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工匠精神,深化职业道德思想教育
——关于高职院校弘扬工匠精神的思考

2018-01-23史国有高文艳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职业

史国有 高文艳

(天津职业大学,天津 300410)

工匠精神是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是高等职业教育中德育的重要内容,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使中国由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重器和强有力的抓手,但在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德育中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在高等职业教育德育中,加强以弘扬、传承、培养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教育,积极开展工匠精神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增强认识,明确工匠精神教育的重大意义

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循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社会公共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是社会对各种从业人员的道德要求。高等教育是大学生形成职业理想、提高职业素养(包括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等)、进行职业准备的过程,职业道德教育是其重要内容和要求。工匠精神是职业道德的核心与集中体现,是职业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开展工匠精神教育,必须首先对工匠精神有明晰的认识。

(一)明晰工匠精神内涵

1.何谓工匠

(1)工匠定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工匠,手艺工人。指以手工技艺专长而从事相关职业的人。这是传统的概念。当今,工匠所指不仅是手艺工人,指凡是在某种技术、技艺方面立足本职,多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技艺精湛、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并被社会认可的具有工艺专长的人。因此,工匠既指普通手艺人,也指造诣很高的大师、大家,如鲁迅称之为文学巨匠。

工匠是一个广大的劳动者群体(包括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他们的成功之路是追求职业技术技能的完美和极致,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耐心、专注和坚守,成为生产一线或某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2)工匠与工匠人。我国古代早有木匠、铁匠、花匠、船工、窑工、乐工、画匠等“百工”,其典型人物众多,如木匠祖师鲁班、药业祖师李时珍、千年不锈秦剑的制作工匠、沧州铁狮子的制造工匠李云、赵州桥的建造工匠李春等等,都是典型代表。再如,近现代也有许多成绩斐然的著名工匠,如钳工出身、发明“群钻”的倪志福,火药雕刻师徐立平,蒸汽轮机装配师吴国林,秦兵马俑修复师马宇,5分钟内能将一根面条抻成三万根细丝面的龙须面传人商洪芳等等,他们都是中国工匠、大国工匠的典型代表。

2.何谓工匠精神

(1)工匠精神定义。工匠精神是指工匠人在进行物质或精神产品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对自己产品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这种理念的表述有多种不同的词语,但就其基本特质来讲即:工匠人所具有的爱岗敬业、甘于平凡、自强自信、锲而不舍、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拼搏创新、追求极致的精神,称为工匠精神。

这里表征了工匠人的基本特质:一是对职业的态度:爱岗敬业,甘于平凡;二是对工作的态度:严谨细致,一丝不苟;三是对工作的标准: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四是对工作的追求:拼搏创新,追求极致;五是工作的动力源:自强自信,锲而不舍。

(2)工匠精神的核心。由工匠精神的内涵可知,其本质内核亦即核心有两点:第一,热爱自己所做的事(职业),胜过爱这个事所带来的金钱回报。即他们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以维系生活生存的工具,更是确立一种对工作(职业)的执着、专注与坚持的人生态度;第二,对自己所做事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也就是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或生产产品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拼搏创新、追求极致,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人生目标和信念。

上述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外延向人们表明:工匠精神表征着工匠人的人生态度、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弘扬工匠精神对整个社会具有普遍意义。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讲,工匠精神使企业领导人与员工之间形成了一种文化与思想上的共同价值观,并由此培育出使企业发展经久不衰、永葆名家名牌的不竭内动力。国内外许多百年老厂老店及其产品,一直受社会青睐就是最好的诠释。

