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世屏浅析“岭南经方四大金刚”谭星缘的温病学术思想
2018-01-22束永康
束永康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苏世屏,早年师从黎庇留先生,学成后悬壶多地。其一生勤于著述,以《伤寒论原文真义》 《金匮要略原文真义》为代表,共计12本著作。晚年参与筹建新会县中医研究院,并主持开办中医学习班[1]。谭星缘,原名谭彤晖,广东南海人,与鹤山易巨荪、新会陈伯坛、顺德黎庇留合称为“岭南经方四大金刚”。历史上岭南医家不乏善用经方者,近年来“岭南经方四大金刚”的著作逐渐重现于世,但对于谭星缘的了解甚少,仅见于易巨荪与谭星缘治疗鼠疫的记载,甚至认为其并无文字著述。笔者于苏世屏《医学论文选》中找到谭星缘医学论文3篇,分别为《辨吴鞠通温病条辨全书》 《辨温病条辨第一节》 《辨温病条辨第三节》。而苏世屏的《医学论文选》并未出版,笔者特将其中收录的谭星缘医学论文进行摘录,具体论述谭星缘的温病学术思想。
1 论《辨吴鞠通温病条辨全书》
谭星缘第一篇医学论文为《辨吴鞠通温病条辨全书》,为苏世屏《医学论文选》中的第二十二篇文章,其具体内容为下:“《伤寒论》一书,六气为病之书也。蒙研究廿余年,临证也廿余年,凡遇外感之证,悉遵《伤寒论》六经治法,靡不应手取效。温病则认定《伤寒论》中‘发热而渴,不恶寒’七字为审证之的,治以清凉泄热,不杂入半点燥药,数剂可解。症本易治,然不必炫异,乃鞠通大背仲圣之旨。于《伤寒论》与温病之辨,殊多混淆。其《温病条辨》所列多是六经各证,乃概曰为温病,医者以其浅易,人手一编,非温病而误认,真温病而不识,可嗟矣乎!吴书上焦编纰缪极多,中、下二焦间有可取,然《伤寒论》中均已备述矣。”谭星缘对《温病条辨》另辟蹊径,将仲景《伤寒论》第六条“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作为一种新的辨证及治疗原则来论治温病,遵从仲景学说以六经统病证认识及治疗温病。后世医家陆九芝认为“阳明为成温之薮”,即以六经之阳明病统温病,并认为阳明邪浅,热郁于胸膈,虚烦懊,则以栀豉汤探吐之;阳明热炽,当用白虎汤直折其热;虚则白虎加参汤,补而达之;入腑,腹有燥屎之阳明腑证,当用出承气法彻热救阴为急务[2]。谭星缘认为温病可从伤寒六经论治,与陆氏观点相符。另外,谭星缘在此文提到“吴书上焦编纰缪极多”,与下文谭星缘另外两篇文章有呼应,因历来医家对吴鞠通《温病条辨》的批判多见于上焦篇,如黄仕沛认为“变乱六经而主三焦,使近世以来医家,不复能读仲景书,不得谓非鞠通之罪也”。[3]故谭星缘批判吴鞠通亦主要针对《温病条辨》上焦篇。
2 论《辨温病条辨第一节》
谭星缘对于吴鞠通《温病条辨》的批评主要见于吴鞠通书中上焦篇,苏世屏《医学论文选》收录了谭星缘对于上焦篇的第一条及第三条的见解。《辨温病条辨第一节》为苏氏书中第二十三篇论文,其内容为:“温病者,有风温、有湿温、有暑温、有温热、有温毒、有秋燥、有温疟。蒙按温病为总名。风温则由误用辛温发汗而变温热,温疫、冬温同一治法,温毒只多一普济消毒饮治法,无甚差别,皆不必另立名目。至秋伤于燥,本书治法,不外微寒甘润,绝鲜精义。至湿温,今医已有明文,即中暍也,热兼湿之谓,又何必另立病名以炫人也?蒙尊仲景论湿之旨,必以发黄为的证,并察兼证以定治法,论中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麻翘赤豆汤,显乘大法,触类旁通,湿温不难治也。按仲圣标出温病,虽未出方,而不知六经署表里分阴阳判,凡浅深形层,上下出入,神机枢转,胥寓其中。学者苟能融会全书,则方外有方,法外有法,不特中风、伤寒、温病、六淫诸疾不患无法即不患无方,即推诸风痨臌膈诸大症,亦能寻绎全书,而悟其治。所谓‘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原,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即此意也。嗟嗟,不诵圣书,开口便错,不依圣法,着手便错!何医者信《温病条辨》,而不读伤寒哉?再按吴鞠通云:温病在上焦手太阴肺,强分手足,不知仲圣书言六经,手足阴阳俱在其中矣。论中病有足经者,亦有手经者,征不证矣。吴注又谓:伤寒阴邪也,温病阳邪也。阴盛伤人之阳,阳盛伤人之阴,以此为两大法门之辨。知六经全从气化,有由寒化热,有由热化寒,是以论中汗、吐、下、温、清、攻、补,无法不备(足见外感邪多兼证也,温清攻补吐为兼证设也)。执鞠通法,则伤寒概以阳法主之,岂有理乎?”谭星缘认为吴鞠通将温病命名为不同疾病,但是对于临床治疗没有太大的指导意义,足以体现谭星缘临证思维之求实。笔者认为谭星缘将湿热性温病归于中暍病具有一定临床意义,虽然笔者认为暑病不必见湿,但是临床运用经方治疗温病多可用仲景暍病方,如白虎汤,王孟英治疗温热性疾病多用此方。在其《医案续编》中,运用白虎汤达43案,其中王孟英治疗湿温病多以经方橘皮竹茹汤、栀子柏皮汤、小陷胸汤、瓜蒌薤白半夏汤及竹皮大丸等方收功,临证用方与谭星缘所论颇为相符。谭星缘认为湿温病可选取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也是颇有临证心得。笔者常于岭南地区治疗湿温病,如中风、痤疮、脂溢性皮炎、慢性咽喉炎、鼻窦炎、慢性病毒性肝炎、泌尿系感染等疾病多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方治疗瘀热在里取效。谭星缘对于这一条文的观点可与黄仕沛对此条的评语互参。黄仕沛认为吴鞠通未将9种温病的定义、病状细列,而且在上焦篇目下列:“风温、温热、瘟疫、温毒、冬温”5种,是否这5种温病才有上焦证[3]?
