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2018-01-20李延骥

新课程·小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背景策略研究

李延骥

摘 要: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培养学生道德与情操、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与生活的重要课程。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对社会进行了解,在与现实生活相对应的教学中,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能够更好地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对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传统教学当中,品德教育的受重视程度相对较低,家长们将更多的视线投射到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之上。随着教学理念的改变以及社会的快速发展,品德与社会相关知识的教育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相关教师应当采用先进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一、让学科教学内容紧密切合学生生活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育目标之一便是要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让学生保持乐观的心态和积极的情绪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让学生的道德品质能够快速进步,身心健康地成长起来。因此,在品德与社会教学当中,教师应当积极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能够从生活当中对理论知识进行印证,提高学科教学工作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走进健康文明的生活》相关知识点时,教师便可以开展现实生活主题的学习活动。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让学生讲述学习和生活当中的故事,并将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或者自己曾经见到过的、听说过的不文明行为进行列举。在这样的活动当中学生能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充分地应用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讨论中更好地与书本当中的知识点相对应,印证知识点的同时,找出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正。例如,学生会列举出一些上课说话扰乱课堂秩序、乱丢杂物等不文明行为。在对这些不文明行为进行总结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将会发现很多自己并没有注意到的细节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便是体现文明程度的表现。学生对这些问题加以重视并积极改正的过程中便会逐渐形成文明观,让学生能够进行自我反省并杜绝此类事件继续发生,从而提高学生思想文明道德,实现教学工作目标。

二、让课堂教学方法更加科学丰富多样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长时间处于枯燥的机械式记忆性学习当中,使得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逐渐降低,甚至会让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问题,产生一定的逆反心理。这样的心理状态会使得学生的学习状态受到严重影响,阻碍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进行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时,教师必须要针对学生的兴趣特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适合学习带有趣味性的课堂学习环境。要让学生能够跟随教师的引导积极开展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當中对教学内容进行感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感知和理解教学内容,强化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向人民英雄致敬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便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一些历史资料,让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到自鸦片战争以来我国一直经历着怎样的屈辱,要让学生通过观看资料更好地体会到现代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教师要在资料当中进行充分的对比,将当时的中国国情和国家实力与西方列强相对比,将当时的中国与现代中国相对比,加强学生对祖国强盛才能使得人民安居幸福的道理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要让学生能够更加努力地学习,为了国家的强盛和将来的幸福生活而努力。

三、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激励作用

小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新生力量,所以在培养学生知识素养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更要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得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教师为能深化教学目标,需要组织多种主题综合实践活动。例如,教师为学生讲授《地球真美丽》这一章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先要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教师要让学生树立起保护大自然的责任意识,让学生了解到自然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组织学生保护环境,并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调查,并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中,积极参与保护自然的活动。教师可以组织环保活动,每年组织一次校园绿色环境保护日,让每个班级在校园空地上种植一颗绿色植物,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保护,定期为绿色植物浇水施肥。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教学宣导,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的重要性,进而以唤醒全社会保护环境、保护自然的意识。同时教师让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实践性活动,使得学生在动手中体会到植物生长的不易,从而能让学生了解绿色植物也是地球的一员,更需要我们精心呵护。

新课程背景下开展的品德与社会,能让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素质,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积极影响,同时教师使用各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用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能让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成长发展中不断地深化自己的德育素养,进而能让学生做有纪律、有理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志华.浅谈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93-94.

[2]佟和平.试论新课程理念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实效性的提升策略[J].才智,2016(9):11-12.

编辑 温雪莲

猜你喜欢

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背景策略研究
关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目的论角度下的英语翻译策略研究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率
小学品德课程中历史事件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研究
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