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种竹材阻燃剂阻燃效果对比研究
2018-01-23陈玉和翁甫金吴再兴李景鹏于海涵
李 能,陈玉和,翁甫金,吴再兴,李景鹏,何 盛,于海涵,罗 雷
(1.国家林业局竹子研究开发中心,浙江 杭州 310012; 2.浙江省竹子高效重点加工实验室,浙江 杭州 310012;3.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23; 4.湖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湖北 武汉 430079)
中国竹资源丰富,素有“竹子王国”之称,2013年大径竹产量为18.77亿根,竹木加工及制品制造业产值更是高达9 973.33亿元,其中竹地板产量为0.81亿m2 [1-2]。竹资源是最具有发展前景的森林资源之一,是一种可再生和可继续利用的生物质材料。竹子具有生长快、生物量大、再生能力强、一次栽植、永续利用等特征。竹材纹理美观、强重比高、可加工性强,深受人们喜爱[3-4]。竹材主要应用范围包括:地板、家具、结构材和装修材等领域。竹材是易燃性生物质材料,一般需经过阻燃处理才能达到强制性国家标准(GB20286-2006)要求的公共场所装饰装修用材料的阻燃级别[5]。竹材阻燃处理方法主要有浸注法、表面涂覆法、机械添加法、化学改性法,竹材常用的阻燃剂有磷氮系、氮磷硼复合系、树脂型阻燃剂等[6-11],由于卤系阻燃剂燃烧时易产生大量烟雾和有毒气体,用量已逐步减少[12]。本文主要测试分析了5种自制的含有氮、硼等元素的化合物制备得到的阻燃剂处理竹材后的阻燃性能,阻燃剂处理工艺采用浸注法,阻燃效果采用氧指数表征。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阻燃剂为自制,分别为FRA、FRB、FRC、FRD、FRE。FRA:25%,氮系阻燃剂,清亮溶液;FRB:20%,含硼,透明溶液;FRC:25%,含硼、锌、氨,白色溶液;FRD:25%,含硼、氨,浅白色溶液;FRE:25%,绛红色溶液,不透明。
试样有3种:竹片(长×宽×厚)100 mm×16.8 mm×2.4 mm,竹条(长×宽×厚)100 mm×7.5 mm×1.1 mm,竹片竹条均不含竹节;杨木单板(长×宽×厚)100 mm×75 mm×0.9 mm,主要用于对照。3种试样含水率为8.0%。
1.2 实验方法
1.2.1阻燃试样制备 制作试样,随机分成5组,标记为①②③④⑤;对应浸渍阻燃剂FRA、FRB、FRC、FRD、FRE,每种材料分别称量、记录。配置上述5种阻燃剂溶液,每种800 g,盛放在1 000 mL烧杯中,室内温度25 ℃。将试件置入烧杯,加玻璃片若干压顶,使试件可全部没入溶液中,标记此时液面位置,以便根据蒸发情况加水,保持溶液浓度基本不变。隔24 h取出称量,两次称重质量变化≤1%时取出试样,制备得到阻燃试样。
1.2.2试样载药率计算 试样浸注前质量为m0,浸注完成时试样质量为m1,阻燃处理后的试样置于101 ℃干燥箱干燥至绝干,此时试样质量为m2,试样浸注前含水率为8.0%,载药率FR%计算方法如公式1。
(1)
1.2.3氧指数测定 浸注后的试样置于室内环境中干燥1天后,转移到温度为23 ℃和湿度为50%的恒温恒湿箱中,调温调湿96 h后取出试件,竹片、竹条和杨木单板的含水率分别为7.48%、7.81%和7.99%。参照GBT 2406.2-2009测试方法采用氧指数测定仪(JF-4,南京市江宁区分析仪器厂)测试试样的氧指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载药率分析
图1是竹片、竹条和杨木单板在5种阻燃剂浸渍后的载药率。由图1可知:杨木单板的载药率远高于竹片和竹条,杨木单板的平均载药量分别是竹片和竹条的10.6和6.8倍。这是由于杨木单板材质疏松[13]、密度低导致药剂容易渗透到木材内部,细胞壁薄腔大储药量大;而竹材主要由纤维、基本组织、维管束、导管等组成[14],基本无横向组织,纤维细胞腔极小,药剂很难透过纤维细胞渗透,没有横向组织导致药剂很难横向渗透,竹黄竹青部分也降低了药剂的渗透率,这些竹材组织和结构影响了竹材药剂的渗透。竹条阻燃剂载药率比竹片载药率高,这可能是由于竹条的体积小于竹片,表面积增加有利于药剂的渗透率提高。阻燃剂FRC在竹片和竹条中渗透性最好,载药率分别达到了5.3%和7.5%,其次是阻燃剂FRA和FRD,阻燃剂FRB竹片和竹条的载药量比较低,其值分别为1.9%和3.6%。
2.2 氧指数分析
氧指数测定是一种广泛运用于筛选阻燃剂的配方、判定材料的燃烧性能的方法。氧指数试验是测量试样在氧、氮混合气体中刚好维持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氧浓度。氧指数测定方法具有简便、重复性较好等优点。图2为5种阻燃剂浸渍竹木材后制备的试样的氧指数值。对照试样杨木单板的平均氧指数普遍高于竹片和竹条的氧指数,杨木单板的平均氧指数约为竹片和竹条的1.8和1.9倍。阻燃剂FRA、FRB、FRC和FRD处理的杨木单板氧指数远高于同种药剂处理的竹片和竹条试样,阻燃剂FRE处理的杨木单板弱高于同种药剂处理的竹片和竹条试样,仅高约1%。相对于杨木单板载药率与竹片、竹条载药率之间差异,氧指数值在杨木单板与竹片、竹条的差异要小很多,这说明载药量提高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材料的阻燃性能,但是阻燃性能与载药量并不成正比例关系。阻燃剂FRB载药量在5种阻燃剂中排名第4,仅高于阻燃剂FRE,但是阻燃剂FRB竹片和竹条的氧指数是5种阻燃剂中最高的,分别为40.1%和38.2%。这说明阻燃剂FRB是本文研究的5种竹材阻燃剂之中阻燃性能最优的。