(二)明确工匠精神教育重要意义

1.工匠精神教育是古代工匠精神的继承与弘扬

在中国,工匠精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传承,从物质到精神多个层面的全面应用,对人类文明和发展都有着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的许多科学技术及其产品,从公元前的商(约公元前17-11世纪)周、秦汉一直到明朝中期(公元15世纪),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如青铜器铸造技术(司母戊方鼎、曾侯乙编钟、秦陵铜车马、越王勾践剑等)、冶铁技术(炼钢技术、沧州铁狮子、太原晋祠金人台铁人、山西蒲津渡唐代铁牛等)、造船技术(汉代楼船、隋代大龙舟、车船、郑和宝船等)、天文仪器(世界上第一架漏水转浑天仪、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候风地动仪等)、农机具(犁、耙、锄、耧、镰等;各种水车:水排、水转翻车、筒车等;加工机械:水碾、水磨、水击面罗、清粮风扇、自动机械磨车等)、纺织机械(手摇纺车、水转大纺车)等领先世界,中国的生铁冶铸技术比欧洲约早一千九百年,越王勾践剑深藏地下二千五百多年,至今毫无锈蚀、锋利如初,工艺如此精湛是如何制出的?充分表明了古代各行各业工匠人的智慧与创造精神,是工匠精神世代坚持、传承的结晶,是支撑中国古代制造强国雄风的坚固基石。今天我们加强工匠精神教育与培育,就是对古代工匠精神的继承与弘扬,要重扬中国制造强国雄风,更加创新前行。

2.工匠精神教育是实现建设制造强国的要求

今天的中国,已是公认的世界制造大国,钢铁年产量已连续多年世界第一,汽车的年产销量从2009年起也一直保持世界第一,载人航天技术位居世界第三等等。但从整体上讲,我们与建设世界一流制造强国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我们存在着自主创新能力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产品少、产品质量缺乏市场竞争力、技术与管理水平低等不足。如我国钢铁年产量虽世界第一,但许多特种优质钢材还依赖于进口;我们的汽车年产销量虽世界第一,但汽车制造中的许多核心技术还是进口;中国高端数控系统市场上,国外知名厂家占据80%以上的份额,高档数控系统、高附加值的核心部件仍大量依赖进口等等。中国很多企业的产品质量为什么不高?原因虽然很多,但最终归结到一点,就是缺乏严谨的工匠精神。因此,实现《中国制造2025》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制造强国,必须增强民族自信自强意识,必须弘扬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拼搏创新、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提升品质,创中国品牌。

3.工匠精神教育是落实《政府工作报告》的具体举措

2016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提升消费品品质,加快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建立商品质量惩罚性赔偿制度。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是首次在国家最高级的报告中提及“工匠精神”。2017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指出:“全面提升质量水平,广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健全优胜劣汰质量竞争机制。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这里对“工匠精神”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并提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的具体要求,这对职业教育来讲是义不容辞的使命。因此,积极开展工匠精神教育,努力培育工匠精神是落实《政府工作报告》的具体举措。

4.工匠精神教育是提升当前大学生基本素质的需要

处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处在虚拟与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在思想道德观念上具有以下特点: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改革开放政策,求知欲较强,渴望成才,有较强的民主意识、自立意识和竞争意识,注重实效。但他们中有一部分人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取向,过分强调自我、个性发展和个人价值,对社会需要、集体和他人关心较少;对职业重实惠轻需要,不顾社会长远需要,有的甚至缺乏事业心、责任感。这些虽属少数,但充分说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时代的要求和实现强国梦所需要的工匠精神不适应。因此,加强以弘扬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升当前大学生基本素质,是国之要求,势在必行。

二、注重实效,深化以工匠精神教育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教育

在职业院校开展工匠精神教育的重要意义十分明确,但在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道德教育中,工匠精神教育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还未纳入教育教学之中,致使一些大学生就业后,缺乏对职业的专注,不断跳槽。因此,高职院校开展工匠精神教育,必须提高认识,充分发挥优势,积极探索与践行。

(一)发挥优势,厘清工匠精神教育条件

在高职院校开展工匠精神教育,有许多有利条件和良好的基础,主要是:

1.高职院校有落实《政府工作报告》要求的积极性

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相继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这既是对我国教育、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又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大的领域与空间,是难得的发展机遇。因此,职业院校有极大的积极性,为弘扬工匠精神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动力源。

2.高职院校有良好的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条件

高等职业教育注重职业能力培养,突出实践教学,有良好的实验、实训基地,特别是通过国家示范校建设的引领和推动,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条件更加完善且强化了“生产性”;学生半数以上时间是在做中教、教中做、做中学、学中做和“教学做一体化”模式教学中学习。这为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和教学环境。

