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合唱作品中钢琴伴奏的艺术表现力及风格变迁
2018-01-19郭洁
郭 洁
随着我国合唱事业的日益兴盛,合唱作品的创作发展呈现勃勃生机,在国际赛事上,原创作品逐渐受人关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合唱作品更是广受欢迎。钢琴伴奏者有越来越多的机会排练和演奏中国合唱作品,高水平的合唱伴奏人才需求也日益增加。然而,作为西洋乐器的钢琴如何恰当地表现中国音乐的风格,其演奏技巧是新兴课题,不能照搬西洋乐器演奏技巧。
在合唱艺术实践中,钢琴伴奏拥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扮演多重角色:钢琴伴奏既是合唱队员的良师益友,又是指挥的左膀右臂;既是伴奏又是合唱队员;既是音准节奏校对员又是纠错领航员;既是背景烘托又是灵动的主角;既是“捧哏”又是“逗哏”……基于合唱钢琴伴奏技巧的复杂性特点,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别阐述,以尽可能概括中国合唱作品钢琴伴奏的演奏技巧。
从合唱乐谱入手,从钢琴伴奏的编配写作手法中分析钢琴伴奏在合唱作品中的地位与角色,只有准确的分析、到位的读谱,才能对演奏技巧作出具体的取舍和定位,最终作出恰当的演绎。因此,钢琴伴奏的首要技巧就是快速且准确的读谱,对于中国合唱作品而言,钢琴伴奏者要快速搜索出与西方合唱作品审美差异的不同元素,并作出相应的演奏调整。
一、中国合唱作品中钢琴伴奏的艺术表现力
(一) 提示功能
1.调性及色彩提示
很多人都会这样来看待钢琴伴奏的工作:“起个调,打个点儿”。虽说非常不全面,却也恰恰道出了钢琴伴奏的第一功能。除了无伴奏合唱需要单独给合唱队员音高之外,多数情形下合唱队员都是根据钢琴伴奏的前奏来找到音高、调性。音乐好比绘画,确定调性就是选择基调,一旦定了基调,以后的相关工作就有了可围绕的中心点,而调性的确定将为合唱队的演唱提供有力的依据。因此,钢琴伴奏要完成这一功能,必须先对伴奏谱的调性及色彩进行分析。
谱例1 《渔阳鼙鼓动地来》*本文所有谱例均出自郭洁:《钢琴伴奏系列教程合唱卷(中国分册)》,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7年。(韦翰章词,黄自曲)片段
《渔阳鼙鼓动地来》是1932年黄自创作的我国第一部清唱剧《长恨歌》的第三乐章,是一首阴郁的进行曲,描写边关的匿名警报,传来安禄山造反的消息。前奏6小节中,典型的终止式进行Ⅴ-Ⅰ,将调性构成清晰呈示出来,为合唱队的演唱提供了准确的调性预示。演奏技巧包括演奏前通览乐谱,分析调性,不可盲目弹奏;Ⅴ级和弦是表现调性的重要和弦,演奏时多注意和弦的饱满和根音的沉重,交代要清晰,不可匆忙带过;调性的表达要准确,大小调色彩区分开,通常大调庄严,小调柔和。但此曲的特殊背景应将前4小节的力度尽可能形成对比,表现动荡的局势,第5小节的小调和弦演奏得神秘、阴暗。
2.速度、节拍及情绪的提示
速度对于音乐的情绪反应是最直观的,换句话说,准确的速度是准确表达音乐情绪最有效的途径。对于钢琴伴奏和合唱队的合作来说,速度又是合作双方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共同依据。因此,准确的速度及情绪提示无论对合唱队的演唱、钢琴伴奏的演奏以及双方的合作都是极为重要的。作为优秀的合唱钢琴伴奏,更不能忽视这个环节,要尽可能做到精确。
