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民族医药发展现状浅析

2018-01-21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8年22期
关键词:医药云南省民族

云南中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防病治病经验,形成了以傣、彝、藏医药为主,苗、壮、白、纳西、佤等民族医药并存,多元一体的云南民族医药体系,造就了绚丽多彩的民族医药,是我国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在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云南作为民族医药资源大省,有着全国最丰富的民族医药资源,在国家政府政策法规的重视及云南省广大民族医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云南民族医药近年来在医药教育、科研、人才培养、机构设置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1 云南民族医药发展的现状

1.1 理论及文献整理研究 我省重视民族医药基础研究,全面开展了云南民族医药文献的收集整理以及民族医药适宜技术筛选推广工作,整理出版了一大批医药文献。2007年编写出版我国第一套傣医学本科规划教材,对云南其他少数民族医药进行了积极的挖掘整理,编写出版了《纳西东巴医药研究》、《怒江流域民族医药》、《云南白族医药》、《中国傣医单验秘方大全》、《傣医传统特色疗法及外用方药整理研究》、《档哈雅比咱哈》等民族医药文献著作,填补了我国纳西族、白族、怒族、傈僳族、普米族、独龙族等民族医药文献整理研究的空白。除此之外,目前云南省正在以彝医药为重点,积极推进彝医执业医师开考及彝医教材编写工作。

1.2 科研方面 我省以傣医药、彝医药研究为重点,推动纳西东巴医药、佤医药、哈尼医等研究,承担国家、省部级在研、结题科研课题项目20余项,且获得较高水平的成果。2009年“傣医基础理论的整理研究”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年傣医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研究和实践”获云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2年、2013年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低纬度天然药物资源野外调查与研究开发”分别荣获云南省科技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3 人才培养方面 20世纪80年代,云南中医学院开始招收中医专业民族医药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2006年开始招收中医专业傣医方向全日制本科学生,2008年开始招收民族医学硕士学位点研究生,目前已培养了民族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30余名。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增设傣医学专业,2014年将正式培养傣医学本科生。现有本科生124名,开创了傣医学本科人才培养的先河;2015年和2017年分别与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彝医学、傣医学博士各1名,实现了民族医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此外,傣医学教育传承逐步走向规范。200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把傣医医师资格考试纳入到正规考试范围,2007年开展了国家傣医医师资格考试试点工作,2011年正式纳入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目前已有264人获得了傣医医师资格,其中执业医师91人,占34.47%,执业助理医师173人,占65.54%。结束了傣医无证行医和后继无人的历史,确定了傣医的法律地位,有力地促进了傣医药事业的全面发展。

1.4 民族医药重点学科和研究平台方面

1.4.1 民族医药重点学科及平台 云南中医学院2009年建成省级“民族医学”重点学科,2010年和2012年分别建设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傣医学”、“傣药学、彝药学”重点学科;2009年建设“云南民族药现代研究高校重点实验室”并通过验收;2010年建设“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民族医药保护与产业发展研究基地”,并通过验收;2010年建成“云南省中医药民族医药博物馆”,现已是全国中医药文化宣教基地和云南省科普基地。2016年建设“云南省傣医药与彝医药重点实验室(培育)”。

1.4.2 民族医药科研及人才培养机构 现有科研机构十余家,分别为云南省彝族医药研究所、西双版纳州民族医药研究所、普洱市传统民族医药研究所、德宏州民族医药研究所、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等;人才培养机构5家,分别为云南中医学院民族医药学院、云南民族大学(民族医药学院)、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专科)、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傣医药学院、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近年来为抢救老民族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我省遴选国家级及省级民族医药指导老师6名,分批带继承人15名。

