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家秘奥》看慎斋辨证
2018-01-20吴焕波朱翠翠
吴焕波,朱翠翠
(1.焦作市卫生医药学校,河南 焦作 454000;2.山东省庆云县人民医院,山东 德州 253000)
周之干(1508—1586),号慎斋,安徽宣城人,明末著名医家。其精通脉诊,重视调治脾胃,擅长内伤杂病的治疗,著有《慎斋三书》《脉法解》。有门人整理《慎斋医案》《慎斋遗书》《医家秘奥》等著作。本文对《医家秘奥》中的一些辨证思想做简要探析。
1 阴阳并重,以阳为要
周氏精研《黄帝内经》,善于吸取各家之长,认为必先明阴阳,阴阳并重,不可偏废。《医家秘奥》云:“一分阳气未绝,不至于死,一分阴气未尽,亦不至于死。盖孤阳不生,孤阴不长也。”[1]64阴阳平衡,不偏不亢,才能保证人体各脏腑器官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阴虚或阳虚,阳亢或阴凝,阴阳任何一方的偏虚或偏亢都会影响另一方正常功能的发挥。
“人身以阳气为主,用药以扶阳为主。”在强调阴阳并重的前提下,又指出了阳气的主导作用。“阳气生发,阴气皆化为血,阳气不足,阴气皆化为火。”“阳气所到之处,断无生病之理。”以阳气的有无,判断疾病的转归及生命的存亡。
2 四诊合参,尤善脉诊
周氏诊治疾病强调四诊合参,《慎斋遗书》指出:“医家临证要分明,察色观神视死生,腹痛按知虚与实,还凭验舌听声音。”且对于脉诊论述颇精。《内经》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以脉之有力无力来辨别内伤虚损病证。周氏善于运用左右手阴阳循行、脏腑间的五行生克关系等多方面解释脉象:“凡脉左手血中之气,右手气中之血。”[1]1他根据脉象辨气血,认为左脉虽属血分,而气实统之;右脉虽为气分,而血实生之。“尺脉浮沉俱有力,宜下……寸脉浮沉俱有力,宜汗。”[1]13
“右手寸肺脉旺,左手尺肾脉亦旺,清肺为主,生脉散加当归。”[1]5右寸属肺,肺脉旺是金被火克,求救于子,肾属水,为肺之子,而肾脉亦旺,知肾水原有不足,用生脉散保肺,加当归滋肾。这种依据脉象表现分析疾病的方法对临床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3 详查病因,辨证论治
在治疗上,周氏提出“医者必先审其起病之由”。如:“一女人心口右边作痛,引背及两胁,询之幼时为人当背一拳,此血凝气滞也。以灵脂、蒲黄半生半炒各五钱,乳香、没药炙去油,当归各一两,肉桂三钱,酒下二钱,服尽愈。”[1]95医案所记甚为简略,但审病求因的思想却值得后世医家学习。
《慎斋遗书》中更立“辨证施治”一篇,专述辨证之重要,明确指出:“见病医病,医家大忌……若见一证,即医一证,必然有失,惟见一证,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深刻地阐明了辨证施治乃治病之精髓。周氏创立了“理、固、润、涩、通、塞、清、扬、逆、从、求、责、缓、峻、探、兼、候、夺、寒、热、补、泻、提、越、应、验”二十六字元机,这是慎斋先生毕生临床经验之精髓所在[2]。
4 调治脏腑,重视脾肾
周氏强调脾胃的升发之气对人体的作用[3]。脾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为人身后天之本。“五脏一有所亢,皆不能无累及于脾,脾有累,则后天气伤,后天伤,则先天不能成其生生之气。”“诸病不愈,必寻到脾胃之中,方无一失。”“补脾阴不足,四君子加山药以主之。”[1]16其对脾胃内伤理论的发挥,在于阐明脾胃的升发与阴火及气血的关系。升发脾胃阳气要善于灵活运用补中益气汤,清气升,则浊气自降。周氏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补脾阴的证治方药,丰富和发展了东垣的脾胃内伤学说[4]。
《慎斋遗书》又云:“人生之来,其原在肾;人病之来,亦多在肾,肾者,命之根也。肾脉不伤,危也可许其生也。肾脉有伤,安也亦虑其危。盖肾伤则先天伤,而后天之胃无根,亦必受害。”指出肾为人身之根本,危急重病,必及根本,善用六味丸、八味丸补肾中真阴、真阳。在对内伤虚损性疾病的辨证治疗上,周氏重视疾病发展过程中脾、肾与真阴、真阳的重要性,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并对指导临床也有许多裨益[5]。
5 处方用药,灵活化裁
周氏强调处方用药需明辨病机,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合适的君药。《慎斋遗书》言:“凡用药须择一味为主帅,其余分佐使而驱用之。”“凡用药必须求得君药。如浑身胀痛,羌活为君;血病,当归、肉桂为君;气虚,人参为君;表虚,黄芪为君。”根据病位所在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如纳气用地黄,脾病用茯苓,肺病用参,肝病用白芍,肺火用门冬,心火用川连,胆火用黄芩,肾火用泽泻,小肠用木通,大肠用萆薢,膀胱用羌活,有其证,不可不用其药也”。
在方剂的运用上,善抓主症,灵活化裁。“凡用补中益气汤,内伤至要之药也,三四帖后,或中气虚寒,觉腹中痛,理中汤;中气不调,郁郁不疏,或微胀气滞,调中益气汤;心神不安,恍惚汗出,归脾汤,此内伤调理必用之药也。上焦两胁有病,俱是风热郁火,必加疏风散火之药。唯中焦、下焦有病,干姜、肉桂可重用。”[1]83“补中益气汤若欲下达,去升麻、柴胡,加杜仲、牛膝。”[1]76
治疗中周氏常依据脉象表现作为辨证处方的依据。“左尺旺,六味地黄汤。左右尺俱旺,亦六味地黄汤。右尺微细,八味地黄丸。左右尺皆微细,亦八味地黄丸。”[1]6“肝脉弦长,脾脉短,是为脾阴不足,宜山药、莲子、五味子之类;带数,中气不足,宜补中益气汤。”[1]43他甚至单凭脉象推断病机开具处方药,如“应枢,左手沉细,右手细数……人参、白术、茯神、甘草、山药、黄芪、当归各等份,莲肉、元眼肉各七个,水煎服,三十余贴而愈。”[1]101这种凭脉断病的方法,为后人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6 小结
周氏一生忙于诊疗,临证经验丰富,一方一药都蕴含了辨证论治的临床思维,值得后世临床工作者继承发扬。王永炎在《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序言中指出:“中医治学当溯本求源,古为今用,继承是基础,创新是归宿。”所以,中医药工作者需要不断地从经典医籍中吸收知识,继承中医文化的精华,更好地为人民的身心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