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酒精性肝炎发病机制的认识*
2018-01-22扈晓宇
周 刚,张 扬,2,扈晓宇
(1.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 610075; 2.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成都 610072)
酒文化在我国历史悠久,早在《灵枢·论勇》中便载有:“酒者,水谷之精,熟谷之液也。”除一般食用价值外,酒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少饮则和气行血,壮神御寒,消愁遣兴。”但饮酒无度则会为害人体成为酒邪。现代研究发现[1],严重酗酒者可诱发广泛肝细胞坏死甚至肝功能衰竭,而出现凝血功能障碍、黄疸、肝性脑病、急性肾功能衰竭、上消化道出血等严重临床症状。本文拟从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探讨酒精性肝炎的病因病机。
1 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1 酒兼湿性易伤阳气,阻滞气机
《证治准绳·伤饮食》有言:“按酒之为物,气热而质湿……既醒则热去而湿留。”故酒性兼湿,常留驻人体而为病,停于四肢,则如《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四·注病诸候》所谓:“酒注……四支重。”湿为阴邪,易耗损阳气,如林珮琴在《类证治裁·肿胀论治》中曰:“伤酒病单腹胀,诊其脉知脾阳虚。”脾阳受损,运化失司,水湿停聚则如《景岳全书·虚损》所言:“病为臌胀、泄泻等证,此酒质伤阳而然也。”若气机郁滞,则会出现瘀血、痰饮等多种病理产物。若酒湿困脾土,郁肝木,肝气失于条达,多出现情志抑郁。据资料报道[2],50%~98%的嗜酒者会出现抑郁症状,酒精依赖中大约有15%的患者有重性抑郁。陈兴术[3]等用行气除湿解郁法治疗本病取得良效。
1.2 酒性重浊,易困清阳
《诸病源候论·卷十九·酒瘕候》曰:“人有嗜酒,饮酒既多,而食谷常少……不得酒即吐,多睡,不复能食。”故饮酒过多,酒湿之邪易闭阻经络,困遏清阳;经络闭阻,阳气不能散于四肢关节,则见肌肤不仁、关节酸楚重着、屈伸不利,正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所言:“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清阳不升,阳气不得布达于头面诸窍,则如《圣济总录·杂疗门》中所云:“后世嗜之无节,或饮过度……令人志乱,乃至不醒。有连日而无所觉知者。”王彩平[4]等认为,大量饮酒后乙醇迅速透过大脑神经细胞作用于网状结构,引起昏睡和昏迷。薛宏巍[5]以升清降浊法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
1.3 酒蕴成毒,致病迅猛
酒为水谷腐熟之液,其气剽悍清冽,若饮酒过度,酒邪蕴结不散则易化为酒毒。酒毒致病迅猛,发病急骤,传变迅速,内陷心包,临床常出现神昏谵语甚或惊厥等症状[6]。《卫生宝鉴·饮伤脾胃论》中说:“酒味苦甘辛……久饮伤神损寿。若耽嗜过度……百脉沸腾,七神迷乱,过伤之毒一发,耗真之病百生。”白静贞、杨献英[7-8]等经过实验和临床研究认为,具有清热解毒、开窍醒神功效的醒脑静及清开灵注射液是有效的抗氧化剂,临床可作为治疗酒厥的药理基础,用于治疗本病取得良好疗效。
1.4 致病广泛,见证多端
《圣济总录·卷一百四十六·饮酒中毒及大醉不解》云:“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性剽悍急疾……散流诸脉,熏蒸脏腑。”可见酒邪居于体内,清则成饮,浊则为痰,随气而行,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脉、肌肤腠理,变生多病。如《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六·饮酒大醉连日不解候》言:“饮酒过多,酒毒渍于肠胃,流溢经络,使血脉充满。”