1.5 民族医药产业方面 截至目前,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管局颁布云南省中药材(民族药材)标准350余个,为民族药产业开发奠定了重要基础,推动了民族医药产业化的发展,成为生物特色优势产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60多年的努力,云南民族医药产业形成了GAP、GLP、GMP、GCP、GSP的天然药物产业链。2016年全省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实现增加值766亿元,同比增长13.4%,占全省GDP5.15%,首次发展成为云南省支柱产业,已基本形成以天然药物(中药民族药)为重点的中药材种植加工,生物医药及保健品研发生产、医疗健康服务、商贸流通等构成的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体系[1]。

1.6 临床方面 西双版纳州成立傣医院建于1984年,2011年投资7000多万元进入新院建设规划,占地50亩,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病床150张;2017年成立德宏州傣医医院,成为德宏州中医药民族医药临床医疗中心。2003年在楚雄州中医院的基础上成立云南省彝医医院,病床400张,组建云南省彝族医药研究所,研制出利胆解毒胶囊、紫灯胶囊、彝心康胶囊等一批彝药新药。 迪庆州藏医院利用当地藏药资源丰富的特点,以自采自制藏药为主,自供能力达95%以上,同时研究开发了一系列藏药院内制剂,保证了全州藏药需求。玉溪市中医医院设有民族民间医药科。

2 存在问题

近几年,云南民族民药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但与相邻省份的其它民族医药相比,也存在很大的差距及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2.1 民族医药传承工作仍然迫切 目前民族医药仍然面临“文献缺失,名医消失,名方流失,医术丧失”的严峻局面。由于我省少小民族较多,历史上有语言无文字,缺少相关的文献资料,只能通过收集整理口碑文献,难度较大,因此,收集资料不够全面;对民族医药名老专家临证经验与医技医术的整理传承不够,后续人才严重匮乏,除傣医学教育及人才培养外,其他民族医药教育和人才培养严重滞后。民族医学教育仍然滞后,民族医药人才匮乏,难以满足我省民族医药发展的需要。发展水平落后于西藏、内蒙等省区。蒙医药在教学方面,内蒙古医学院和内蒙古大学蒙医学院都开设了门类齐全、学科丰富的蒙医、药专业及课程,大批拥有博士、硕士学位及各种专业技术职称的教授授课,两校均具有蒙医药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授予资格[2]。而西藏建立有独具特色的传统医药学校“西藏藏医学院”,开设了藏医药博士、硕士、本科、大专、中专和成人大专等层次的学历班,建立26个名老专家传承工作室,对藏医药的传承及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3]。

2.2 民族医药科研水平低,民族药产业滞后 民族医药作为一种传统医学,具有历史和科学的局限性。研究起点低,成果水平低,研究条件差,研究队伍少;民族药基础研究不足,大多数民族药没有进行深入的化学和药理研究,适宜深入研究,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大多数民族药的方剂距离新药的要求还遥远。与国内其它民族医药比较,我省民族医药存在发展缓慢,差距日益拉大。一是民族医药的经验来源临床经验,具有较高的研究和应用价值,但民族医药存在理论研究滞后,难以有效指导临床,整体上仍处于原始经验积累阶段;二是民族药大多为野生药材,许多药材为皮类、根茎类药材,资源贮藏量十分有限,大规模开发将造成资源的破坏,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民族药的产业化开发;三是民族药开发缺乏产业规划,产业发展无力或盲目发展,规模小,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相比之下,我省民族医药科研水平及产业发展远落后于西藏、内蒙古、广西、贵州等省区,其中藏医药已经形成全面发展态势推向全国,走向世界;广西壮医药形成以医疗技术为主的推广态势,如广西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刺血疗法等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贵州苗医药形成产业发展态势,2016年,贵州省中药民族药实现产值883.76亿元,其中医药工业产值达到423.51亿元,中药民族药产值居全国第一,同时,苗药成为国内销售份额最大的民族药,超过了全国藏药、维药、蒙药三大民族药之和[4]。

