]从同一时期开始,针对特色农业的研究也在发达国家兴起,发展特色农业成为推动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发展的新思维与新引擎。20世纪80年代,我国也有学者从事特色农业的研究,到了本世纪以后,研究与发展特色农业形成热潮,在国内各地蓬勃开展起来。到了今天,“特色农业”已经成为政府农业政策的官方词汇,农业领域各级政府管理部门、从业人员、研究者之间交流的热门词语。

人力资源开发,即利用一定资源和手段提升人的素质,挖掘各个方面潜能,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效率,达成社会管理的目标与个人的职业理想。特色农业,不是传统的体力农业,是新型的知识农业,智力农业。在知识经济和物力资本相对充裕的时代,这个特点更加凸显,民族地区发展特色农业,遇到最先最难最长期的问题就是人的问题。可以说不全力开发人力资源,全面提升人的素质,特色农业发展就难以成功,难以为继。“1979年12月,舒尔茨因在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发表演说时,讲到了他最重要的著作《改造传统农业》的基本思想。”[2]他指出,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关键在于发挥科技的作用;但在传统农业状态下,农民自身素质低下,几近文盲,根本就无法掌握与有效运用农业科技。因此,改造传统农业最重要的一点是向农民投资。本文正是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视角,基于恩施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调研,研究与探讨民族地区特色农业的发展问题。

一、特色农业的概念

那么,何谓特色农业,它有没有一个标准与确定的概念。根据农业部《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6~2015年)》,优势特色农业定义为“在农业产品生产、加工、贮运及其服务性工商业等农业生产系统中,在农业生产向商品化、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多样化等趋势转变的情况下,依托和发挥区位、资源、气候、市场、技术等优势,开发特色经济作物和特有生物资源,培育和构建有自身特色的、独特的农业产业。”

可以看出,这一定义并没有为特色农业规定一个具体的形态与范围,它实际上是从发展与实践的角度出发,鼓励各地、整个农业生产系统,在“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方向上,面向市场,挖掘优势,提高效益,培育与构建特色农业。

二、民族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意义

“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过程中,我国民族地区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但客观地讲,挑战大于机遇。”[3]那么,民族地区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突破口在哪里?“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发展基础,瞄准市场并提高产品竞争力,走一条发展特色农业之路才是我国民族地区农业突围的关键。”[4]

(一)提高民族地区农业竞争力与农民收入

发展特色农业是国家改革传统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战略。特色农业鼓励人们打造差异产品,突破传统农业“完全竞争型”零利润的发展困局,它像是一次农业的“工业化”,为农业开拓了发展空间、利润空间,为农业追求更高效益提供了可能。地方谋求发展,必须要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深入研究本地所有的资源优势,充分利用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的,文化、风俗等社会的因素,以及与其他产业相结合,打造出差异产品,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民族地区发展特色农业,是改造传统农业,增强农业效益,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机统一。

(二)推动民族地区市场经济的发展

特色农业不是自给自足的“小农”产业,它是面对市场的“大农业”。为别人而生产,必然要紧盯社会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种类、营养、外观,甚至观赏性、文化性都会提出更高要求,仅仅满足吃和基本营养的农产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农业生产者只有不断钻研,开发出特色产品,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谁干得好,谁就会得到消费者货币选票与对品牌的支持,社会需要和市场需要是衡量特色农业是否特色的重要标准。特色农业的发展,人们的实践与探索,推动民族地区市场经济持续完善,民族地区生产能力、发展能力将不断增强。

(三)促进民族地区产业知识积累与创新创业活动开展

特色农业的发展过程,始终贯穿着人的创新、实践与探索活动。这些活动,表面上看是人们在生产、经营与销售产品,本质上是一个知识学习的过程。支撑特色农业现有水平、推动它不断向前发展的力量,全部来源于知识。这里的知识不仅包括显性的农业生产经营知识,还包括更多隐性的市场知识、“地方”知识,它们分散在不同的人身上,通过“企业家精神”相结合,并且在生产经营活动和市场互动中不断被发现、积累与传播。人们在生产中学习增进种植与加工的技术,与外界商贸活动中学习掌握市场知识,与队友共同工作中增强合作意识与集体主义精神,在产业发展壮大中增长企业家精神与创新创业能力。显微镜下看特色农业,繁忙的物流、人流背后是不懈的实践创新与知识积累。

