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马面裙形制及应用探究

2018-01-19任婧媛

关键词:凤尾裙子刺绣

任婧媛

(宿州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上衣下裳是中国古代服装的典型形制之一,作为下裳的裙装在汉唐时期开始流行。从围系之裙再到结构相对比较稳定的马面裙,清代裙装样式简洁,装饰减少,百褶裙、鱼鳞裙、阑干裙、月华裙、凤尾裙等名目的清代马面裙开始出现。国内对于马面裙的研究中,东华大学包铭新教授的《论晚清民国时期围系之裙到套穿之裙的演变》主要描述清代马面裙的演变过程;东华大学李霞的硕士论文《清末民初马面裙的实物研究》则侧重于马面裙形制方面的研究。本文通过对中国丝绸博物馆马面裙实物的研究,探究其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一、清代马面裙概述

清代裙子的基本形制是清代马面裙,马面裙前后两个外裙门呈长方形[1]98。“马面”一词最早可见于明代刘若愚《明宫史》关于“曳撒”的记载:“其制后襟不断,而两傍有摆,前襟两载,而下有马面褶,两傍耳。”马面裙由两片相同的裙片组成,穿着时需要将裙腰上的扣子或绳系好,裙的两侧打褶裥,由两边向中间压褶,称“顺风褶”,此间裙腰多用白色布,取白头偕老之意。

清代马面裙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

1.清代前期

马面裙始于明朝,延续至民国。明代马面裙由七幅步幅构成,裙摆宽大,裙子前后不加打褶,其余几片均有褶,褶裥宽大而疏密。明代武进王洛墓的马面裙有两种裙门,且宽度不同,一种宽13~18厘米,一种宽31厘米左右。明朝末年,裙子增至有十幅布幅构成,腰间褶裥愈来愈密,每个褶裥的颜色不同,褶裥内花纹图案不同,色彩娴雅,轻描淡绘,风吹时如月华一般,故名“月华裙”。

清代前期,马面裙延续明末的白裙,裙式褶裥细密,在后世被称呼为“百裥裙”,苏州妇女尤其崇尚百裥裙。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清代服饰》中对其有描述:“曾见有三条百裥裙实物,前面裙门绣花加花边栏干,左右打细裥,相合恰好是一百裥;另一条半爿为八十折,整裙即有一六折。”[2]150

2.清代中期

凤尾裙作为一种特殊的清代女裙,流行于清代中期。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九)中对凤尾裙的记载如下:“裙式以缎裁剪作条,每条绣花,两畔镶以金线,碎逗成裙,谓之凤尾。”[3]23从这些描述及下图的凤尾裙实物中,我们可以推测出,凤尾裙的形制应是一种由绣花的细锻条接于腰部而成的条状女裙,这些布条在末端裁成尖角,形似凤尾,裙身的缎条在尾端不加缝合使其在穿着和走动之时有飘逸的感觉,达到李氏所表达的“碎逗”之致。凤尾裙在后期演化中,变成仅装饰于“襕干裙”与“百裥裙”两侧,并与马面连为一体,故称凤尾马面裙。

3.清代末年

清末马面裙用“襕干”状饰物代替侧裥,因此这种马面裙又称为“襕干裙”[4]87。这种裙形式与百褶裙相同,裙侧大褶,每条褶裥间镶襕干边,裙门和下摆处镶大边。

清末流行的鱼鳞百褶裙以数幅面料制成,在裙身打细裥,用细线衍缝固定褶裥之间,裙子平展开后像鲤鱼的鳞片一般,因此命名为“鱼鳞裙”。现藏于中国丝绸博物馆的彩绣花卉纹百褶鱼鳞裙(图1)主要是由桃红色暗花绸制成,裙子的前裙门的独枝山茶花纹是用衣线绣绣出的,裙子的主体是粉色大山茶花,白色茶花以及粉色、蓝色的桃花和粉色、浅蓝色菊花作为陪衬,褶裥细密而规则且呈网状,在移步行动时具有流动感。

图1 彩绣花卉纹百褶鱼鳞裙

二、清代马面裙的形制

(一)材质

清代马面裙的面料为素色织物,与明代相比并没有较大的变化,裙腰选用白色的棉布一是有白头偕老之意,二是耐磨损较结实[5]。马面裙的裙幅面料主要是由绸和缎构成,不同的款式面料的构成不尽相同。侧边有褶裥的裙子因为要打褶,要求面料不仅要好而且要有弹性,易于定型,像鱼鳞百褶裙这一类更需要隔缝之间用丝线连接,所以常常使用暗花绸面料,襕干式的裙子则喜欢用绸缎面料去产生大块面的效果。大部分马面裙都有衬里,衬里材质以绸居多,而夏天的马面裙一般没有衬里。

(二)色彩

马面裙色彩较为鲜艳,以红色居多,蓝色也比较常见。红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热衷的颜色,因为其代表着吉祥与喜庆。按照清代的习俗,在女子婚嫁及节日等庆典中,一般都穿红色裙子。在清代,蓝色的马面裙也比较常见,作为当时的流行色,常与黑色和黄色搭配。现藏于中国丝绸博物馆的红色皮球花绸马面裙(图2)的主要材质是皮球花暗花绸,中间马面和裙摆以黑缎及花边镶饰,裙身为鱼鳞状细褶。