2.3 临床机构不足,临床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民族医医院临床机构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差,医疗特色不突出,应诊病人日渐减少;一些民间的民族医生虽有丰富的医疗经验,但过不了各种考试关。在临床方面只有傣、彝、藏族设有临床医院,其他民族医药人才的培养和临床机构建设尚未建设,严重制约民族医药临床服务能力。与其它省民族医药临床机构相比,我们的差距就更大。截止2015年底,西藏公立藏医医院发展到41所,其中,自治区级1所,地(市)级6所,县级33所,高校附属医院1所,民营藏医院7所,藏医床位1509张,各级藏医院设立内科、外科、五官科、妇儿科等科室[3]。广西壮医医院已为三级甲等民族医医院,开展目诊、针挑、内科、外科、痛症科等民族医药诊疗科室,以专药治疗专病,专病带动专科,专科带动品牌,品牌增创效益的连环机制,全面带动科研、教学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及学科的整体建设[5]。

3 建议及对策

3.1 加强民族医药继承发掘抢救力度,重视民族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继续加大抢救、挖掘和整理工作力度,遵循民族医药在继承和发展过程中的自身规律,做大、做强一批在国内具有代表性和较大学术影响力的民族医药文献、民族医疗特色诊疗技术、单验方和临床诊疗方案的发掘、整理,坚持医药结合的原则,加大对民族医药研究成果的推广运用;其次,民族医药的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和区域资源的特色,它有利于民族医药特色发展,也在一定程度影响民族医药的传播。因此,要结合实际出台促进民族医药发展的政策法规,制定因地制宜的保护、继承、发展的具体措施;发展民族医药人才是关键,探索多渠道、多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傣、藏、彝医医学高等教育体系,完善民族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开办傣、彝医学专业和民族药学专业,完善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培养层次,对师承带徒、非学历教育开展短期教育、一技之长人员培训,同时关注其他民族医药的教育,促进民族医药人才培养的均衡发展。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考生报考民族医药专业要制定特殊鼓励政策。使民族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更大进步。

3.2 提高民族药开发水平,推进民族医药产业发展 21世纪是现代医学的世纪,也是传统医学的世纪,人类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以化学药为主治疗疾病的同时,由此产生的药源性疾病也不断增加。因此,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潮流不可阻挡,以天然药物为主,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的传统医药越来越引起世人重视,其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成为各国医药、科技和商业界激烈竞争的战场[6]。因此,从现代疾病和治疗手段的薄弱环节以及现代治疗存在的副作用(滥用抗生素、放疗化疗副作用)入手,集中科研力量,实施重点突破,有效发挥民族医药的作用,真正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药新药,研究中突出云南省民族药研究的特色和优势,加速产业发展,缩小差距。借鉴贵州苗药产业发展经验,合理应用政策、科技、人才和项目四个支撑,形成资源保护、研发、生产销售产业链。推进民族医药产业的发展、壮大。

3.3 努力提高临床服务能力,加强临床机构建设 一是重视临床研究的特殊性及重要意义。千条万条,疗效是第一条。要集中有效力量,以民族地区常见病和多发病为重点,推广农村实用民族医药实用技术,充分发挥当地药物资源优势,体现民族医药的廉、简特色。要加强名老医生带徒授业传技,借鉴广西的专科病建设发展模式,加强临床专科专病建设,加大对基层民族医药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及规范性;二是重视民族医药临床机构建设的重要性。民族医机构,特别是县级医院能否列入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或者列入到国家以及地方经济社会规划中,是今后民族医医院能否继续更好的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以及民族医事业能否继续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所在,呼吁通过地方性法规,建立基层民族医药服务机构,解决基层民族医药人员地位、待遇等问题,同时组建云南省民族医院,提升民族医药临床服务能力及规范性,留住民族医药的根,当民族医药使千千万万各族人民受益之时,才算真正扎根民众之中,民族医药也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猜你喜欢

医药云南省民族
我们的民族
《医药导报》第十届编委会成员名单
民国初期云南省议会述论
《云南医药》杂志征订启事
云南省会泽铅锌矿区深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
古代医药文化大众传播方式概述
我国蒙医药法律保护的意义
对云南省“农危改”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