《阳关三叠》(夏一峰传谱、王震亚编曲)是一首古曲风的合唱作品,音乐犹如古人吟诵诗词一般,娓娓道来。该作品的速度标记为Andante(行板),演奏应沉稳柔和。虽然钢琴伴奏要严格遵照指挥的手势起拍速度来演奏,但心理准备要充分。古曲的行板处理可以更写意,不可将速度“弹死”。演奏技巧:紧盯指挥手势,看准起拍速度;在规定速度中,演奏最长时值,体会吟诵古诗的节拍韵律;将短时值音符(十六分音符时值)尽可能演奏得饱满、连贯,而演奏长时值音符(八度附点四分音符)时,心中要有分拍律动,避免拖沓。
节拍是音乐的脉搏、旋律的细胞。节拍产生律动,律动产生音乐,准确的节拍演奏能够帮助合唱队快速掌握音乐的脉搏,感染合唱队用律动的方式表达音乐,对合唱音乐提升表现力至关重要,尤其是少数民族的歌曲合唱作品中,有民族特色的节奏节拍一定要精准把握,更重要的是弹出味道而不仅仅是将节奏弹对。
谱例2 《欢乐的那达慕》(巴音吉日嘎拉词,色恩额巴雅尔曲,杜兆植配伴奏)片段
3.音色及风格的提示
音色与风格是对钢琴伴奏功能的更高要求,也是对钢琴伴奏与合唱队的合作提出的更高要求,如同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先由钢琴伴奏进行音色及风格的演示,给听众听觉上的预示,随之引出合唱队相同风格的歌声,再进行同步的配合演奏……能给人一种和谐、统一、相得益彰的美妙感觉。当然,这种功能的实现要求钢琴伴奏者具备深厚的艺术功底,必须对作品的风格有准确的判断和详尽的了解,这样才能为演唱者提供正确的音色及风格提示。
谱例3 《祖国,慈祥的母亲》(张鸿西词,陆在易曲)片段
如《祖国,慈祥的母亲》风格深沉内敛,前奏犹如吟诗诵词般富于激情。演奏时:八度和弦触键应尽量深沉、饱满、婉转,音色如同弦乐队一般;注意三连音和X X节奏、附点八分音符节奏的相互交织,体现感情的细腻和饱满。
(二) 衬托及补充功能
1.背景、律动、音乐形象的衬托
合唱作品相比较独唱作品而言,其音乐表现力往往更戏剧化,如同独奏乐器和交响乐作品在风格上的差别。合唱钢琴伴奏往往肩负着交响乐的音响再现功能,从篇幅来看,很多合唱钢琴伴奏的前奏、间奏篇幅较长,尤其是气势恢宏或起伏跌宕的大型合唱作品;从技巧来看,合唱钢琴伴奏的织体更丰富,音响效果更“满”,表现力更强。举例分述如下:
(1)意境的描绘
谱例4 《娄山关》(毛泽东词,郑律成曲)片段
《娄山关》前奏的和弦用来表现强有力的集结号吹响,下行半音阶则表现战场烟雾弥漫、战火纷飞的景象。演奏技巧:和弦演奏模仿管乐音响,充满金属感,结实、饱满;双手半音阶下行,注意同步及连贯度,形成乐句的整体力度起伏,不可太强调颗粒感而缺少画面感,减弱音乐的表现力。
(2)律动的衬托
谱例5 《娄山关》(毛泽东词,田丰曲)片段
律动的衬托最主要表现于“紧拉慢唱”的演奏形式中。《娄山关》通过钢琴伴奏的“紧锣密鼓”与歌唱者悠扬的旋律相映成趣,即避开了各自的短处(钢琴不善于长音的演奏而人声不易太快),又将整首歌曲要表现的苍茫浩瀚的情绪渲染了出来,可谓“一箭双雕”。
(3)音乐形象的描绘
谱例6 《海韵》(徐志摩词,赵元任曲)片段
《海韵》不愧是我国合唱代表作之一,作者把钢琴伴奏看成一支画笔,可以画出任何音乐形象。钢琴伴奏的2/4拍旋律多次出现,代表少女形象与合唱队展开对唱。这种写作形式不但使音乐发展有了空间感的转移变化,也使听众感到旋律焕然一新。
2.旋律的衬托及补充
合唱作品中与其说钢琴在演唱时充当的是“伴奏”角色,不如说是“合奏”的伙伴更恰当,钢琴伴奏常常被看做另一个声部,与合唱队互动。有时作为帮腔,为合唱队“击鼓助威”;有时“客串”一下领唱的角色;有时作为合唱队的一个声部,参与“复调游戏”……总之,钢琴伴奏在合唱作品中的角色是多重的。
(1)同度进行