3.高职院校有具有工匠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的教师,特别是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教师绝大多数是“双师型”,经过职业(行业)技能培训与岗位锻炼,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因此,他们具有一线工匠素质或“师傅”品质,这是开展工匠精神教育的基本保障条件之一。

4.高职院校有国家或省市授予的“技能大师”与“大师工作室”

不少高职院校有国家或省市授予的“大国工匠”,或有国家或省市命名的“技能大师”“技能大师工作室”“大国工匠工作室”等。如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工程实训中心高级技师徐国胜,为2016年十大“津门工匠”之一,校内有“国家级技能大师徐国胜工作室”;天津职业大学机械工程实训中心主任、高级技师李建国,荣获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优秀教师、天津市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校内有教育部、财政部命名的“国家级技能大师李建国工作室”。这些优秀工匠人、大师与“大师工作室”为工匠精神教育提供了近距离的学习榜样和学习环境。

(二)寓工匠精神教育于教育教学过程之中

高职院校开展工匠精神教育,要精心设计、创设环境、认真实施,将工匠精神教育寓于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努力使工匠精神教育实现“四进”,即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进思想。

1.厚植工匠文化,创设工匠精神教育氛围

大学校园文化表征着大学里生活的人们在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进行工匠精神教育,大学校园必须厚植工匠文化,创设工匠精神教育环境氛围。第一,在校园内广树学校设置专业(职业、行业)涉及的古今中外(以中为主、突出当今)名人、名家、工匠的雕像,如古代的鲁班、墨子、蔡伦、张衡、苏颂、郑和等,近现代的詹天佑、华罗庚、邓稼先、钱学森、“中国保尔”吴运铎、倪志福、铁人王进喜、火药雕刻师徐立平、秦兵马俑修复师马宇等等,使大学生思古鉴今,学有榜样。第二,在学校的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实训室内广贴古今名人、工匠的发明创造与创造极品的事迹,使大学生深化对工匠人与工匠精神的理解,学有借鉴。第三,在校园各处(含餐厅、宿舍等处)广置深具工匠精神内涵的激励、警示标语,如“爱岗敬业、甘于平凡”“拼搏进取,争创一流”“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勇于实践,勇于创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等。以环境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潜移默化的工匠精神教育,使学生无论在学校什么地方,都能感受到浓浓的工匠精神浸润。

2.坚持阶段性的工匠精神集中教育

(1)在入学教育中进行工匠精神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是分专业(职业)的定向教育,突出其职业性。新入学的大学生对自己所选学的专业和未来所从事的职业认识和了解都很有限,因此,在入学教育中应认真向学生介绍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在实现中国梦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学习的内容和要求。对学生进行明确学习目的、热爱专业、献身专业、树立职业理想与工匠精神的教育。向学生明确指出,为了未来职业需要,要努力培养和锻炼一线员工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与工匠精神,要爱岗敬业、勤奋进取、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努力学习、锻炼、成才。

(2)在专业课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中深化工匠精神教育。专业教学和专业实践性教学与学习阶段,由于教学有明确的专业与职业针对性,是为未来从事的职业作直接的准备,同时接触社会、接触实际、接触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是工匠精神教育的良好时机。因此,应联系实际进行深入的工匠精神教育,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强化工匠精神意识。为此,在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教学大纲中,应明确地提出工匠精神教育的要求,将工匠精神与职业道德教育同教学实践、学习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如提出:在实践中学习科技知识与技能,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学习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爱岗敬业、甘于平凡、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精雕细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与优良品质,增强实践观念、竞争意识、责任意识和献身精神,培养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工作作风和适应能力。