图2 红色皮球花绸马面裙

七彩凤尾裙(图3)作为马面裙中比较特殊的一种,裙上出现了7种色彩种类,在这些色彩种类中,主色是大红色,其余还有黄色、绿色、浅粉、桃红、蓝色和黑色。在此类马面裙中,裙幅的主色一般很难被辨别出来,古人善于在裙上运用冷暖对比的颜色以达到视觉上的冲击力,同时裙上的每一条凤尾色彩搭配上虽不相同,但主色调仍是红色和蓝色,红蓝两色使用量会占据整个色彩比例的百分之六十五左右。

图3 七彩凤尾裙

随着时间流逝,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马面裙实物的色彩变得不再像以前那样夺目,然而,在研究马面裙的配色这一过程中,还是能感受到古人裙装色彩运用的精妙。这些马面裙虽然颜色种类多,但在配色过程中古人对于色彩的明度都做了适当的调整,所以最终视觉效果较好。

(三)装饰图案

清初,马面裙上的图案多种多样,这些图案多集中在前后裙门的外侧和两侧,图案所处位置不同,相互之间的关系也不同。图案位于前后裙门的是呼应关系,位于两侧的则是对称关系,并且与前后裙门的图案相联系。马面裙图案包括龙纹、凤纹、海水江崖、亭台楼阁、云纹和蝴蝶花卉图案等,这些图案是中国历来传统价值观的一种体现,多以植物花卉图案为主,其次是动物纹样和一些具有吉祥含义的变形文字。现藏于中国丝绸博物馆清代的白缎地四龙八凤纹马面裙(图4)的主要材质是白色素缎,衬里是蓝色素绢,裙边运用黑缎作缘饰,裙上绣有四龙八凤,坐龙位于裙门中心,凤凰、仙鹤则分别位于裙子的左上角、右上角,运用的是五彩绣的手法,寓意“四季平安”。

图4 白缎地四龙八凤纹马面裙

(四)结构

清朝初年马面裙是由一条裙腰头和两联布幅围裙组成的,两联裙幅部分交叠形成的裙门襟叫做前马面,从身体前方围系起来后并在身后又连接重叠形成的新的马面叫做后马面。在对清代马面裙实物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马面裙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是通过腰头上的布纽使两侧的里外裙门分别叠合成裙或者是使一侧里外裙门叠合后装腰头以布袢围系成裙。

清代马面裙款式较多,其变化和调整都主要在裙幅上,主要分为三种样式:侧边裥式、侧边襕干式和下摆凤尾式[6]。侧边裥式是将两侧的裙幅作细密整齐的褶裥,侧边襕干式是将条状饰物代替褶裥,下摆凤尾式可以看作是与马面裙的结合,其两侧和裙幅均用末端尖叫的彩色布条,通常围系在马面裙之外。

(五)装饰工艺

清代马面裙的装饰工艺有镶、嵌、滚、刺绣、订珠等手法。马面裙的镶多用于外裙门、裙幅的徜干边和裙子下摆等边缘处。嵌是一种将条状装饰织物装饰于两块面料之间的服装工艺,可以用来装饰衣襟边,又可作为刺绣片边缘的装饰线。滚没有镶用的面积那么大,用的是细条纺织品或其他材料将服装的边缘包光。到了晚清,马面裙滚边装饰变得复杂,近代以后滚边运用的部位变少,只是简单的一层滚边。中国的刺绣工艺在清代发展最快并被广泛应用,这一时期国内形成了不同流派的刺绣品种,即苏绣、粤绣、湘绣、蜀绣,四大名绣精致典雅,各具特点,发展为百花争艳的一派繁茂景象。以三种深浅不同的蓝色丝线绣成各种图案的三蓝绣在马面裙的刺绣工艺中运用最频繁,打子绣、盘金绣也常用于马面裙中。除此之外,流苏手工编织和订珠也常用于马面裙中。

近代马面裙的装饰工艺是一个逐步简化的过程,清代末年马面裙的装饰工艺最为繁杂,到了20世纪的一二十年代,马面裙的装饰开始变得更为简洁,装饰工艺愈来愈简化。民国时期的裙装几乎是没有运用中国传统装饰手工艺,仅仅在结构上采用了马面裙的元素。

三、清代马面裙的应用

(一)图案

清代马面裙的纹样图案元素灵感多来源于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元素,有些图案还具有吉祥的意义,整体造型唯美,各具特点。当代设计师从马面裙的图案纹样中找寻灵感,将其变形重组后应用自己的设计中。比利时设计师德赖斯·范诺顿在2012年秋冬的巴黎时装周上(图5)将清代马面裙元素,尤其是裙身的襕干纹样应用于2012秋冬时装设计,运用剪切、拼接的手法将清代女裙短袄图案元素提取出来并将其打印到丝绸、绸织物上,这样,丝绸的柔软与军队卡其布的粗糙及灰色法兰绒的坚固三者相融合,使整个设计更具层次感。