谱例7 《山在虚无缥缈间》(韦瀚章词,黄自曲)片段
《山在虚无缥缈间》采用复调手法,女声三声部错落交替进行,钢琴伴奏除了负责律动节奏以及和声背景外,还与女高音做同度歌唱,既有效地加强了主题音响又没有破坏声部平衡。这种复调与主调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既保留了复调音乐的层次丰富,又渗入了主调音乐的可听性,钢琴伴奏演奏时要注重这两种角色的准确扮演。
(2)领唱角色
谱例8 《嘎哦丽泰》(杜鸣心编配)片段
《嘎哦丽泰》由一首哈萨克民歌改编而成,原曲结构简单,只有四个乐句。作曲家采用了扩充、变奏、复调等各种手法来变化丰富旋律原型,其中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就是采用钢琴伴奏演奏主旋律,而合唱队伴唱的做法,不但使音乐发展有了空间感的转移变化,也使听众感到焕然一新。
(3)长音及休止处的补充
谱例9 《葡萄园夜曲》(吴国平词,陆在易曲)片段
《葡萄园夜曲》第47—50小节中合唱演唱长音D共13拍,这是前一乐段的结束音,但音乐情绪没有停止,反而为下一段递进做铺垫。在这13拍的时值里,作者将钢琴伴奏由律动音型发展为旋律高潮,除了配合合唱队作出渐强的音响效果,还在音乐功能上起到了情绪的自然铺垫,使音乐高潮的发展自然流畅。
(5)复调进行
谱例10 《娄山关》(毛泽东词,田丰曲)片段
此段落表现红军经历挫败后,重新振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群发聚集场面,在战场的废墟中隐隐传来号角声,正召唤战士们集结……这时,女中音柔弱而坚定的音色唱出赋格主题,钢琴伴奏紧接其后“唱”出对题旋律《国际歌》,象征世界和平,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时代主题。
(三) 变化处的引导及强化作用
变化处的引导及强化作用是合唱钢琴伴奏的另一重要作用,通过前奏、间奏或各种填充手段,来主导速度、力度、情绪的变化,起到衔接、烘托及引导等强化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速度及情绪变化处的引导作用
(1)利用间奏变化速度
谱例11 《龙的传人》(策词曲,侯德健编配合唱)片段
《龙的传人》的前一段是慢板,诉说千年古国的悠久渊源;后一段是“Piumosso”,表现遭受侵略的场景和民众心中的愤慨之情。中段间奏作者利用钢琴的八度坚定有力地奏出八分附点节奏,简洁明了地快速转换情绪意境,干脆利落。可以说,钢琴伴奏在这首作品中承担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表演是否到位直接决定合唱作品的整体表现力。
(2)对渐快、渐慢的强化
谱例12 《旗正飘飘》(韦瀚章词,黄自曲)片段
谱例是歌曲准备再现的乐段,作者采用合唱声部交替形容众志成城的壮观场面,由渐强发展到渐慢,最后引出辉煌的再现段。钢琴伴奏在这里弹奏的是震音,意在模仿定音鼓的煽动烘托作用,通过音响增厚来配合合唱队展现节奏的紧凑,使音乐自然推向渐慢、达到高潮。
(3)对情绪的延伸
谱例13 《游子情思》(邵凯生词,陆在易曲)片段
谱例13是《游子情思》副歌前的乐句,音乐从A段的叙述转向B段的抒情,情绪层层递进。作曲家在A段采用分解琶音来表现叙述的娓娓道来。在B段进入前,采用不规则节奏的音阶形成渐快的音响效果,以此表达内心逐渐激动的情绪变化,将A段的情绪自然延伸递进到B段,音乐非常细腻动听。
2.力度变化处的强化作用
(1)对渐强、渐弱的强化