(3)在毕业择业教育中进行工匠精神教育。如何正确地选择职业是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进行工匠精神教育的良机。择业教育,首先,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并予以教育引导。向学生强调,选择职业要从国家建设的需要出发,以所学专业选择相应的职业,学以致用,将个人兴趣爱好、专业和社会需要融为一体,献身专业(职业),像众多工匠人那样(介绍几个典型),爱岗敬业,坚守坚持,从而实现人生价值。其次,要克服各种社会偏见,如愿到大城市而不愿在小城市或县乡,愿到大企业、外资企业工作而不愿在中小企业或乡镇企业,愿在科室坐办公室而不愿到生产第一线等等。许多很有成就的工匠人的人生明示:无论从事哪种职业,只要忠于职守,勤奋工作,具有精湛的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都能取得成就并受到社会的尊重。最后,要根据自身实际条件,既不好高赘远,也不互相攀比,从实际出发作出最佳选择。使大学生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做出正确的择业决断。

3.坚持经常性的渗透工匠精神教育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教育。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应把工匠精神教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要理论联系实际,引入典型工匠信息,努力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各业务理论课,应根据课程特点,将工匠精神教育有意识地渗透到理论教学中。如将本专业内的“大国工匠”,选其典型编入教材并进行讲授,使学生学有榜样。

(2)在实践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教育。认识实习、技能训练、现场教学、社会调查、课程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生在教师或工程技术人员或工人师傅指导下,动脑和动手、观察和思考、学习知识和培养实践能力的教学活动,特殊的教学形式和环境是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教育的良好条件。在实践教学中,要明确思想要求,合理组织安排,将培养工匠精神融入其中,如同工人一起顶岗生产,同“大国工匠”跟班生产学习,进行直接交流等,在言传身教中受教工匠精神。

(3)在第二课堂学习中渗透工匠精神教育。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学习十分丰富,其中与专业和未来职业直接有关的如专业社团、双创小组或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等,参加这些活动都需要既有耐心、坚持与坚守,又要有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勇于创新和追求极致,因此,认真投入第二课堂学习活动是培育工匠精神的良好环境和机遇。学校应大力提倡引导和科学组织安排。

4.坚持在开展技能大赛中渗透工匠精神教育

目前,各高等职业院校都十分重视并积极开展各种技能大赛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这正是培养和提升学生工匠精神的良机。因为要取得参赛的好成绩,选题或依题而做都要拼搏创新、追求极致,而达此目标就必须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同时还要有战之必胜的自强自信,这些要素都是工匠精神的基本特质。因此,在开展各种职业技能大赛中培育工匠精神是其本身所具有的要义,学校在从参赛准备到参赛的全过程中都要更加强化弘扬工匠精神的引导与激励。

5.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同大国工匠直接接触

与工匠人直接接触是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形式之一。其途径有三:一是请进来,即将优秀工匠人或“大国工匠”请到学校来,以亲身经历向学生诠释工匠精神的要义,传承工匠精神。这种形式易组织、受教面大,但限于表层。每年新生入学与毕业季时可以安排。二是走出去,即带领学生去到优秀工匠人或“大国工匠”的工作现场,进行实地观察、直接接触与交流学习,从中直接体味工匠人与工匠精神的真谛,增强学习与传承工匠精神意识。这种形式组织有一定的难度、受教面小,但受教深刻。每年可视情安排,如组织受奖学生或新党员或学生入党申请人开展学习活动。三是与本校的优秀工匠人、技能大师、大国工匠等直接接触,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如果没有大师或大国工匠级的人,可以多让学生接触各校优秀工匠人,是培育工匠精神有效而易行的形式。

三、改革教育教学,积极探索弘扬工匠精神的具体路径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开展弘扬工匠精神教育,需要增强认识,积极探索。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1)将“培育‘中国工匠’”融入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之中,明确“中国工匠”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以及职业技能要求,或纳入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教育之中,使培育工匠精神落到实处。(2)将“培育‘中国工匠’”与技能考证结合,融入高职教学计划。(3)将“工匠精神”纳入高职素质目标要求,提升职业基本素质。(4)在高职院校开设“弘扬工匠精神”文化素质课,增强工匠意识。(5)表彰“培育工匠精神”的突出教师,增强教师自身工匠精神素养。

[1]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北京:1981:374.

[2]史国有.寓职业道德教育于教育教学过程之中[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1998(1).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职业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工匠风采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工匠神形
职业写作
拿出精神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