图5 德赖斯·范诺顿2012秋冬巴黎时装周作品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对清代马面裙纹样图案的提取、重组,将其通过数码印花、数码雕刻等新技术印在服装上,将中国传统文化要素与现代科技相融合,这一过程是一种创新,更是一种推广。

(二)手工艺

自古至今,刺绣工艺都是高级服装制作中比较常见的。清代马面裙的主要特点在于其运用刺绣的工艺手法对马面装饰,刺绣针法多样,如平绣、打籽绣、盘金绣、三蓝绣、五彩绣等手法,马面裙裙门和下摆均有镶边、贴边和滚边这些装饰。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国内一些设计师喜欢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将中国传统刺绣手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流行时尚元素相结合,设计出视觉感较强的服装,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继承与宣扬。国内设计师兰玉潜心学习平绣、盘金绣、打籽绣等手法,将其运用到高级定制礼服中,并将中国传统刺绣手法与西方的高级材料相结合,赋予面料以新生命。兰玉2013法国巴黎高级定制展作品(图6),将马面裙中的苏绣工艺及高级立裁运用于高级定制礼服中,让人眼前一亮,让全世界看到了苏绣之美。Maryma2017春夏北京时装周作品(图7)同样将中国传统刺绣手法,例如平绣、打籽绣等手法运用于服装,赋予了服装更深层次的含义,将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完美地结合起来。

图7 Maryma2017春夏北京时装周作品

(三)结构

中式服装与西方服装最大的差异表现在裁剪手法的不同,中式服装受到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追求的是一种飘逸、随性的生活态度,喜欢采用平面裁剪的手法,服装宽松,悬垂感较强,西方服装则喜欢运用立体裁剪的手法来表现人体曲线美。

近些年来,世界各国领导人都热衷于穿着民族服装出席外交活动,向全世界展示本民族的文化。彭丽媛出访荷兰,上身穿着黑地牡丹花刺绣饰边对襟大褂,下身搭配淡青色两侧打褶的改良版马面裙,高贵典雅,演绎东方之美的同时更是展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自信。(图8)

在现代时装设计中,以马面裙结构元素为灵感设计近年来开始增多。谭燕玉在2015年设计的系列秋冬女装(图9)以康熙时期中国式壁纸和瓷器上的图案为创作灵感,将图案元素组合运用于现代女装中,在结构上也巧妙地结合了马面裙的元素,裙子中裙面较大,两侧裙褶较多,走起来灵动飘逸。

图8 彭丽媛出访荷兰中式礼服

图9 谭燕玉2015秋冬系列

(四)色彩面料

色彩及面料对于现代服装设计的创新意义非凡,是设计师表达设计思想的服饰语言,更赋予了服装以生命力。服饰色彩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在对马面裙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马面裙有一个大的主色调,其辅色在同一色系内。古人在遵循当时服色制度的前提下对马面裙的色彩明度进行调整,使整体视觉感更舒适。马面裙的色彩和纹样灵感来源于大自然中的植物花草和珍兽动物。在现代设计中,很多设计师创新的灵感也来源于自然,将自己对色彩的主观感受和自然界的动植物形态与生态环境等作为创作灵感,并将这两者结合创新,确立自己最终的设计主题。

马面裙的面料多以绸、缎为主。在现代设计中,设计师善于从马面裙的色彩与材质中提取元素,图10所示为NE·Tiger 2015高级定制礼服,这款礼服是红色绸面刺绣的马面裙改良款,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高级定制的融合使整套礼服更具东方的古典美。图11所示为Tziporah Salamon穿着中式绿色马面裙的街拍,Tziporah Salamon不仅是Advanced Style博客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拍摄过2012年Lanvin的时尚大片,更是一名时尚造型师,她热衷于收藏个性独特的中国传统服饰,对绸缎的喜爱更是溢于言表,多次的街拍造型都穿着缎面的改良马面裙或其他中式服装。

图10 NE·Tiger 2015高级定制礼服

图11 Tziporah Salamon绿色马面裙

结 语

清代马面裙与明代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其褶裥细密繁多,更加注重刺绣手工艺的采用。本文通过对现藏于中国丝绸博物馆的清代马面裙实物的研究,分析总结其在色彩、图案等形制方面的特点,在色彩方面马面裙的配色多以红色或蓝色为主,倾向于整条裙子有一个主色,辅色与主色在一个色调之内。其装饰图案喜欢运用吉祥寓意的动植物纹样和变形的文字,从侧面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本文结合现当代优秀设计师的作品与马面裙的形制特征进行分析比对,总结出各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1]贾玺增.中外服装史[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6.

[2]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3]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九)[M].南京:江苏古籍刻印社,1980.

[4]黄能馥.中国服饰通史[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5]李霞.清末民初马面裙的实物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06.

[6]包铭新,高冰清.论晚清民国时期围系之裙到套穿之裙的演变[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7.

猜你喜欢

凤尾裙子刺绣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一百条裙子(四)
欧洲凤尾蕨化学成分的研究
清新唯美的刺绣
凤尾绿咬鹃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鸡头”与“凤尾”
千变万化的裙子
裙子
夏天,我有花裙子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