谱例14 《多情的土地》(任志萍词,施光南曲,廖胜京编配合唱)片段
谱例14是《多情的土地》的高潮乐句,作曲家为了充分表现渐强的幅度,除了加强合唱队的声部厚度之外,主要将钢琴伴奏做了两个变化:一是中声部的律动节奏变奏加密,增加流动感和节奏密度;二是高低两个声部,尤其是低音声部加了附点节奏和级进旋律,强调音乐的轮廓,好似交响乐队中长号、大号一般,音响的渐强效果立竿见影。
(2)对语气表现的强化
谱例15 《太阳出来了》(刘麟词,田丰曲,桑叶松编合唱)片段
谱例中“一群小娃娃……”之后的“呀”要做出“sfp” 的特殊语气,钢琴伴奏通过X X节奏和弦将力度精确演绎“p-f”的力度变化,生动地表现了音乐的语气。演奏时注意渐强不要太早,影响戏剧化的音乐效果;节奏速度不可随着渐强而渐快。
3.调性变化处的引导作用
谱例16 《大江东去》(苏轼词,青主曲)片段
由以上三个方面的论述,可见钢琴伴奏在中国合唱作品中的多重功能和强大的艺术表现力。伴奏者只有在清楚作曲家的创作用意后方可用恰当的弹奏方式予以表现。若伴奏者对合唱伴奏谱不能精准解读,那么,任凭其如何努力练习,都难以达到作品的要求和演出的预期效果。所谓“有的放矢”就是此意,在一定程度上演奏之前的分析比演奏本身更重要。
能够准确地读谱是钢琴伴奏的微观技巧,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是钢琴伴奏的宏观技巧。只有了解了当时创作的时代背景和音乐风格特点,钢琴伴奏才能设定模仿音响参照来进行有目的的二度创作。由于中国合唱发展的特殊性,钢琴伴奏在中国合唱作品中扮演的角色迥然不同,演奏风格及审美要求自然也各不相同。
二、中国合唱作品中钢琴伴奏的风格变迁
中国合唱在百年的发展史上经历了几个截然不同的创作风格时代,钢琴伴奏也随之经历了风格的改变与逐渐形成过程,与西方合唱作品有着诸多的差异:中国合唱作品充满了中国音乐风格元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由于其多数以民歌作为创作素材,在我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加之以起源西方的合唱艺术形式进行创新发展,使中国合唱在旋律、和声、声部形态等多方面具有中西双重风格融合的特点,而钢琴伴奏的编配一方面充满了对中国元素的模仿及再现,另一方面又包含了钢琴这门西方艺术对中国作品的渗透与融合。中国合唱与西方合唱的发展轨迹截然不同,相比西方漫长的合唱历史,中国合唱的发展时间较短,历程也较曲折。中国合唱发展的百年历程中,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学堂乐歌时期,钢琴伴奏钢琴化
20世纪初至20年代末,宗教传播,唱诗班出现,学堂乐歌兴起,合唱多以齐唱为主,伴奏乐器多采用钢琴。李叔同创作的《春游》和赵元任创作的《海韵》是此阶段两首重要代表作。
钢琴伴奏采取西方作曲手法,为钢琴量身定做,其钢琴风格浓郁、纯正,类似艺术歌曲中的钢琴伴奏审美,演奏时要注意表现出钢琴自身的悦耳、清晰的音色特点。整体演奏气质讲究“适度”的原则,不过分张扬和悲苦。此外,由于该时代对艺术性的严谨追求,钢琴伴奏应严格遵照乐谱的写法来演奏,不可随意改动。
谱例17 《海韵》(徐志摩词,赵元任曲)片段
《海韵》的间奏节选乐段,钢琴伴奏的织体及和声的写作均为典型的西方钢琴编配手法。虽然此处描写的是大海的浪花翻滚,寓意黑暗的封建思想,但表现风格非常含蓄,并不炫技。而此处的演奏难点恰恰是 “有控制的激情”:该乐段的速度并不快,每分钟116拍是很有节制的快板,在这个速度上的快速跑动要求每个音符都饱满有力,节奏变化精准,重点不在速度,而在质量。此处一整版篇幅的间奏对整首合唱作品中的高潮渲染占有决定性的作用,能否将演唱声部的高亢音响延续,刻画出黑暗势力的强大,对表现深刻的音乐内涵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抗日战争时期,钢琴伴奏群众化
