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49例临床观察
2018-01-20邱亚楠
邱亚楠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顺义院区 中医科,北京 101312)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以呈带状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成簇疱疹伴有疼痛为主要特征的常见皮肤病。该疾病为急性炎症性非传染性皮肤病,其主要在人体免疫力作用下,病毒侵入皮肤神经末梢,并侵犯神经节,导致发炎、坏死,并产生剧烈的神经痛[1,2]本病起病急骤,发展快,病程长,可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带状疱疹患者多数在老年患者,我国50岁及以上人群的发病率每年达3.43‰[3],其发病与免疫功能低下密切相关,故老年人的患病率高。中医治疗带状疱疹的方法多样,简单便捷,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0月~2018年3月我院中医科门诊收治的49例带状疱疹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符合临床皮肤病学[4]中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49例中男32例、女17例;年龄 29~79 岁,平均 59.45±14.84 岁。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符合上述带状疱疹诊断标准者;年龄18~70岁;出现疱疹在l~14d内,未经过抗病毒和止痛药物治疗者;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属于带状疱疹的特殊类型,包括眼、耳带状疱疹、内脏带状疱疹、脑膜带状疱疹等;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药物过敏者;瘢痕体质者;合并严重的心血管、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者、恶性肿瘤以及有出血倾向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
1.3.1 针灸围剿刺法
根据疱疹位置选取合适的体位,局部常规消毒后,以1.5寸毫针,根据局部皮损的走行由龙尾向龙头针刺,并以三针为一组,形成龙状,针尖与皮肤呈15°夹角平刺斜向中心,每组针间隔 0.5~1寸,进针深度为0.5~1.5寸之间,每个穴位行捻转泻法,留针30min,每周2~3次,间隔1~2d。
1.3.2 穴位放血
待起针后,在疱疹部位的阿是穴患用碘伏常规消毒,用三棱针刺络放血后拔火罐,并留罐大约5~10min,取罐后用纱布擦净血迹后再次碘伏消毒。每周2~3次,每次间隔1~2d。并在留罐期间选患侧耳背穴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刺络放血,每次放血40~50滴。以上治疗10次治疗为1个疗程,根据病情轻重治疗1~3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关于带状疱疹的疗效评定标准。治愈:皮疹消退,临床体征消失,无疼痛后遗症。好转:皮疹消退约30%,疼痛明显减轻。未愈:皮疹消退不足30%,仍有疼痛。
比较观察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表 (VAS)评分的变化,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VAS评分测定患者的疼痛程度。取长度为 10等分的标尺,每一等分代表一分,无痛为 0分,10分为无法忍受的剧烈疼痛。让患者指出代表其疼痛的位置,医者读取分数并记录,2组均于首次治疗前和末次治疗后记录 VAS评分。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组内治疗前后比较用t检验。
2 治疗效果
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对49例带状疱疹患者的治疗进行疗效评价,治愈32例,占65.3%;好转17例,占34.7%。总有效率为100%。其中15例在进行第一次治疗后疼痛明显减轻;32例在3个疗程后达到临床治愈;17例3个疗程后疱疹消退,神经疼痛减轻但未痊愈,15例继续针刺治疗1~2个疗程后基本临床治愈;2例老年患者经过治疗疱疹消失,遗留色素沉着,仍有后遗神经痛,但疼痛不剧烈,以局部麻木疼痛为主,不影响睡眠。治疗后VAS评分、疼痛减轻时间均较治疗前改善明显(P<0.01)。
3 讨论
