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语文课程改革探索
2018-01-21陈月娥
陈月娥
[摘 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初见成效,农村中学语文校本课程建设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受各种因素制约,课程资源匮乏的问题仍摆在农村语文教师的面前,成为发展的瓶颈。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是农村语文教师面临的新课题。教师要放开眼界,拓展视野,勇于创新,开发与整合传统文化资源,拓展阅读写作与生活体验的空间,搭建广阔的教学平台,创设丰富的教学形式,促进农村中学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提高教学效益。
[关键词]课程改革;农村中学;校本课程;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33-0010-0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视为语文课程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求语文教师参与课程开发。面对农村中学教育环境相对落后,与教育发展的总体形势不相适应的现状,语文教师要时刻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立足于农村的实际,彻底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掘并且有效利用地方教学资源,建设具有农村特色的校本课程。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存在两大问题。首先,语文教学资源相对比较匮乏。其一是图书馆设施简陋。在藏书规模上,大多数农村学校的图书馆未能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其二是图书馆的藏书陈旧过时。一部分学校的图书馆无人问津,导致图书更新速度慢。其三是图书馆藏书结构不够合理,种类不够丰富。随着课程的调整,教材、教学大纲的变化,有些图书、资料已与时代脱节,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参考价值,能够满足课程教学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优秀图书非常少。其四,受家长受教育程度及观念影响,农村中学学生的家长很少给孩子购买图书。有部分家长重视学生学习,但所购买的图书也局限于参考书。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学生阅读量严重不足。
其次,语文教师对学生阅读的引导严重缺失。很大一部分中学语文教师把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不少学生学习的唯一途径是课堂,过分重视课堂传授的知识,轻视课外阅读及实践。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首先是教师过分注重课堂知识的输灌及强化,要求学生机械地记忆教材上罗列的知识点,以期学生获得比较理想的分数,这严重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导致他们学习兴趣下降,阻碍了他们语文素养的发展,并形成恶性循环;其次是教师对学生放任自流,忽视学生课堂外的所见所闻及情感体验,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进行写作训练时,教师虽然也提倡“观察生活,实践体悟”,但仅限于口头指导,没有真正的付诸行动;最后,课业负担重,学生所能自由支配的时间非常有限,阅读与实践便成为一种奢侈的梦想。
针对以上两大问题,我认为教师应该立足农村实际,合理开发本土资源,并融入传统文化,建设特色校本课程。
一、打破单一课堂模式,开展书香校园活动
在农村图书匮乏的情况下,教师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阅读活动。例如可以大范围开展读书漂流活动,让书流动起来,这样学生的阅读资源也会成几何倍数增长;可以发起“我为学校捐一本书”活动,让学生将已经阅读过的书籍拿出来分享,班级也可建立图书角,促成图书交流活动的开展;组织开展“书香校园”读书活动,我校就相继开展了“书香班级”“读书先进个人”等评比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此外,学校应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加大图书馆建设力度,根据调查研究,精心挑选,购买适合学生阅读的优质图书。教师还可以在班级组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阅读交流活动或比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以选修课为基点,建设特色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设置的课程。农村地区在自然、社会、人文等多个方面拥有自己的特色,这些特色经过设计,很多能成为语文课程教学资源。教师只需要遵循教学规律加以利用,校本课程就能实现与农村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走向自然
发挥农村特色,让学生走进大自然,从山川景物中吸取灵气。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文明的教育情境的主要途径之一。”让学生走近自然,从中获取乐趣,受到教育。的确,教学活动与任何活动一样,都受到一定环境的影响,不与外界环境发生联系、处于真空中的教学活动是没有的。与其他学科教材相比较,语文教材中浓厚的生活色彩显得尤其突出,因此语文教学是离不开日常生活的。而从学生学习语文的角度观察,日常生活中就有一片广阔的语文天地。语文教学除了在课堂内进行外,更应该与课外生活相融合。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向校园的角角落落,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的特色自然、社会环境,在安全有序的前提下,让学生進行户外采风。地处农村,一望无际的田野,绿荫浓浓的树林,鱼嬉虾戏的溪流,都是大自然的活教材。相信见识了大自然这一片广阔的天地之后,学生再次吟起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时,定能心领神会。
2.走向社会
“生活处处是语文。”我们生活中随处可以感受到语文的存在。家庭和社区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农村中学学生家长的阅历各不相同,职业背景也各有特色,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引导学生积极主动了解自己的父母,使他们的情感更丰富。这样当他们解读《背影》《目送》时,相信他们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感悟。教师也应该鼓励家长尽可能带孩子接触社会,进行有效的社会实践,同时鼓励家长陪同孩子一起参与社区活动,多接触社区的人或事,从而增长见识,使社区活动成为学生观察社会的一扇窗户。教师还可以与附近的企事业单位联系,让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参与他们的研究考察,比如农产品的生产,鸽群的饲养等。通过观察学习,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之后,对学习生活中碰到的一些生活场景会更熟悉,对书面知识的理解会更深刻。当学生学习《观乂麦》《观祈雨》时,他们定能在脑海中再现场景。这一系列活动也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3.传统文化进课堂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强调正确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乡土艺术历史悠久,能体现本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例如闽南文化中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的南音,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也是我国古代音乐保存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除此之外还有梨园戏、高甲戏、芗剧(歌仔戏)等等。2012年底,泉州木偶剧团曾进我校演出《红岩》木偶戏,让学生深切地领略了闽南传统木偶剧的独特魅力。我也曾尝试把地方戏曲剧本与元杂剧剧本《窦娥冤》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学表达样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又尝试把传统地方戏剧与闽南民俗文化相结合,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且将其作为写作教学的一个崭新平台,让学生写地方传统剧目的观后感、改写剧本,开展“民俗文化我知道”等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通过这些方式,学生学会了创作交流,学会了推介传播,学会了探究合作。让艺术走进课堂,让传统文化走进课堂,既丰富了校园文化,又让学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独特的魅力,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情趣。
综上所述,农村中学在基础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中,既面临着新的挑战,也迎来了自身发展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有困难也有收获。教师要建设有特色的农村中学语文校本课程,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从而提高教学效益。新课标下的中学语文教学一定要走出课堂,走向自然、社会与生活,与传统文化相融相生,还原生活的本色,汲取丰富的文化营养,才能够真正浸润涵养,启智育人。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