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手术时机胆囊切除术对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2018-01-20秦威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26期
关键词:胆囊炎胆囊出血量

秦威

急性胆囊炎属急腹症之一, 临床研究指出, 诱发急性胆囊炎的主要原因为胆结石, 可占急性胆囊炎发病人数的80%左右, 其次为胆囊息肉, 患者临床症状以上腹疼痛为主, 严重时痛感会放射到背部或肩背[1]。临床急性胆囊炎治疗以手术方式为主, 且不同手术时机治疗效果不尽相同, 医生应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尽早开展手术, 在保证良好治疗效果的同时,提高治疗安全性。本次研究不同手术时机胆囊切除术对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65例急性胆囊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21例)、观察A组(22例)和观察B组(22例)。对照组男10例, 女11例;年龄27~47岁, 平均年龄(37.13±3.44)岁;体温<38℃13例, ≥38℃8例。观察A组男10例,女12例, 年龄26~47岁, 平均年龄(36.73±3.47)岁, 体温<38℃12例, ≥38℃10例。观察B组男9例, 女13例;年龄27~48岁, 平均年龄(37.82±3.47)岁;体温<38℃14例,≥38℃8例。本次研究经由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全部患者知情并自愿参与。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在发病后先进行常规消炎并择期手术, 观察A组于发病后48~72 h内实施手术, 观察B组于发病后48 h内实施手术。全部患者给予腹腔镜手术治疗, 术中行全身麻醉(全麻), 患者取仰卧位, 创建二氧化碳气腹并置入Trocar行胆囊分离, 由胆囊底部开始, 操作紧贴于胆囊壁,保证其与结肠、周围网膜、三角区和胃窦等部位粘连分离,胆囊完全显露, 贴于胆囊底部将胆囊壁切开, 将胆囊内容物吸出, 保证Calot三角显露, 随后将胆囊取出, 设置常规引流管后结束手术。

1. 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三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及术后2周并发症发生情况, 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胆管损伤、腹腔出血。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三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 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为(61.44±3.15)ml, 观察A组术中出血量为(59.89±4.84)ml, 观察B组术中出血量为(50.19±3.92)ml;观察B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和观察A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57.87±5.45)min、(10.67±3.55)d, 观察A组分别为(54.87±5.31)min、(9.55±3.71)d, 观察B组分别为 (39.21±4.97)min、(5.09±2.88)d;观察B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和观察A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A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三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B组切口感染1例,胆管损伤1例, 未出现腹腔出血情况, 并发症发生率为9.09%;观察A组切口感染3例, 胆管损伤2例, 腹腔出血3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36.36%;对照组切口感染3例, 胆管损伤3例, 腹腔出血2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38.10%;观察B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观察A组和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A组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现阶段, 我国居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人们饮食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 饮食中蛋白质和脂肪明显增加, 且生活节奏明显加快, 消化系统问题层出不穷, 其中急性胆囊炎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日渐成为威胁居民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2]。临床治疗以手术方式为主, 且近年来腹腔镜手术技术发展迅速, 被广泛应用于急性胆囊炎临床治疗中,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同时不同手术时机会影响手术治疗效果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因此医生应结合患者实际情况, 合理选择手术治疗时机[3-7]。

本次研究选择急性胆囊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分别在患者发病48 h内、48~72 h内或择期开展手术, 结果显示, 观察B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和观察A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B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和观察A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A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B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09%, 观察A组为36.36%, 对照组为38.10%, 观察B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观察A组和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A组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现阶段, 临床关于急性胆囊炎手术治疗的时机选择并未形成成熟的观念, 并且很多患者及其家属存在认知误区, 认为先消炎再进行手术治疗更为有效, 但也有的家属希望立即开展手术, 以此缓解患者痛苦, 基于此针对急性胆囊炎患者, 手术时机的选择仍存在争议[8-10]。本研究结果表明, 在急性胆囊炎发病后, 尽早(48 h内)进行手术效果更为理想, 能够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患者治疗安全性较高, 其原因与急性胆囊炎的病理机制有关。急性胆囊炎发病后, 其胆囊会出现充血或水肿情况, 但是在发病早期其病变程度较轻, 待病情发展至中后期, 胆囊充血或水肿情况十分严重, 甚至会出现粘连情况, 极大地增加了手术分离胆囊的难度, 导致手术时间增长, 术中出血量增多, 若操作不当会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同时随着时间推移, 虽然给予患者消炎处理, 但是患者的病情仍处于进展状态, 待患者病情加重后, 其炎症程度明显增加, 若控制不当甚至会并发急性化脓性胆囊炎, 手术操作过程中易对胆管造成损伤, 严重影响患者预后质量。并且在发病后48 h内患者结缔组织处于水肿状态, 利于分离操作开展, 在这一期间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效果更为理想。

综上所述, 针对急性胆囊炎患者在发病后48 h内进行手术效果理想, 且治疗安全性较高, 值得进一步推广。

猜你喜欢

胆囊炎胆囊出血量
称重法和升级容积法并用对产后出血量的估算调查
儿童双胆囊畸形伴胆结石一例
PTGD联合择期LC在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应用
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经胆囊后三角解剖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可行性
综合护理对无痛分娩产妇出血量及新生儿评分的影响
改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应用于胆囊良性疾病中的效果观察
得胆囊炎之后,还能吃鸡蛋牛奶吗
不同分娩方式在产后出血量估计上的差异
腹腔镜胆囊切除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观察
应用氨甲环酸对髋关节置换术出血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