带状疱疹是一种常见的多发性疾病,主要由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具有炎症性、神经性等特征[6]。带状疱疹病毒具有一定的亲神经性,传播方式由上呼吸道进人人体,通过血行传播,主要症状为簇集的水泡,且伴有明显神经痛。带状疱疹初次感染临床表现与水痘相近,由于其病毒具有潜伏性,可长期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一旦出现免疫功能下降,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可继续生长繁殖,导致其皮肤发生带状疱疹[7]。目前,西医治疗带状疱疹主要原则为抗病毒、止痛、神经营养及防止继发感染等,并无特效药物,易遗留神经痛后遗症状。
带状疱疹常伴有明显神经痛,神经痛通常为患者主诉,是临床首要解决的问题。刺络放血疗法是针灸的传统方法之一。刺络放血可以调整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内经》指出“凡治病必先去其血”、“血实宜决之”。《针灸大成》云:“人之气血凝滞而不通,犹水之凝滞而不通也。水之不通,决之使流于湖海,气血不通,针之使周于经脉。人之气血凝滞不通,可用刺血法以祛除其凝滞。”《素问·离合真邪论》亦云:”疾出以去盛血,而复其真气,刺出其血,其病立已。”可见刺络放血有疏通经气、调和气血、引邪外出之功。因此在带状疱疹的治疗上针灸常规治疗结合刺络拔罐可以更好地疏通病灶局部气血,改善神经末梢营养,借助于拔罐的负压,强开外门腠理,使得热毒、湿浊以及瘀血得有去处,给病邪以出路,从而起到减轻炎症反应、降低组织的压力、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放血疗法能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提高淋巴细胞吞噬能力和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调动局部抗病能力,减轻或解除无菌性炎症状态,促使疱疹早日结痂,减轻了疼痛,缩短了病程,抓住了时机,起到了治愈的关键作用。 郝蓬亮等[8]观察刺络拔罐加围刺法对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血液炎性相关指标的影响,实验发现刺络拔罐加围刺可显著降低患者局部血淋巴细胞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数,这可能是其抗病毒治疗效应的机制之一。田浩等[9]研究刺血拔罐可显著降低患者外周及局部血清P物质含量,这可能是其发挥镇痛效应的机制之一。陈玮等[10]认为刺络拔罐可拔毒外出,抑制病毒在体内复制、破坏,促进周围炎症吸收,加快皮损愈合,降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
耳背穴为董氏奇穴中的治疗带状疱疹的重要穴位。董氏奇穴是传统中医针灸学中的一朵奇葩,她理论渊源与《内经》一脉相承,又因其源于民间,集数十代人智慧之大成,治疗方法独树一帜。董氏奇穴的大穴之一耳背穴,主治头痛、三叉神经痛、皮肤病、结膜炎、角膜炎、颞颌关节炎。带状疱疹治疗可选疱疹周围及耳背点刺放血治疗。本研究配合耳背放血疗法治疗带状疱疹起到很好的疗效,尤其在治疗神经痛方面往往起到快速止痛的效果。对于腰部以上的带状疱疹伴有偏头痛的患者疗效尤佳。从耳背的全息来看,耳背穴的周围为心、肝、脾、肺的分区。而本病的病机中医学认为多由湿热毒邪侵袭及肝胆火盛,脾湿久郁而起,毒热互结,郁蒸肌肤则发红肿;热毒瘀血阻遏经络,经气不通,不通则痛。发病部位多为皮肤,而肺主皮毛,湿热毒邪郁阻于肺经。耳背放血,属于远端取穴治疗,能直接泻心肝之火,脾胃之湿热,以及肺经之瘀阻毒邪,从而起到通络止痛、促进皮损愈合的作用。
围刺法又叫围剿刺法,围针刺法首见于《灵枢·官针》的“豹纹刺”,“豹纹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此心之应也”。考虑到本病病变位置在皮肤,故用围针斜刺入皮下,直达病所,从而减轻疼痛症状,有根据本病又沿着受累呈带状分布的特点,把本病的受累部位看成龙状,而分出龙头龙尾,本次创新在于沿着皮损依龙型分布,三针为一个单元,针数较多,刺激量较大,出针时不按针孔,以泻局部湿热毒邪。针灸可以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机体痛阈提高,免疫功能加强,同时可以促进内源性鸦片肽类物质的分泌,产生镇痛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相比较于药物治疗更具有优势,已经被大量临床资料证实,一方面能活血通络以消除水疱与红斑,另一方面可针对病因治疗,也就是抗病毒治疗。
运用中医传统疗法联合治疗带状疱疹,可以达到调整气血经络、邪热解毒、活血止痛的作用,可以缩短病程、控制病灶、快速镇痛、消退皮疹,并且可以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出现,治疗疗效显著,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患者的痛苦。但本研究样本量小,未进行随机对照,随访时间短,因此还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加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