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局部亚低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氧化应激反应及预后的影响

2018-01-19王利琴殷有勤熊光唐杰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

王利琴 殷有勤 熊光 唐杰

【摘 要】目的 探讨局部亚低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氧化应激反应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3月到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按照抽签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内科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局部亚低温治疗,比较两组氧化应激反应、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丙二醇水平、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9.58%)高于对照组(70.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局部亚低温治疗可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氧化应激反应各指标水平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治疗效果,利于预后。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局部亚低温治疗;氧化应激反应;预后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11-03--01

急性脑梗死主要是指患者因脑组织局部血液循环突发障碍,造成缺血缺氧性坏死,且随着人们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的变化,加之老龄化人口加剧,导致该病发病率逐渐上涨,不仅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水平,同时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1]。目前,临床上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主要采用静脉溶栓治疗,以提高患者脑部组织的血流,改善脑组织缺血,但该种方法对治疗时间要求较高,且存在严苛的禁忌症,造成部分患者无法接受溶栓治疗,影响患者康复。而相关临床研究表明,局部亚低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可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2]。本研究探讨了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局部亚低温治疗对其氧化应激反应及预后的影响。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3月到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纳入标准:①均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关于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3],并经我院确诊的患者;②所有患者均无交流沟通障碍;③所有患者或家属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患有心脏、肾脏等重要脏器方面疾病的患者;②存在静脉溶栓治疗禁忌症的患者;③凝血功能存在障碍的患者。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同意。按照抽签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男27例,女21例;年龄49-81岁,平均年龄(60.12±5.43)岁;发病至入院时间:4-9h,平均发病至入院时间(6.45±1.27)h。观察组男26例,女22例;年龄48-79岁,平均年龄(58.97±5.75)岁;发病至入院时间:5-10h,平均发病至入院时间(7.12±1.36)h。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至就诊时间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改善微循环、降低颅内压等内科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治疗基础上进行局部亚低温治疗,即采用密贴式冰帽亚低温治疗仪(珠海和佳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型号HGT-200IV型),将降温帽戴于患者头部,并启动降温仪,于2h后使患者温度降到34℃,并维持温度在33-35℃。保持亚低温状态24h后,移出低温设备,于室温下进行复温,每6h复温0.5℃。且在治疗过程中,给予患者小剂量的镇静药物,预防寒颤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关注患者生命体征、瞳孔等变化情况。鼓膜测定方法:采用红外线耳式温度仪测定其温度,于降温过程中每15min测定一次,复温阶段每1h测定一次。

1.3 评价指标 ①氧化应激反应:于治疗前、治疗3d后取患者静脉血3ml,采用化学比色法测定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测定丙二醛(MDA)水平。②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NIHSS)进行评估,该量表包括意识、言语、步行能力等8个维度,分值范围在0-45分,患者得分情况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负相关。③治疗效果:治疗后患者的NIHSS评分下降幅度在91%以上为基本痊愈;患者NIHSS评分下降幅度在46%-90%之间为明显进步;NIHSS评分下降幅度在18%到45%之间为有效;治疗后NIHSS评分下降幅度小于17%为无效[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 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氧化应激反应 治疗前两组患者氧化应激反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SOD水平高于对照组,MDA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临床效果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病情较轻的患者无任何临床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眩晕、肢体瘫痪等情况,严重者可发生昏迷,甚至死亡,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患者发生急性脑梗死后,机体中死亡的脑细胞无法再生,但在缺血的半暗带区域因有侧支循环存在,使得诸多的存活神经元聚集在此,当机体的脑动脉发生堵塞后,可促使缺血的半暗带区域的血流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恢复,从而利于神经元细胞功能的恢复。

静脉溶栓治疗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可对病灶区的血液进行重建,改善患者脑部缺血、缺氧的情况,减少脑组织坏死,但对于患者接受治疗的时间把控较为严苛,使得较多患者无法行静脉溶栓治疗,因此寻找一种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尤为重要。临床研究发现,亚低温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脑部的血流,提高细胞的能量代谢,避免氧自由基的生成,缓解脑水肿同时降低颅内压,并对脑屏障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减轻神经功能缺损[5]。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而言,患者的脑血流量下降,使得离子间的稳定性遭到破坏,细胞钙质内流的速度加快,进而加快细胞释放兴奋性神经介质,且细胞内大量的钙质造成线粒体的功能发生障碍,促进氧自由基和氮自由基的生成,而亚低温可有效优化缺血后脑组织的内环境,维持离子间的稳定性,避免细胞内钙超载,同时还可调节谷氨酸受体的表达,降低NO的合成,改善患者神经缺损情况[6]。本研究结果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局部亚低温治疗,可有效提高SOD水平,降低MDA水平,优化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升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综上所述,局部亚低温治疗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优化患者氧化应激反应各指标水平,促进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改善,提高治疗效果,可行性高。

参考文献

王颖.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护理[J].医疗装备,2017,30(3):146.

胡晓,瞿浩,李世容,等.静脉溶栓联合亚低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及可能作用机制的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6,42(1):15-21,33.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宋德刚,陈晓雪,李京龙,等.局部亚低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及可能作用机制的研究[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7,38(5):510-513,565.

云永利,陈萍,杨雷.静脉溶栓联合亚低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氧化应激反应及对炎症因子TNF-α、IL-1β的影响[J].贵州医药,2017,41(5):476-478.

猜你喜欢

急性脑梗死
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与炎症因子的影响
临床检验学中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及脂蛋白a联合检测变化研究
扩大时间窗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短期效果及对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影响
尤瑞克林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血栓通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分析
急性脑梗死辨证分型与ADC、Hcy及hs—CRP的相关性研究
超早期急性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分析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