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肝润肺法治疗心悸(心血不足证)的理论探析*
2018-01-21王莹威方慧敏奚玉鑫魏明慧
王莹威 方慧敏 奚玉鑫 王 博 魏明慧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3.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心悸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心慌,患者对心脏跳动的一种不适的自我感觉[1-2]。心悸为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症[3]。心悸这一病名首见于汉代张仲景《伤寒论》,将其定义为“惊”“悸”[4],原文云“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到了元代,朱丹溪认为心悸离不开虚、痰,在《丹溪心法·惊悸怔忡》云“怔忡血者血虚,怔忡无时,血少者多”。由此可见,古代医者对心悸的认识有许多共同之处,虚证见多。
1 养肝润肺法的理论基础
心悸的病因无外乎体虚劳倦,情志所伤,感受外邪以及药食不当。心血不足型心悸病位在心,但与肝、肺二脏关系密切,心之气血化生乏源,可由肝虚所致,若肝气血不足,母病及子,不能补充心血,心肝气血不足,无以制肺,肺金旺则克伐肝木,心血愈加不足;肺金无心火助,必制约肝木,心气愈加被困,发为心悸。养肝润肺法治疗心血不足型心悸,不仅仅只局限于补益心血,此法重在治本,补肝平木,火不易动,使心血有所资,润肺养金,使肝木更静,相辅相成,肝生血以润心之液,心血足则心悸愈。
心肺同属于上焦,位置相邻,居于胸中,为宗气所注也,肺吸入的清气与后天脾胃化生的水谷之气结合而成宗气,贯心脉,行气血,故血液运行顺畅,依靠心肺共同协调作用。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王冰注《素问·五藏生成》云“肝藏血,心行之”。心血有余藏于肝,心血不足可得到肝血的资助,心肝功能的协调作用,共同维持全身血液的正常运行。肝气从左升,肺气从右降,肝肺对气机升降调控有着重要作用[5]。
心肺相邻,心肺分别主一身血和气。《素问·平人气象论》云“人一呼脉再动,一吸亦再动”,说明肺气的呼吸吐纳可助心的行血,为推动营血在脉中循环不休运行提供了必要条件。若金不受制,肺失治节以及朝百脉的生理机能受到影响,肺气不能护心,血液在脉道失营运,治节不利,肺病及心,血液在脉道中营运不利,心奉赤化血功能受损,心血虚弱,发为心悸[6],根据五行相生相克,心血不足,不能制约肺金,肺气壅塞,肺金必旺,在人体脉象可表现为涩、结、代、促等。肝气血亏虚,必然影响心、肺,心气不足可由于肝疏泄、藏血功能失司,一方面,肝虚疏泄功能失度,人体气机不畅,情志不遂,心藏神受影响,心与肝不能协调维持好正常的精神活动,则心神不安,另一方面,肝藏血功能失司,肝在五行属木,心在五行属火,二者为子母关系,在清代陈士铎《辨证录·怔忡门》一书中有云“肺无火锻炼,则金必制木,肝不能生金,而心气益困”[7]。木生火,木虚生化乏源,则火不足,即心血亦虚。肺在五行属金,心虚不能制肺,故而肺金旺,木受制约,心气血愈虚,然心虚可由肝虚所致,木虚肺金必旺。
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其直行者,从心系分处后,返行向上,到达于肺,在经络上心肺走行相连。《灵枢·经筋》云“手少阴之筋……上入腋,交太阴,伏乳里,结于胸中”。手少阴之筋,在腋内与手太阴肺经之经筋相交,并结聚于胸中。而宗气积于胸中贯心脉而使气血运行流利顺畅,与手少阴之筋循行相呼应,从经络方面说明了肺和心之间关系密切。在病理状态下,若肺气受到干扰,通过心系传于心,心气受扰,心神不宁,招致心悸,这种病理上的相互传变亦说明心肺关系密切。《灵枢·经脉》云“肝足厥阴之脉……其支者,复从肝别,贯隔,上注肺”。足厥阴肝经的支脉,从肝分出,穿过横膈,向上走行与手太阴肺经相联系注于肺中,在经络上,肺与肝联系密切[8]。在病理上,若肝经疏泄不利,在经脉走行相关联也必然影响肺经,使肺经出现病理改变,可致肺气壅塞。《灵枢·经脉》云“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肝足厥阴之脉……布胸胁……连目系”。《灵枢·经别》云“足少阳之正……别者……散之上肝,贯心”,从中可以看出,心经和肝经在循行过程中均与目系相连,足少阳胆经的经别在循行过程其分支散行于肝,与肝经相会,向上通过心部,以上都说明了心、肝二脏密切联系。肝为起病之源,心为传病之所[9],若肝经气血不足,母病及子,可以直接导致心经气血不足,心失所养,发为心悸。《灵枢·经脉》云“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进一步说明心肝肺三脏在经脉上的互相贯通,一经有病,必会影响其他二经[10]。
