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28例临床分析
2018-01-20王霞
王 霞
(铁岭市妇婴医院新生儿科,辽宁 铁岭 112000)
新生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是新生儿期常见的心律失常,是新生儿期急症之一。 随着新生儿心血管监护系统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新生儿心律失常的病例报道日益增多。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为新生儿期常见的严重心律失常,常并发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而危及生命,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尽快诊断和治疗。现将我院新生儿科2010年~2015年收治28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男16例,女12例;年龄:日龄<3 d 2例,日龄3~7 d 4例,7~14 d 10例 日龄>14 d 12例;早产儿4例,足月儿24例(5例为小于胎龄儿)。
1.2 临床表现:面色苍白,气促10例,纳差18例,反应差12例,呕吐2例,青紫2例,肝肿大3例,无明显临床症状者2例。心脏听诊或心电监护时发现心律失常并做心电图确诊。病因:宫内窘迫史5例、围生期窒息史5例、11例呼吸道感染。先天性心脏病1例,电解质紊乱2例,早产4例。
1.3 辅助检查:血清心肌酶谱检查发现出现肌酸激酶升高24例、出现CcK-MB 升高7例;4例患者出现代谢性酸中毒。胸片结果显示有5例患儿出现心影增大情况。
1.4 诊断标准:心电图表现为房性或房室结性期前收缩连续出现3次以上,心率可达210~260次/分,P波常与前一周期的T波融合而消失,P波与QRS波有固定关系,QRS波形态同窦性,发作持续时间较久者,可有暂时性ST段及T波改变。部分患儿在发作间歇期可有预激综合征表现[1]。
1.5 治疗:①积极去除诱因,纠正缺氧,纠正电解质紊乱。②兴奋迷走神经:用浸冰水的布料放在患儿面部10~15 s,通过兴奋迷走神经制止心动过速,是最安全的方法。③药物治疗:a.ATP原液,静脉快速注射“弹丸式”给药剂量0.2~0.3 mg/kg,一般剂量1~3 mg,1 min内复律。无效3~5 min重复给药1次,但不适用有病窦综合征的患儿。b.西地兰 0.02~0.03 mg/kg。首剂量饱和量的1/2,余量分2次,8 h进入。多用于发作时间不长或心律衰竭的患儿。c.普罗帕酮 剂量1~1.5 mg/kg静脉注射,适用于各类室上性的心动过速。
1.6 转归:2例通过兴奋迷走神经转复成功,26例经药物转复成功,ATP用药成功转率者18例,ATP无效联用地高辛治疗6例,联合普罗帕酮(心律平) 用药成功转率者2例。所有病例转复后都予地高辛或普罗帕酮(心律平)维持治疗3~6个月。随访6个月,失访1例,治愈22例,复发5例(其中1例上级医院射频消融治疗)。
2 讨 论
新生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大多数不伴有器质性心脏病,是有心脏传导系统发育未成熟所致,待发育成熟,心动过速即不再发作,以及原发病的治愈而自动好转,乃至消失。感染性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多为诱发此病的诱因。本组病例中上呼吸道感染11例,占总例数的39%,30%左右的新生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多合并感染性疾病[2-5]。新生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发病隐匿,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本组病例中有2例无明显临床症状,其余也表现为突然面色苍白,气促,纳差,反应差,阵发性青紫等,故临床工作中应仔细进行听诊,对可疑病例一定常规做心电图,早发现早治疗,转复方法中兴奋迷走神经有一定疗效,但药物转复疗效较佳。本组患儿均药物复律,但药物复律一定要注意必须在有心电监护和急救药品的情况下,如使用ATP复律必须要有阿托品,否则有可能引起患儿心跳突然停止而导致死亡等。随着本院新生儿心血管监护系统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本组所有病例都及早发现,未达到晚期心力衰竭,所以预后较好。但有些病例反复发作,本组病例中5例反复发作,复发率占17%,应用药物治疗效果好,但应维持治疗,定期随访。新生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为新生儿良性严重心律失常,临床症状不典型,很容易误诊,在积极治疗原发性疾病的同时,应早期心电图检查,早期诊断及治疗,如不及时治疗可发生心力衰竭而危及生命。早期药物治疗经济安全,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魏克伦新生儿急救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93-195.
[2] 金汉珍,黄德珉,官西吉.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96-598.
[3] 徐保干,袁琳,田方,等.新生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37例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5,33(11):966-970.
[4] 袁海超,陈健萍,柴鸣荣.新生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28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6,6(18):174-177.
[5] 王琴,王平,白淑霞.新生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J].中国妇幼保健,2017,32(16):3798-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