三、民族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战略思考

(一)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与企业家精神培养

1.产业基础人力资源的现状与不足

像国内其他农业地区一样,民族地区农业人力资源外流形势严峻。在我们调研的所有地区,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农企所聘用的人员中,中年妇女成为骨干群体,她们照顾老人、儿童,同时从事农业生产。这还算比较好的情况,在部分劳动强度较低的企业与合作社,从业者中有不少六十、七十多岁的老人。农业生产显现出后继乏人的不利局面。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的单向流出,这种趋势如果长期持续下去,必然严重影响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制约国家整体战略的实施和总体发展水平。

2.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与企业家精神培养

针对这一问题,国家制定与推行了新型职业农民的战略规划,力求能够尽快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其前景与潜力怎么样,咸丰县农业局一位长期从事科教培训的基层干部,做了这样的评价:“新型职业农民项目看得很准,以前的培训主要定位在‘打工经济’,是把人往外送,现在要把城市人、有头脑的人、有资本的人吸引到农业上来,吸引到农村来,这个思路是先进的,是能推动农业与农村发展的。”

新型职业农民政策的实施,开启和推动了民族地区人才输入这项基础工程。2017年1月,农业部出台了《“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确定了到2020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总量超过2000 万人的总体发展目标。民族地区应该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抓住机遇,抓牢新型职业农民这个队伍,加大扶持力度,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他们有力的支持,培育其中的佼佼者。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工作的开展,不仅是培训与传播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调动、激发并将汇聚形成强大的企业家精神与创新创业的浪潮,这一过程正在民族地区广泛地发生,发展,持续深入。今后,他们中间会出现许多优秀的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即使是最普通的从业者,也会成为农业产业中自我发展或可资调用的优质人力资源,这是特色农业领域最宝贵的财富。

(二)特色农业科技化与人才的柔性引进

1.柔性引进在民族地区科技与人才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科学技术是推动特色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挖掘与展现其优势的有效手段,民族地区发展特色产业,需要大力引进农业科技,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与市场竞争力。引进农业科技,实际上是引进人才与智力。人才引进有多种形式,并不一定非要占有、拥有,只要能为己用,都能实现人才与科技引进的作用。民族地区在吸纳与留住外来人才方面天然弱势,柔性引进可以弥补这个不足,只要机制不断完善,同样能够给予特色农业发展长久稳定的支持。

2.人才的柔性引进与特色农业科技化

柔性引进不仅要有好的项目、好的机制,更需要双方合作的努力与诚意。其前期的联系、探索等基础工作特别重要,必须做到两个主动。一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智库加大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力度,在助推特色农业发展方面主动作为,开展密切的科研合作。以中南民族大学为例,该校计算机科学学院的教师团队,经过多年研究,开发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在恩施地区广受欢迎,为促进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技术方案与实用产品。

二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自身不断壮大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与专业人才的作用,主动结合农业领域的各类人才。在利川市团堡镇,我们访谈了农业合作社的一位经理,该社种植与经营一种有当地特色的“马尔科”马铃薯,2017年规划种植面积达到5000 亩,并计划开办深加工厂。但传统专家指导的方式,每次短短几天,远远满足不了生产需要。合作社希望建立更高层次的合作,专家能够走进企业,通过兼职或技术入股的方式,从“外部人”变成“内部人”,其实这反映了民族地区快速成长期企业的普遍需求。对外部专业人士来说,这也是个很好的拓宽个人职业空间的机会。如果能够得到当地政府的充分重视和人才单位的大力支持,必将成为下一阶段特色农业发展、农业科技队伍壮大的突破口。

(三)农户技术知识培训与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建设

1.农业技术培训的现状与不足

农业技术培训,是开发农业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我们调研的湖北省恩施州各市县,农业局、人力资源保障局、移民局、职业技术学校等部门都开展有内容多样的农业培训。其中,农业局是组织与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的主体,开展了产业技术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用人才项目培训,以及各类专项培训。这些培训项目推动促进了农产品种养加与管理知识的传播、新型农业主体队伍的建设。

