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意:盘桓在伊水上空的乡愁
2018-01-22乔仁卯
乔仁卯
对我来说,张会坡是一个陌生的名字。甚至,他是哪里人,从事什么职业,有哪些经历,多大年龄,文笔如何,原来都是未知数。
受朋友之托,为会坡先生的诗文集《野意》作序。几经推脱,未果。然而,打开书稿,河洛大地沧桑的岁月裹挟着蒹葭苍苍的乡愁,顺着亘古伊水汹涌而至,令人柔肠百结,思绪联翩,情不能自抑,竟一口气儿读完。掩卷遐思,甚为自己曾经的浅薄而汗颜,为会坡先生的家国情怀而感动。
如果说,把作者形容成一株原野上的槐树,那么,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触摸到那株槐树深深扎入大地的脉搏,纯粹、深沉、优雅而静美。
会坡先生是一位人民教师,更是一位读书人,在这个物欲横流、世风日下的时代,他在远离繁华和梦幻般都市的乡村一隅,坚守着自己的情操,青灯黄卷,阅读了或者一直阅读着经典。《诗经》、《汉赋》、魏晋华章、唐诗宋词,曹雪芹的巨著、鲁迅的杂文、巴金、沈从文、郁达夫的小说、泰戈尔的散文诗、徐志摩和戴望舒的诗歌……还有大量的古今中外的名著、融化在他生命的脉络中,倾注在他的笔端,为我们带来阅读的愉悦和联想,目不暇接。
俗话说:祖国的概念是十分具体的。对于会坡先生来说,祖国就是流淌在家乡土地上的那一条神圣的伊河,就是伊河岸边的那座鹤鸣九天的九皋山、就是槐树岭上那一株千年古槐树,就是村边的那一口百代水井,或者说,就是那一片片成熟的麦田,就是那一粒粒饱满的麦仁儿。他在《乡村》一文中写到:“父亲给了我卑微的生命,而这生命里却有着麦子般的基因。”“皮肤是麦子五月的土黄色,往麦地里一站,分不出哪是麦子,哪是我。久站麦田,脚上的十指也会长成麦子般柔韧的根须。”作者,已经把自己的生命和土地紧紧地融汇在一起,在多少才子甚至普通青年远离故乡,去大都市实现自己梦想的时候,他选择了甘守清贫,守望故园,守望三尺讲台。这一选择,就年过半百,华发苍颜。他在这篇文章中还写到:“农人也是从土里出生的,坷垃般憨厚。”“土地爷姓土,和农人是同宗同源。”
对土地的热爱,随着时代风云的变幻,带来了浓浓的乡愁:“仅有的那些麦田,也无须镰刀了,大型收割机隆隆地开到地头,割掉了农人劳累的艰辛,也割掉了乡村《诗经》般的意境。”现代工业的进程,摧毁了城市周边许多的农田和村庄,改变了几千年来农民的生活环境,但是改变不了农民对土地的眷恋和对大自然的血脉情感。早已成为教师的张会坡,没有被灯红酒绿的都市生活所诱惑,始终脚踏实地地扎根在生他养他的土地上,默默耕耘在三尺讲台上,辛勤地培育着农民的子弟。酷爱文学的他,在结束了一天的课程,批阅完孩子们的作业后,伴着清风明月,听着天籁之音,读书写作。作品不多,但那些诗文中,凝注着他深沉的爱。
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石一瓦,都让他魂牵梦绕。那康河东岸盛开的迎春花,在至亲至爱的奶奶的坟头上绽放着,延续着绵绵不绝的亲情;那伊水岸边大片的桑树林,是父亲生前带领乡亲们辛辛苦苦,为恢复丝绸之乡、脱贫致富而栽下的。如今年年三月开花、六月结葚,桑枝做叉,桑叶养蚕,为原野增添了一份诗情画意,为乡亲们带来甜蜜的果实,增加了收入;作者赞美基石、铺路石、锤布石……一块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在他的笔下,充溢着生命的气息,挥发着一种牺牲和奉献精神,读来亲切感人。
在豫西大地上,自古以来就活跃着一批甘守清贫,教书育人的布衣先生。在会坡和他同学们的记忆中,一个会讲故事会唱歌的女教师给他们的人生带来了健康向上和美丽的情愫。那位美丽的女教师有一个美丽的名字:梦秋雁。梦秋雁老师教他们学会许多歌曲,其中一首《南飞的大雁》,到现在已经30多年了,同学们还会唱。后来,梦秋雁老师走了,但她给作者和同学们留下的优雅形象,却始终伴随着同学们的人生理念。师生情,是一种传统,是一种修养,是一种美丽的情愫,对每一个人来说,师生情和所有亲情一样,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文化基因。
《野意》共分四辑:锤布石;一树夏花;山间琴韵;丹若。信手拈来,恬淡自然的文字下面,都是浓浓的乡情,浓得化不开。拾柴割草、猫捉老鼠、雪地放鞭、雨夜捉虾、看风生水起、听春燕呢喃,目送飞鸿,依依惜别,童年的野意漫漶在后来的岁月中。那种纯净甜美,培育了同学们勤劳善良的本性;而那些街巷胡同里的袅袅炊烟、家长里短,那些原野上的野菊花、西边山坡上斑斓的落霞,那些家中的丹若(石榴树)、案上的旧书,开溪种菜、開镰割麦的日子,就像那些叮叮当当的火烧云,或者像春归的大雁排着人字形,从无数个记忆里扑来。于是,充满诗情的野意油然而生,就有了这一部诗文集。
源自洛阳西南部深山区的伊水,纳天地之精华,汇百泉之清流,一路向洛水涌来。其两岸名山耸峙,古树参天;沧桑阡陌间,氤氲着浓浓的诗情画意。这里,是大禹和夏启开疆辟土,创立华夏王国的源头,也是商代开国名相伊尹的出生与耕莘之地,是春秋时期老子隐居授道之所在。陆浑戎在这里落叶归根,楚庄王在这里问鼎中原,二程在这里创立新儒学,邵庸、范仲淹魂归伊川。伊河两岸,自古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当代著名作家阎连科在这里生长,以他如椽巨笔,刻画了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挣扎在人性漩涡里的父老乡亲;用鲁迅似的几近刻薄的手法,揭示了一个伟大民族走向新生的心灵历程,荣获卡夫卡文学奖;以伊川李耀曾、王鼎三、嵩县龚坚、张相正、吴瑞民,偃师李向阳、李红军等为代表的一批当代作家在这片土地上耕云播雨,笔耕不辍,创作了琳琅满目的生活气息浓厚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论是现实主义的、还是浪漫主义的,不论是夹杂着魔幻现实主义还是自然主义的作品,里面都有一种崇尚祖先、崇尚自然、崇尚正义和善良,崇尚理想主义的民族精神,读来如坐春风,如沐甘霖。他们,怀着浓浓的乡愁,深深的眷恋,用河洛赤子的忠诚和智慧谱写着伊水两岸崭新的华章,展示着伊河儿女超凡脱俗的精神风貌,激励着沿岸人民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
张会坡就是他们中的一员。我相信,在未来的岁月中,他会创作出更多的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
责任编辑 周 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