3 论《辨温病条辨第三节》
苏世屏《医学论文选》中第三篇谭星缘的文章为《辨温病条辨第三节》,为其中的第二十四篇论文,其具体内容为:“太阴之为病,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大,尺肤热,头痛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而咳。午后热甚者曰温病。蒙按头痛,恶风,身热,自汗,类太阳中风之桂枝证。头痛,恶风寒,或渴或不渴而咳,类太阳伤寒之小青龙证,推之小柴胡亦同。是乍寒乍热,或渴或咳,与温病有分别。所略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不知伤寒亦有脉缓者,如伤寒脉浮缓,身不痛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是也。且动数之脉亦非温病所独见,《伤寒论》曰: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然则中风伤寒,曷尝无动数之脉哉?岂能以此为提纲乎?论中第三节曰: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第六节论温病曰:发热渴,不恶寒。一‘必’字,一‘不’字,前后遥遥相对,俨如云端指示,读者于‘不’‘必’二字,不使滑口读过,便知伤寒必恶寒,异温病不恶寒矣。一遇温病,认证已得其概,再审其为发热而渴,则温病之的证,昭然若揭矣。头痛一证,可于论中太阳病三字悟出,以头痛为太阳公共之证,伤寒有之,温病亦有之,毋待烦言。夫舌苔之或红,或黄,或干,或湿。仲师虽未明言,可于望时决之,奚必从鞠通之谬论也?再《温病条辨》所列之桂枝汤,桂枝用六钱,白芍用三钱,尤为谬之又谬。于原方之分两,漫为变更。夫桂枝、白芍,原方同用三两,以合法折算,桂、芍二味则同用三钱,重则同用六钱,均无不可,但不能畸轻畸重,否则不成为桂枝汤矣。何也?以论中桂枝加桂治奔豚气上冲心之症,桂枝加芍药汤治腹满时痛之证,同一方也,分两不同,而主治亦异。夫以风温之症,大非桂枝汤所宜,鞠通用炒白芍不用生,已违圣法,又桂枝重白芍一倍,即以治太阳中风,亦决无效,况温病哉!银翘散亦平庸,无甚意义。”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的第三条认为头痛、恶寒、咳嗽症状在伤寒中有小青龙及小柴胡汤证,脉见浮缓及动数,谭星缘认为不可视为温病的提纲脉证。因吴鞠通所论脉证于伤寒见证中亦有,不可与温病混为一谈。谭星缘引用仲景条文,并将伤寒论中所论述的太阳病伤寒必恶寒与太阳病温病不恶寒的“必”与“不”作为伤寒与温病的鉴别,实为临床之真知灼见。笔者认为,当今临床医学将发热性疾病分为体温上升相、高温持续相、体温下降相3期,其中体温上升期,为发热的起始阶段,由于正调节占优势,体温调定点上升,引起体温上升,产热增多而散热减少,寒战使骨骼肌不自主地进行规律性收缩,是产热最主要的方式。高温持续期,即高峰期,体温和调定点在相应的高水平上波动,此时体温与调定点相适应,而体温调节系统在较高的水平上调节产热和散热。散热时,血管舒张,皮肤潮红。皮肤温度上升,患者不会感到寒冷,反而会因为皮肤温度高于正常而感到发热。体温下降期,由于发热介质消除,调定点恢复到正常水平,机体散热大于产热,体温下降。如此得知,仲景所谓但热不寒的温病,正如阳明病,亦符合临床发热性疾病的高温持续相。另外,黄仕沛评此条,认为脉数可见于麻黄类方方证中,未必独见于温病,故不可作为临床断证依据。对于吴鞠通的桂枝汤,谭星缘认为已非桂枝汤,因其桂枝剂量为白芍的两倍,已不是桂枝汤的各等分剂量,而仲景方中若对桂枝汤药物剂量稍作调整,即不能称为桂枝汤,所以吴鞠通擅改桂枝汤剂量,仍称其治温病而不用于治疗奔豚、冲悸,则是不遵经典的表现。
4 小结
谭星缘遵仲景法度,对于吴鞠通《温病条辨》的纰缪敢于指出并提出建议,其对于吴鞠通《温病条辨》的看法与易巨荪及曹颖甫等人不谋而合。谭星缘作为易巨荪的好友,不但一起参与鼠疫的中医经方治疗,而且二人对于吴鞠通的意见也是一致,正如易巨荪所言:“温病条辨陋书也。”谭星缘临床治疗温病善用经方茵陈蒿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栀子柏皮汤等经方治疗,而从其《辨温病条辨第三节》中可看出,谭星缘对于临床治疗发热性疾病经验非常丰富,善于鉴别伤寒及温病,并主张遵从仲景原方治疗疾病。谭星缘的经方临证思想及对《温病条辨》的批判,对于当今传染病学及各种感染性疾病的中医经方诊治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