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鸡头”与“凤尾”

2017-11-13江曾培

东方剑 2017年12期
关键词:凤尾鸡头个人主义

◆ 江曾培

近日,一篇发表在美国《社会心理和人格科学》期刊上的报告,试图解释为什么一些亚洲学生偏偏“宁做凤尾,不做鸡头”(宁愿做精英大学的差生,也不做普通大学的尖子)。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假设文化背景发挥着巨大作用的情况下,将东亚人和欧美人进行比较,认为东亚人更倾向于“在大池塘里当小青蛙”,即做“凤尾”。研究者认为,这是由于东亚文化和欧美文化之间的差异所致。亚洲人更重视集体观念,更崇尚谦恭,更倾向于基于共同利益而不是个人利益作决定。而他们的白人对手却是不折不扣的个人主义者,通过与同龄人竞争来自我提升,并基于个人野心作出决定。

这自然是一种说法,有助于对“凤尾”“鸡头”心态的研究,我国众多媒体都对其进行了报道。不过,我读后却心中生疑。首先,包括我们中国人在内的东亚人,在对做“鸡头”还是做“凤尾”的选择上,是各有不同的,并非是倾向做“凤尾”的。相反,我国自古以来的一句流传在民间的俗语,却是“宁做鸡头,不做凤尾”。日本人也常说,“做沙丁鱼头,好过做鲸鱼尾巴。”这表明,东亚人并非是更倾向“在大池塘里当小青蛙”的。依据少数例证做出普泛的结论,是不科学的。

其次,将对“鸡头”与“凤尾”的不同选择,归结于东西文化的差异,是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人生观的不同而形成的,看来拎得很高,实际上是“乱装斧头柄”。愿做“鸡头”还是愿做“凤尾”,固然与各人的文化素养有关,但都是基于自身更好的发展来考虑的,和“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无关 。不论是在“重视集体观念”的亚洲,还是讲“个人主义”的欧美,都既有人钟情“鸡头”,也有人愿做“凤尾”。这次调查也表明,在美留学的不少亚洲学生所以宁愿做知名学府的差生,也不愿做一般学校的尖子,并不是因为他们更有集体观念,而在于他们对于个人成功的定义——追求声誉,把成功更多地定义在读了什么大学,而不是学业成绩是否更优异。

“宁做鸡头”还是“宁做凤尾”,或者说愿做“小池塘里的大青蛙”,还是愿做“大池子里的小青蛙”,这一问题可说见仁见智。记得前些年,校园内盛行辩论会,大学生曾就这一问题展开过辩论。“鸡头”派讲了许多做“鸡头”的好处,诸如有利于更快更好地锻炼自己,可以给自己提供更多的机遇,可以激发自己不断向上向前,“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凤尾”派也讲了不少当“凤尾”的妙处,诸如可以有更好的学习成长环境 ,可以接触许多英才,可以建立事业发展所需要的人脉,“不入深山哪见虎豹”。当时双方辩论激烈,但也谁也没有说服谁。在我看来,从特定角度看,双方讲的都有其道理,但都是片面的真理。就一个人来说,到底做“鸡头”好,还是做“凤尾”好,要依据具体情况而定。就是说,要因人而异。拿一个人求学来说,最好当然是进名校,进入“凤凰”群,只要自己有潜力,即使开始是“凤尾”,但经过努力攀登,是有望进入“凤凰于飞”行列的。但如果自身缺乏必要的才智,适应不了名校的要求,勉强挤为“凤尾”,最后只能是或被压垮,或被抛弃,这就不如在一般学校里争做优等生,以“鸡头”的光彩盖过沉沦于“凤尾”中的暗淡。有时,还要因时而异。限于处境的变化,一个人有时要争做“鸡头”,有时则要安于“凤尾”。王安石觉得自己还没有能力影响朝政时,便宁愿躲在地方上当一个小吏,当个“鸡头”,在自己管辖的一亩三分田里搞改革试验;而当条件成熟时,他就飞向“凤凰”群了。他到朝中不是做“凤尾”,而是做“凤头”,这也正是做“鸡头”或“凤尾”者所希望得到的终极目标。有时,对一个人来说,在不同领域还可持不同的选择,比如,做事以“宁做鸡头”为好,交友则宜“宁做凤尾”为当。总之,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可笼而统之说 “鸡头”或“凤尾”哪个更适宜。

所以,“宁做鸡头”还是“宁做凤尾”与地域文化是没有多大关系的,也难以简单地评价其优劣,没有必要拿人种来说事。

猜你喜欢

凤尾鸡头个人主义
鸡头稳定器
凤尾船
欧洲凤尾蕨化学成分的研究
世界上最美的鸟:凤尾绿咬鹃
鲁迅的个人主义思想初探
——以《文化偏至论》为例
唐宋时期安化峡、安化县及安化镇位置考辨——兼谈秦汉时期的鸡头道
凤尾裙的设计要素与制作技艺
鸡头菜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流变的历程
水乡的“鸡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