1.4.1 酒邪致病,首犯脾胃 脾为太阴湿土,酒性多湿,同气相求,故酒邪常易困脾。如《证治准绳·伤湿》所言:“有饮食之湿,酒水乳酪之类是也……故伤于脾胃。”脾胃受损,则水湿运化失常、气机升降失司;水湿运化无权,困于脾胃则生痰致呕;气机升降失司,滞于中焦则脘痞腹胀,食欲减退。如《景岳全书集要·饮食》中记载:“凡饮酒致伤者……以酒湿伤脾,致生痰逆呕吐,胸膈痞满,饮食减少。”邓源[9]等对有益气健脾、解毒除湿之功的解酒灵进行药理实验研究,结果显示该药能明显缩短乙醇所致小鼠的睡眠时间,增强爬杆能力,增加活动次数,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参考。
1.4.2 酒邪癖积,进袭肝胆 肝为刚脏体阴用阳,而酒之气质亦有阴阳,故酒邪常合肝而为病。酒邪困于肝脏,肝失疏泄,胆汁郁滞,则如《万氏家传养生四要》所谓:“酒客病酒,酒停不散……入于肝则为胁痛,为小腹满痛,为呕苦汁,为目昧不明。”在国内外已获得统计学、试验及临床方面的大量资料证明[10],酗酒会导致肝细胞急性变性以及血清转氨酶升高,说明酒精能直接损伤肝细胞。
另外,若酒邪蔓延于体内则易戕害他脏,临床见证变化多端。如《万氏家传养生四要》中记载:“酒客病酒,酒停不散……入于肺则为喘、为咳;入于心则为心痛、为怔忡、为噫……入于肾为溺涩、赤白浊,为腰痛、为背恶寒。”
2 酒精性肝炎发病机制:
酒精性肝炎属于中医学“急黄”“瘟黄”“酒疸”等范畴,其病因病机多因在脾胃虚损的基础上过量饮酒,酒湿内蕴,阻滞气机,而出现痰瘀互结发为此病;若酒毒炽盛则常使本病发展迅速,病情危重,变证丛生。
2.1 脾胃虚损是本病的内伤基础
脾胃乃后天之本,无论先天禀赋不足或是后天饥饱劳倦,均易致脾胃虚弱。酒食入体首伤脾胃。若脾胃虚弱,不能将其及时输布运化,酒湿停聚中焦,会损伤脾胃。如龚廷贤所言:“伤酒之病,虽为酒而作,实因脾土虚弱。”若未能及时治疗,仍饮酒不辍,则会致脾胃愈虚,邪气愈盛,从而发为酒癖、酒疸之病。如《圣济总录·卷七十三·酒癖》所言:“论曰胃弱之人,因饮酒过度……谓之酒癖。”《辨证录·五瘅门》亦曰:“酒湿之成疸,由于内伤饥饱劳役也。”田德禄[11]等认为,脾胃虚弱贯穿于本病病程的始终,腹胀、乏力、纳少、便溏等症状是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
2.2 虚郁痰瘀是主要的病理因素
赵益梅[12]等认为,气滞、出血、血热、阴虚、阳虚、气虚均可致瘀,血瘀是导致本病演变的基本病机。郭雁冰[13]等认为痰瘀互结是本病的主要病机,其中痰瘀作为其发展过程中的病理产物与致病因素,在本病演变发展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认为虚、郁、痰、瘀是其主要的病理因素。若嗜酒成性,加之脾胃虚损易致酒邪郁结中焦,运化失司。脾失运化,常聚湿为饮,蕴湿化热,灼饮为痰;而痰阻气滞,脉络失和,阻滞气血津液运行与输布,久则成瘀;瘀血阻滞肝经致血行不畅,如此反复终致痰瘀互结发为本病。
2.3 肝脾肾功能失调是本病主要的演变规律
若酒邪在体内郁结不解则会蕴久成毒。酒毒内蕴损伤脾胃,戕害肝胆,久则累及肾脏。脾伤则痰湿蕴结,肝伤则气滞血瘀,肾伤则水湿内停,肝脾肾功能失调是本病演变的主要规律[14]。
来要良[15]等认为本病与“毒邪”密不可分。李佃贵[16]创立“浊毒学说”,认为浊毒胶结、内滞中焦是本病发生发展的关键。丁霞[17]等则提出“毒损肝络”的概念,认为酒毒可以引起气滞、血瘀、痰(湿)阻、正虚及肝脾失调等病理变化。周晓娟[18]等认为,若“毒损肝络”进一步发展则会累及肾脏,最终出现肝脾肾功能失调。
2.4 病情危重、变证多端是本病的特点
若酒毒炽盛,加之脾胃有热,热毒所加,两阳相扇,常致使酒精性肝炎发病暴戾,来势凶猛,病情危重,变证多端。在发病过程中易发展成肝衰竭,出现多脏器受累。
张永[19]等将该病分为黄疸期、内毒素血症期、脏腑功能衰竭期3期。认为本病传变迅速,多不循经内传,常在起病时已是气营同病,迅即充斥三焦,波及营血,逆传心包,病势急重。病情发展到极期,变证丛生,可见痉厥、动风、出血、神昏、关格等症状。
3 结语
综上所述,酒精性肝炎常因过度饮酒后,酒邪阻滞气机、困阻清阳,导致酒湿内蕴、痰瘀互结而发病。若酒蕴成毒则致病迅猛,病情危重,发病急骤,传变迅速,内陷心包,临床常出现神昏谵语、惊厥等症状,因此正确认识酒精性肝炎的病因病机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古今文献中有关酒精性肝病记载的分析后发现,脾胃虚损是酒精性肝炎的内伤基础,虚、郁、痰、瘀贯穿整个病程始终,是本病主要的病理因素;酒邪蕴积成毒则损伤脾胃,戕害肝胆,累及肾脏,终致肝脾肾功能失调;若酒毒炽盛,内合胃热则发病暴戾,来势凶猛,病情危重,变证多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