图1 5种阻燃剂在竹片、竹条和杨木单板上的载药率Fig.1 The loading efficiency of bamboo chips,bamboo sticks and wood veneer for 5 kinds of flame retardants
图2 5种阻燃剂处理后的试样氧指数值Fig.2 The oxygen index of samples treated with 5 kinds of flame retardants
图3 阻燃剂载药量与试样氧指数关系图Fig.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lame retardant loading and the sample oxygen index
2.3 载药率与氧指数相关性分析
图3为试样浸渍阻燃剂的载药量与其氧指数的相关分析图。由图3可知:阻燃剂载药量与试样阻燃性能呈现正相关,预测氧指数与实测氧指数存在一定的相似度。浸渍阻燃剂FRE的杨木单板载药量为45.3%、氧指数为30.1%,实测氧指数与预测氧指数相差较大,这可能是由于阻燃剂FRE的阻燃效果较差,载药量增加时阻燃性能变化不明显。相对于阻燃剂FRE载药量仅为1.3%和3.4%竹片和竹条试样,杨木单板试样氧指数值呈现略微增长,增长量为1%。
从图1看,竹片载药率低于竹条(FRE除外),而从图2看,竹片氧指数并不低于(FRB、FRD甚至高于)竹条,这可能与氧指数测定时试样的尺寸效应有关,燃烧时较大规格的竹片表面炭化,而炭的极限氧指数高达65%,故一定程度上使测得的氧指数增大。
3 结论
研究发现:5种竹材阻燃剂中阻燃剂FRB阻燃效果最佳,其浸注处理的竹片和竹条的氧指数分别为40.1%和38.2%。阻燃剂FRB处理的竹片和竹条载药率仅为1.9%和3.6%,可见如何提高阻燃剂FRB在竹材总的渗透性仍需进一步研究。阻燃剂载药量与试样阻燃效果一定程度上呈现正相关。
[1] 国家林业局. 2014年中国林业发展报告[EB/OL]. 2014-11-26.http://www.forestry.gov.cn/main/62/content-750495.html.
[2] 李能. 耐光老化重组竹制备与性能表征[D]. 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7.
[3] Li N,Chen Y,Bao Y,etal. Evaluation of UV-permeability and photo-oxidisability of organic ultraviolet radiation-absorbing coatings[J]. Applied Surface Science,2015,332:186-191.
[4] 李能,陈玉和,张泽前,等. 竹材耐光老化有机涂层的紫外屏蔽性能[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9(1):173-176.
[5] 王飞,刘君良,吕文华. 木材功能化阻燃剂研究进展[J]. 世界林业研究,2017,30(2):62-66.
[6] 崔会旺,杜官本. 木材阻燃研究进展[J]. 世界林业研究,2008,21(3):43-48.
[7] 吴再兴,陈玉和,李能,等. 应用混料设计优化水性膨胀型阻燃涂料配方[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3,33(12):170-173.
[8] 吴再兴,陈玉和,包永洁,等. 阻燃剂用量和胶黏剂种类对竹材胶合强度的影响[J]. 中国人造板,2013(1):20-22.
[9] 刘姝君,储富祥,于文吉. 竹质阻燃材料处理的研究进展[J]. 竹子研究汇刊,2012,31(4):52-56.
[10] 郑铭焕,汪铠,吴强,等. 3种阻燃剂浸渍处理竹片的性能研究[J]. 竹子研究汇刊,2016,35(4):8-13.
[11] 王灵燕,聂玉静,陈争骥,等. 我国木材阻燃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浙江林业科技,2016,36(5):82-88.
[12] 陈志林,Zhiyong Cai,Jerrold E.Winandy,等. 美国阻燃人造板研究现状与应用[J]. 中国人造板,2009,16(4):6-10.
[13] 王新爱,朱玮,汪玉秀,等. 杨木材性的化学改良技术[J]. 西北林学院学报,2001,16(1):76-81.
[14] 余养伦. 高性能竹基纤维复合材料制造技术及机理研究[D]. 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