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开颅手术与脑室镜治疗硬膜下血肿的临床效果分析
2018-01-19贺然
贺然
【摘 要】目的:探讨硬膜下血肿患者接受常规开颅手术以及脑室镜治疗的具体方法和效果,为临床疾病的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资料50例开展对比分析,根据治疗方案的差异对其进行分组,给予对照组患者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手术治疗,给予研究组患者脑室镜治疗,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将所得各项数值进行统计学计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之前的GCS评分对比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接受手术治疗之后的第三天以及第七天,研究组患者的GCS评分显著升高,与对照组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骨窗大小以及头皮切口长度显著低于对照组,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临床中针对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采取脑室镜治疗效果明显,手术时间比较短,对于患者产生的创伤比较小,应该在临床中给予大力的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硬膜下血肿;开颅手术;脑室镜
【中图分类号】R2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20--01
硬膜下血肿属于临床神经外科中十分多见的一类疾病,通常认为关于此病的诊疗方式比较简单,但是因为其发病人群的特殊性,治疗结果不甚理想,患者的死亡率达到1.5%到8%之间,手术之后产生复发的几率为9.2%到26.5%,特别是针对年老体弱的患者,临床治疗方式非常棘手[1]。有关硬膜下血肿疾病的发病机制到现在为止还不是非常明确,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由于影像学技术以及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关于硬膜下血肿疾病的致病机制研究出现了重大突破[2]。本文选取我院在以往一年之内所接诊的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资料100例开展对比分析,根据治疗方案的差异对其进行分组,给予对照组患者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手术治疗,给予研究组患者脑室镜治疗,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5年2月到2018年2月所接诊的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资料50例开展对比分析,所选取患者中属于钝器击伤5例,交通伤15例,高处坠落伤10例,跌伤20例;根据治疗方案的差异对所选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组中男性14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为31.2±8.2岁,患者的格莱斯哥昏迷评分显示:轻度15例,中度5例,重度5例;对照组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0.5±8.3岁,患者的格莱斯哥昏迷评分显示:轻度14例,中度6例,重度5例;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在患者接受手术治疗之前为其开展GCS评分,给予常规手术前利尿、脱水、保持呼吸道畅通、止血药物以及脑保护等综合治疗,并且为患者开展CT检查,明确硬膜下血肿的具体部位,两组患者的血肿部位分布情况,两组患者全部接受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给予对照组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于单側血肿患者依照血肿部位大小作一马蹄形切口开颅,如果骨折线横越脑膜中动脉主干,颞部切口下端需要处于颧弓上方1.0cm处,方便手术期间处理破损脑膜中动脉,针对脑疝患者需要依照手术期间脑压情况决定是否保留骨瓣,手术之前双侧瞳孔散大或是合并颅骨骨折或是脑内血肿患者,实施标准大骨瓣减压切口,开颅血肿清除患者手术期间硬膜下腔全部放置两条引流管,其中一根接入闭式引流带袋,一根接入输液管,使用生理盐水或是平衡液进行持续冲洗引流,避免手术之后渗出血凝固再次产生血肿[3];给予研究组患者脑室镜治疗:依照患者手术之前的CT检查结果,选取出血量最大的CT层面,在距离头皮最接近的部位开展手术切口,长度为4cm,全层切开直到颅骨外膜,选取4号丝线对于头皮加以缝合牵引操作,使颅骨完全暴露,采取颅骨钻孔扩大骨孔,产生一个直径为2cm的小骨窗,将硬脑膜完全切开,导入脑室镜的镜头,慢慢调整脑室镜角度,使其可以吸附血凝块,上述操作需要保持动作轻柔,一边吸引液化血液一边冲洗,确保手术野处于清晰状态之下,反复冲洗,直到血肿清洗完毕,针对明显的出血点使用电凝进行止血,放置引流管[4]。
1.3 观察指标 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术之前以及手术之后的GCS评分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包括切口长度、血肿清除率以及骨窗大小;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比较其预后效果。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 SPSS l5.0软件进行计算,计量数据通过均数±标准差()进行表示,组间比较通过t 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通过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通过校验,所得P值>0.05,代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得P值<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之前的GCS评分对比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接受手术治疗之后的第三天以及第七天,研究组患者的GCS评分显著升高,与对照组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骨窗大小以及头皮切口长度显著低于对照组,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论
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通常会伴随颅骨骨折、脑挫裂伤以及脑实质出血等,患者的病情非常危重,死亡率和致残率也很高。结果表明,两组患者治疗之前的GCS评分对比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接受手术治疗之后的第三天以及第七天,研究组患者的GCS评分显著升高,与对照组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研究组患者骨窗大小以及头皮切口长度显著低于对照组,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以往的常规开颅手术,对造成手术时间长,对患者产生的创伤比较大,失血量较高等,尤其是针对GCS评分比较低的患者,预后效果不理想,产生的并发症几率高,脑室镜能够在显示屏放大直视下进行手术,对患者所造成的损伤比较小,保证了手术的成功率。
综上所述,临床中针对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开展脑室镜治疗,能够减少手术时间,提高患者恢复速度,改善GCS评分,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郭希高,苏杭,陈建民,等.中小骨窗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个体化设计(附 102 例报告)[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4,7(2):86-88
薛龙,尧荣凤,陈洁波,葛岭,黄晓伟,李亚杰.颅脑损伤患者血清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含量变化与预后关系研究[J].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2013,12(2):110-112
王保华,惠国桢,裴永恩,戴学元,周滨音,吴星,郜宪礼,李晓明,饶斌,查昀.影响急性外伤性硬脑膜外血肿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附484例报告)[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6,6(9):910-912
林友城,黄瑞宏,黄陈铭,李文生.紧急钻颅及标准大骨瓣开颅在治疗急性硬膜下血肿伴脑疝中的联合应用[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7,13(2):215-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