但与此同时,农技培训也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一个是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不是很强,满足不了不同农户的个性需求;课程虽然尽可能的安排实践教学的内容,但由于人数较多,每个农户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还是太少。而且很多农户不习惯通过上课的方式学习种植技术,有的甚至不太相信专家教给他们的方法与技术,他们更愿意到合作社、种植大户的示范田里去亲眼看、亲身学。咸丰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一位主管培训工作的干部指出:“农业生产中的许多复杂的实际问题,都是在生产过程中研究解决的。培训只是农技服务工作中的一部分,实际生产中对农户有针对性的、具体的指导才是最重要的。”

2.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建设与基层农技队伍人力资源开发

因此,要想实现农业服务工作的长效性,提高农技培训与人才资源开发的效果,关键问题是基层乡镇有一支数量充足、技术过硬服务农业服务农民的专业队伍,建立起专家与农户之间长期的联系与指导关系。这支队伍就是基层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的农技人员,他们作为服务农业的一支常备军、地方部队,与外地专家相比,虽然在专业知识上相对落后,但在地方知识上具有很大优势,他们熟悉本地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土壤特性、风俗民情,深入了解地方实际情况与潜在的优势,热爱家乡,联系群众,他们是农户身边的专家,这些优势使他们对于发展民族地区特色农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农业服务中心应成长为民族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科技服务主力。目前,农技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员太少,活力不足。今后的改革,需要稳中求进,对本已严重稀缺的农技队伍实行保护性开发,先要加大培养,建立起长效的在职培训体系,增强农技人员的事业心与人力资本,之后逐步完善激励机制,增强队伍活力,提高服务农业科技化的水平。

(四)农企农业合作社的培育及其管理团队的建设

1.农企农业合作社发展的现状与不足

农企与农业合作社,是农业生产的组织者、农业领域最活跃的市场主体,在推动民族地区特色农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民族地区农业合作社的数量增长较快,但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合作社快速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来自于政府惠农政策靶向的调整,以前的帮扶对象主要针对普通农户,现在鼓励合作社的发展。这种情况下,许多农户为了获得政策上的优惠,联合起来成立合作社,但这种利益驱动的联合体,许多还没有实现真正的转型。我们在恩施地区调研了多市县的农业服务中心和农业合作社,据称,不少合作社的合伙人是挂名的,实际上仍然是个体或集体中少数在从事经营管理。另一方面,农企与农业合作社在带动农户方面,作用也不明显。在“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或“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下,企业(合作社)均应发挥核心作用,主动管理这个生产体系,对农户进行培训指导,对生产进行过程监控,但在我们调研的所有农企与合作社中,没有一家积极开展过程管理,他们主要通过生产初期统一配置农资农具,收购环节按质定价这一头一尾来进行质量管理。没有充分发挥出农企与合作社对农户的带动作用。

2.农企农业合作社的转型发展及其管理团队的建设

政策导向下合作社的数量扩张,并非拔苗助长,它增强了农户的集体主义精神与合作意识,增加了对合作社作用与运行知识的了解,下一步这些合作社真正要做的,也是不得不做的是转型,从利益驱动型转化为事业驱动型。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大量的合作社被淘汰或者重新组合,最后撑下来的,是经过考验、团结一心、能力出众的强者。所以,面对这一过程,我们真正需要做的是创造条件,帮助尽可能多的合作社完成转型,促成合作社成员形成共同的事业追求,农企的发展也是如此。第一是坚持人才培养,关键在管理团队上,要加大培训力度,充分发挥领军人才的核心作用与带动作用。第二是重点扶持一些有潜力、带动性强的典型。发展农企与合作社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它的定位与规划、生产与经营、管理与文化建设,无一不是挑战。政府在各方面予以帮扶与指导,使它们快速成长,带动地方经济,同时也把合作经营的优势与作用、模式与方法充分显现出来,示范出去,带动地方农企与合作社的发展。

猜你喜欢

农户民族特色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我们的民族
特色种植促增收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农户存粮调查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