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要做引起教师行为改变的教学研究

2018-01-20杨宁宁

新课程·小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集体备课教学研究

杨宁宁

摘 要:教学研究是优化教学方式的重要手段,转变教师教学行为是教学研究的重要目标。组织学科的教学研究活动时,要通过多向驱动策略,引起教师思维方式、教学方式的转变,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活动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教师行为;教学研究;集体备课

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手段。因此,开展教研活动就成了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提高教研活动质量也就成了各级学校教师的普遍诉求。带着这样的思考,有幸参加了一次小学教研活动,颇受启发。

一、活动过程

此次教研活动是由进修学校语文学科教研员组织的一次区级5年级的集体备课活动。教研员将所有参与活动的教师随机分成4~6人的小组,并宣布此次活动的内容和目标。然后按照顺序带领教师开展了以下活动:

1.再次回顧小学阶段学习说明文的教学要求。使教师明确在小学阶段重点是学习列数字、做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并初步学会用这些说明方法介绍熟悉的事物。

2.播放课例五年级下册《鲸》教学片段,小组内研讨:课例中教师是怎么借助文本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方法的,小组活动5分钟后,面向全体交流。

3.小组实践项目:小组内限时15分钟,在《新型玻璃》和《假如没有灰尘》中任选一篇,集体完成以下四项任务:

A.阅读文本,说说借助这个文本学习哪种说明方法比较合适。

B.设计活动,让学生感受该种说明方法的意义和价值。

C.选取什么素材进行仿写训练,才能降低学生仿写的困难?

D.如何掌握和评价全体学生的练习效果?

4.按选文将教师分为2个大组,依次交流,优化2个教学设计。

5.布置作业:

A.以“学习三种说明方法”为单元教学目标,将本册中说明文教学单元的教学设计于一周以内梳理完成,以学校为单位,在QQ群中提交该教学设计及PPT等授课资源。

B.阅读其他学校的教学设计,寻找2份你感兴趣的教学设计,比较设计的不同,以教学反思的形式写在教案本上。

C.思考:3~6年级语文教材中还有一些说明文,不同年级的目标任务如何确定?教学方法上如何体现年段差异?将自己学习、思考的结果写成小短文,在教研网互动话题下提交,并积极参与讨论。

二、案例分析

此次教研活动通过多向的任务驱动,将教师的学习、思考、实践都指向“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方法与策略”,提高了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和水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笔者认为值得借鉴的地方有如下几方面:

1.活动的目标明确。教研员组织的研讨活动是依据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重点讨论如何设计教学活动,提高说明文教学的有效性,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2.实践活动的设计能围绕目标并达成目标。此次研讨围绕活动目标,设计了3个活动,而且活动完成效果很好。

第一个活动是案例分析,引导教师明确说明方法的教学要求:一是从认识说明方法的意义和价值开始,二是分析含有典型说明方法的句子之间的关系和段落组合方式,三是创设情景进行片段练习,使学生学会使用具体的说明方法介绍身边的事物。

第二个活动是小组实践任务,研究1篇说明文的教学方法,将案例中已有的方法进行迁移。

第三个活动是集体互动,质疑提问,优化教学设计,共享研究成果。

“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永远起始于主体的积极活动过程,能力是在主体活动的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也是在主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1]以上三项任务具体清晰,围绕活动目标从思想认识到实践操作,层层推进,将提高教学设计能力的活动目标落到了实处。

3.后续实践作业的设计有研究深度。后续实践作业的设计将教师的学习、思考和实践进一步延伸。此次研讨活动的作业有三项,一是整理教学设计,二是对比阅读教学设计,三是分析说明文教学的目标和方法的年段差异。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教师实践的难题,也是提高说明文教学效率的关键。此次实践作业不是简单地重复已有的认识,而是对该专题的进一步研究。

“经历每一次的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循环式的行动研究,实际上教师的学习也就更加深刻,运用行动研究的方法进行教学探究就更加娴熟。”[2]一次教研活动能够引起教师持续关注并深入研究解决一个核心问题,将是我们教研活动的理想目标。

三、活动建议

1.如果教师活动前知晓活动的主题,并根据主题做了相应准备,再来参与教研活动,因为有了个体的经验或理论研究的基础及教研活动现场,教师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能会更加有效,教师的文本研究也会更加深入。

2.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对关键性问题要由教师集体来研究解决,对问题的关注度和解决程度会更好。如一位教师提出,在《新型玻璃》一课中,段落连接的方法很有特点,应该让学生认识,并运用这种方式进行练习。面对这样一个很多教师都会遇到的问题,如果让各组教师分别研读一下教材,再组织大家就这个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引导教师自己明确取舍的标准和原则,这样集体研究确定的标准和原则就会成为教师自己对教材的认识。

3.教研活动要培养教师解决问题的意识。如果教研员先组织教师交流一下说明文教学偏离“语文”本质的教学片段,再展开今天的研讨活动,就能帮助教师形成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思维模式,为后续的研究和实践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吴效峰.新课程怎么教:教学艺术与实践[M].沈阳出版社,2004:282.

[2]肖万祥.和校长的专业对话[M].天津教育出版社,2014:135.

编辑 李琴芳

猜你喜欢

集体备课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集体备课在病理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与实践
提高集体备课有效性的途径初探
好剧本还需好导演
交替传译中听记平衡教学研究
中职高考与教学研究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protel DXP 2004》的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