20世纪30—40年代末:随着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等音乐专业院校的建立,涌现出吴伯安、马思聪、黄自等一批专业作曲家,代表作有江定仙作曲的女生三部合唱《春晓》、贺绿汀《垦春泥》等,其中黄自《长恨歌》是我国第一部大型合唱声乐套曲。抗日战争的爆发促使合唱的发展创作迅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以当时在解放区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任教的冼星海为代表,他创作的中国合唱音乐代表作《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等抗日题材合唱作品应时而生。在人民大众抗日热情不断高涨的时代,合唱作品走向平民化,旋律和声的写作在中国风格上渐显浓郁,最大的特点是:特殊时代特殊情感表达的需要,钢琴不再追求绅士的美感艺术,而是更多地将抗日爱国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谱例18 《保卫黄河》(冼星海曲)片段
《保卫黄河》中用和弦与快速八度的强奏表现大众抗日的决心,由于时代的特殊性,力度上比一般的“f”要更强,无论是和弦还是八度都可略突出,由此表现抗日决心之坚定。演奏技巧:附点节奏要强化,突出节奏的棱角;力度整体加强以表达万众一心的强烈情感;演奏重点在于情绪的渲染,注意连续的渐强。
此外,出现一批耳熟能详的群众歌咏合唱作品:表现延安大生产的《生产大合唱》、表现抗日主题的《大刀进行曲》(麦新曲)、《游击队歌》(贺绿汀曲)等等,为了适应群众性,钢琴伴奏织体编配简单明了、节奏分明、调性清晰。
在群众实践中,钢琴普及程度不够,钢琴伴奏更多是由手风琴代替。因此,如今演奏这类作品时,可参照手风琴的风格特点来演奏,演奏重点是音响清晰,节奏要富于“煽动性”,可以带领群众一起歌唱。演奏技巧虽没有什么特别的高难度,但要求钢琴伴奏者能灵活掌握运用合作实践技巧。
(三)新中国成立时期,钢琴伴奏交响化
20世纪50—70年代末,合唱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发展。五六十年代,涌现出一批歌唱祖国的爱国作品。代表作: 乔羽词、刘炽曲的《祖国颂》《我的祖国》《让我们荡起双桨》,王莘词曲的《歌唱祖国》,光未然词、瞿希贤曲的《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等。60年代至文革前,合唱创作迎来转折点,诞生一批新作品:朱践耳交响乐合唱《英雄的诗篇》,李劫夫《我们走在大路上》,李焕之《东方红》,生茂、唐轲、晨耕、遇秋《长征组歌》,田丰交响套曲《毛主席诗词》等。“文革”期间,音乐教育遭到极大的迫害,合唱艺术沦为政治工具,语录歌、样板戏成为当时的主题,代表作如《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