2 养肝润肺法的应用
心血不足型心悸应用此法不仅补肝血以润心之液,火不易动,使心血化生有源,而且润肺以养金,忌用寒凉药物制肺,防止损伤脾胃,使肝木更静,肝肺同治,相辅相成,从根本上治疗心血不足,使人体恢复生理机能,心有所养,心悸之症自然消失。
养肝润肺法之方是由制忡汤[7]加减化裁而成,临床辨证为心血不足证心悸者均可随症加减运用,具体方药如下:生晒参15 g,白芍30 g,当归30 g,白术15 g,麦冬 15 g,浙贝母 10 g,竹沥 10 g,生酸枣仁 15 g,五味子10 g。方中重用当归养心肝之血,并能和血、补血,配伍白芍养血柔肝阴,使肝木静,心血易生。用生晒参益气生血,养心安神,佐白术益气健脾,生酸枣仁益心肝之血以宁心安神。麦冬和贝母相配,麦冬能润肺养阴,贝母入肺、心经,滋阴润肺,二者相须为用,甘润以制约肺金,润肺养金,助木静生血,润心之液。酌加竹沥,入心肝肺经,清肺降火,使肺金不旺。辅以五味子之酸收,助生晒参补固正气,助麦冬、贝母收敛阴津。诸药配伍,既可以补肝平木以养心肝,使心血有所资,又可以润肺养金,使肝木更静润心之液,心血足则心悸自愈。心悸之虚实可以互相转化或者夹杂,虚证日久可因虚致实,临床上需要随症加减变化,心血不足,心气亦虚,气血不足,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肺宣发肃降功能失司,易出现气滞、血瘀、痰浊。若患者兼见情志不舒,胸胁胀满等气滞之象,可加香附、香橼、柴胡之类以调畅气机;兼见胸部偶有刺痛,舌淡暗等血瘀之象,可酌加桃仁、丹参、川芎之类以活血化瘀;兼见胸闷,痰多,苔浊腻等痰浊之象,可酌加瓜蒌、半夏、陈皮等散结化痰。
3 医案举例
患某,女性,42岁。因阵发性心悸3月余,于2017年11月26日就诊。患者自述3月前因情志波动出现心悸,伴头晕,眼花,乏力,气短,口服稳心颗粒后效果不佳,此后每遇情志刺激反复发作。现患者心悸,头晕,乏力,气短,心中烦闷,睡眠欠佳,舌淡,苔薄白,脉涩。心电图示:窦性心律,电轴不偏,轻度ST-T改变。中医诊断为心悸(心血不足证),治以养肝润肺,宁心安神。处方:生晒参 12 g,白芍 15 g,当归 20 g,麦冬 15 g,浙贝母 10 g,竹沥 10 g,生酸枣仁 15 g,五味子 10 g,香附10 g,黄芪10 g。7剂,水煎服,早晚分服,注意清淡饮食。二诊:2017年12月5日,患者自述服药7剂,心悸、头晕等症状明显好转,故原方不变,续服5剂而愈。
按语:该患者每遇情志刺激即可出现心悸症状,并伴有头晕眼花,乏力、气短,结合舌脉,辨证属心悸心血不足证,治以养肝润肺,宁心安神,用药后症状改善明显,效不更方,续服5剂治愈。运用养肝润肺治疗心悸,根据患者兼有症状加减变通,有较好疗效。
4 现代药理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对单味中药的成分及其对人体的作用愈发研深覃精,为临床用药指导提供了更多依据。例如,研究表明,补阴药麦冬具有抗心肌缺血作用[11],可以改善冠心病室性早搏症状,陈兰英等通过对麦冬总皂苷配伍人参总皂苷对心肌生理的研究,发现麦冬、人参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对治疗心悸作用较大[12]。补血药当归可抑制心肌自搏频率,增加心脏血液供应,保护心肌细胞损伤,并且具有保护肝脏的作用[13],对心血不足型心悸有很好的疗效。化痰药竹沥入心肺肝三经,成分中黄酮类物质具有保护心血管作用[14],浙贝母可减慢心率,降低心肌细胞的炎症反应[15]。收涩药五味子对心脏、肝脏均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16]。
5 结 语
心悸有虚实两端,以虚证居多,虚为气、血、阴、阳的虚损,临床上心血不足型较为多见。运用养肝润肺之法治疗心血不足型心悸,补肝平木,使心血有所资;润肺养金,使肝木更静。中医学强调标本兼治,从根本上治疗心血不足,养肝润肺,木静助肝生血以润心,心血足则心悸自愈矣。无论是从现代医学还是中医学来说,养肝润肺法治疗心血不足型心悸都是行之有效的。此法从根本上对心血不足型心悸的患者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不再是心病只治心,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对患者的预后也起着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