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治疗水逆证验案1例
2018-01-20黄慈辉林云鑫蔡龙辉郑珏彦通信作者鲁嘉欣
黄慈辉,尚 奇,林云鑫,蔡龙辉,郑珏彦,通信作者:鲁嘉欣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510405)
《伤寒论》第74条曰:“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饮入之水不得输布而上逆,故水入即吐,称为水逆证。其形成多由于患太阳病汗不如法,致邪气入里,水热互结于下焦膀胱,致膀胱气化不利,津不上承则口渴,饮邪内停,水气犯胃,胃失和降,饮水拒而不受,则饮入即吐;膀胱气化失司,开阖不利,则小便不利[1]。
1 五苓散方义
五苓散为治疗水逆证之名方,由猪苓、泽泻、茯苓、白术、桂枝5味药物组成,以“令”水行,故以之为名[2]。在《伤寒论》中有关五苓散的条文有8条,其中太阳病篇6条,阳明病篇1条,霍乱病1条;在《金匮要略》中有3条,其中痰饮咳嗽病篇1条,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2条。可见五苓散的临床应用比较常见。
五苓散证的病机关键为化气不利,津液不布,并分为上中下三焦。上焦:气化不利,饮停心胸,则短气而咳,水饮上蒙清窍,则头目眩晕;中焦:气化不利,津液不布,可见口渴,烦渴,渴欲饮水;下焦:膀胱气化不利,可见小便不利,小便少。气化不利,水蓄下焦,气血壅遏,可见脐下悸动,少腹里急。五苓散方后有“多饮暖水,汗出愈”,也是对五苓散助阳化气行津功效的注解。可见五苓散证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充分认识其病因病机,才可以更好地应用五苓散。五苓散证包括:①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②膀胱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舌苔白,脉浮。③水湿内停:水肿、泄泻、小便不利、霍乱等[3]。
著名中医学家赵锡武认为:“五苓散为中焦淡渗健脾之剂,能恢复脾的功能,使脾阳振而吐泻止,而小便始利。非小便利而后吐泻方止。多饮暖水是补充失去之津液。”[4]五苓散诸证中,尤以水逆证为常见。现介绍五苓散治疗水逆证验案1例。
2 病案举例
患者,女,25岁,2017年7月20日初诊。1年前因患反复发作性呕吐数月,确诊为幽门狭窄,行幽门扩张术后,一如常人。患者自诉3 d前感冒后发热、恶寒,餐后出现呕吐不止,初为胃内容物,继之饮食入胃即吐,未进饮食时则间断性干呕。发病后每日给予输液补给能量,经胃镜及彩超检查,诊断为幽门梗阻、幽门黏膜水肿。患者发热恶寒,汗出,口渴喜饮,脱水面容,精神萎靡,烦躁不安,当水端至面前时夺来即饮,饮两口后因欲呕而停饮水,继之吐出所饮之水。舌质淡,苔白滑,脉濡。患者经西药治疗效果不显,遂予以中药治疗。中医诊断:水逆证。治法:平冲降逆,化气利水。予五苓散治疗。处方:泽泻15 g,猪苓10 g,茯苓15 g,白术10 g,桂枝10 g,5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于饭前30 min温服,取微汗。2017年7月26日复诊:患者呕吐症状明显好转,又予以五苓散加减。处方:泽泻10 g,猪苓15 g,茯苓10 g,白术6 g,桂枝6 g,3剂。每日1剂,分3次于饭前30 min温服,取微汗。2017年8月1日随访,患者呕吐症状消失,身体一般状况恢复良好,已停药。
按语:水逆证属太阳蓄水重症,其形成多是由于膀胱气化失常,水蓄下焦,进而逆犯中焦,气不布津,故口渴欲饮水;水停于胃,胃失和降,拒不受纳,故患者水入即吐。此种口渴的特点在于虽然烦渴喜饮,但尿量减少,且饮入即吐。笔者予以五苓散治疗,达到化气利水的疗效。方中泽泻为君,达利水渗湿之效,茯苓、猪苓助君药增强利水功效,佐以白术补气健脾以运化水湿,桂枝温阳化气以助利水,故五苓散治疗水逆证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