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外书读“活” 构建整本书学习活动策略
2018-01-20岳林杨
岳林杨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而我们的课外阅读往往被简单地处理成“回去好好读”的推荐方式,以及“我们聊一聊”的读书交流方式。显然,这样的阅读方式很难承受“语文素养的提升”之重。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为核心)只有在听说读写的语文活动中才能形成。语文教师要善于通过整本书的听、说、读、写、积累、表演等语用活动,帮助学生提升语文能力,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一、构建“听说活动”模式
日本的研究人员使用一种名为fmri的装置跟踪儿童的大脑活动,结果发现,那些听有声故事的儿童,大脑中名为“大脑边缘系”的部分发生了剧烈的活动。研究表明:听,能让孩子言语理解和运用能力更强。听优秀的朗读者所录制的音频,或由孩子最亲近的人朗读给孩子听,会让孩子受益良多。
而在语文课程视野下,听的效果是被忽视的,听的能力的培养往往是被边缘化的。既缺乏听的能力目标定位,也缺乏听的能力培养的实施途径,更缺乏听说练习活动的有机结合。在实践中,我们试图构建整本书听说活动三步走策略,即:
这两种活动开展的一般步骤是:听—练讲—再听—修改—再讲……如此反复,直至说和朗读的水平达到要求。
二、提升“读写活动”内涵
从以往经验来看,单单提倡读或多读,似乎已不足以支撑“读多了就会写”这样的命题。生活中读得多但不会写的大有人在。究其缘由,问题就出在读和写没有进行有机的结合。在整本书的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开发写作话题,丰富写作形式,提升读写活动的内涵,以提升学生理解、感悟、表达能力为目标,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进行有创意的表达。
1.“创意读后感”形式
以整本书的阅读为基础,进行创造性的表达活动有很多种形式。例如:
(1)读后的感想和意见(评价、鉴赏)。
(2)读后的联想和想象。
(3)续写,把课文中的故事接续下去。
(4)扩写,就一个情节、一个场面展开想象。
(5)仿写。
(6)以主人公或作者为对象写信。
(7)对文章说明、评论的事情质疑。
2.读书报告形式
学生可以结合多媒体设备,制作有各种各样PPT形式的读书报告,读书报告可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作者的传奇人生、奇幻的故事结构、深厚的思想内涵、不同的人物特点等。学生制作后,可以在班级内或网络平台分享成果。
3.其他创意形式
还是以《小王子》为例子,可以采用以下形式创作。
(1)创作推荐《小王子》的海报。
(2)根据《小王子》创作诗歌。
(3)制作《小王子》书签。
(4)制作《小王子》手抄报。
总之,变换读写结合的形式,体验创意表达的乐趣,感受经典名著的魅力,让学生在写作中与文本对话,与书中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在对话中培养写的兴趣,养成写的习惯,提高写的能力!
三、丰富“表演活动”体验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大家黎锦熙就曾经列出过表演对儿童成长及语言发展的诸多好处:
1.使儿童设身处地,把书中的人物与自身合二为一;书中人物的感情、意志就是自身的感情、意志。不但亲切有味,而且感发甚深。
2.由儿童各自认定做课文中的什么人,就引起他一番选择的考虑;课文的精彩处多由此触发而来。
3.表演通常两人以上,足以让儿童养成通力合作的社会精神。
4.要深入玩味词句意思,曲尽其致地表示出来,词句观念便格外明了。
5.儿童心理,以化妆演劇为最有趣味的游戏。
6.材料广泛。故事、小说、历史、游记。
对于整本书的表演活动,一般可以分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自选章节→指导编写脚本→指导揣摩人物特点→指导训练台词对白→分工合作→指导表演→正式演出。
表演是一种综合性、实践性非常强的语言活动,对学生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都有着难以估量的好处。很多国家已经把表演性学习作为发展学生言语智能的重要途径。德国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角色扮演、表演性学习等不仅是一种积极生动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非常好的体验性理解。
四、落实“积累活动”质量
哲学家罗素有一段对积累的描述:“我认为不通过背诵就不可能充分发挥文学作品的好作用。现代教育家对它的评价越来越低。但我想他们错了,这不是因为背诵可能会提高记忆力,而是因为它对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美化作用。作为思想的自发表述,语言应随口而出,毫不费力。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形成一种思维习惯,我认为这种习惯只有通过熟悉优秀文学作品才能形成。这就是为什么背诵对我来说似乎很重要。”经典名著中,可积累、需积累的内容有很多,值得学生反复咀嚼、品味、诵读、记忆,成为他一生的语言和精神财富。
积累方式也可以是多姿多彩的,除了传统的背诵、摘抄以外,还可以让学生录制音频、绘制图表、制作相册,以及下文所阐述的表演等,这些都可以作为积累的方式,让学生尝试运用。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领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对经典名著进行丰富多彩的积累活动。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