钢琴伴奏交响化是指用钢琴来模仿再现交响乐的音响效果。这对钢琴伴奏者的技巧要求颇高,虽然在西方作品中钢琴常常被要求扮演各种乐器的音响效果,但钢琴本是西方乐器,同宗模仿还有相似之处可以借鉴。但在中国合唱作品中,无论是表达手法还是表达内容都与起源宗教的西方合唱作品相差甚远:在表达手法上,加入多样中国民族器乐音响;创作题材上,融入大量中国戏剧元素;表现内容上,盛行红色革命题材,情感极度饱满。这些与崇尚含蓄、深沉、空灵、和谐的西方合唱已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审美角度。因此,这一时期作为交响合唱的春天,钢琴伴奏肩负交响化的音响职责,其演奏审美也发生了重大转折:触键不可太“钢琴化”,追求绅士般的优雅,而要着重模仿民乐戏剧外露夸张的音乐表达特点,注重力度的戏剧突变,节奏的弹性伸缩、张弛变化。
谱例19 《祖国颂》(乔羽词,刘炽曲,李廷配伴奏)片段
《祖国颂》创作于1958年,是一首饱含爱国情怀的颂歌。前奏均为和弦织体,意在模仿铜管乐的合奏音效,音色明亮,饱满富有光泽。演奏技巧:注重突出高低外声部,营造和弦的立体音响;和声单一,和谐度极高,要注意多变的力度安排,以免音乐停滞不前、缺乏动力;演奏难点在于如何将三和弦演绎出立体感,用流畅的力度变化表现饱满的爱国情怀。
样板戏是这个时代的重要代表作,撇除政治因素,单从艺术角度看,样板戏的创作精致度及专业水准都是极高的,由于其传唱极为广泛,起到了推动群众化歌咏合唱的时代作用。用钢琴来演奏样板戏,难度非常大,一是由于戏剧与钢琴风格的格格不入,难以融合;二是戏剧的节奏复杂、速度多变、调式特殊,使传统的钢琴演奏技巧不足以胜任中国戏剧风格合唱的伴奏要求。
谱例20 《乘胜进军》(上海交响乐团《智取威虎山》剧组集体创作)片段
这首作品的速度极快,在谱例中可以看到钢琴伴奏模仿京胡,奏出轻盈的快速十六分音符节奏,按照特有的京剧调式音阶跑动,钢琴伴奏演奏技巧:大段的间奏,速度的变化要烂熟于心;快速的跑动营造“摇板”的紧迫氛围,采用半触键技巧,注意与合唱节奏的对位。
除了快速的演奏技巧,速度的戏剧化处理也是难点,这一点在西方合唱中最不常见。
谱例21 《乘胜进军》(上海交响乐团《智取威虎山》剧组集体创作)片段
“Allegro poco a poco”类似西方音乐的“accel.”,但又不完全相同。从谱例21中可以看到复合型的节拍,2/4、3/4交错,再到之后的1/4(一板一眼),这些在钢琴作品中都甚是少见。演奏技巧:对京剧唱段做到滚瓜烂熟,指挥只是提示功能,不能看到指挥手势才做出相应反应;一板一眼,节拍数分拍,因为没有律动,不可数合拍;音色模仿京剧打击乐四大件:板、鼓、锣、钹,触键干脆,节奏果断,由于合唱演唱音色偏京剧风格,较明亮,因此钢琴伴奏的音色也需稍外露,追求尖锐化;京剧合唱作品的钢琴伴奏与合唱音量平衡比例与传统西方合唱有很大的不同,钢琴伴奏的音量可稍大些,原因是京剧的合唱声部通常较为简单,经常使用八度或同度齐唱,因此,无需担心钢琴伴奏要控制音量来凸显合唱主旋律,相反要增大伴奏音量,以渲染映衬主旋律。
(四)改革开放时期,钢琴伴奏艺术化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艺术领域百废待兴,以马革顺、杨鸿年为首的合唱艺术大师坚守教学一线,建立合唱教学体系,培养合唱专业人才;整理、创作合唱作品,普及合唱知识,使中国合唱水平无论从参与人数还是团队质量都有了质的飞跃;与此同时,日益提高的合唱审美水平大大刺激了单乐章合唱作品的诞生,代表作举不胜举:瞿希贤《飞来的花瓣》,陆在易《祖国、慈祥的母亲》《雨后彩虹》《满江红》,尚德义《大漠之夜》《去一个美丽的地方》等,合唱作品风格呈多元化发展趋势。随着合唱的专业化发展,钢琴伴奏的形式被普遍采用,钢琴伴奏的创作编配往往也由作曲家本人来完成,不再表现为钢琴伴奏者即兴编配或是演奏交响乐缩谱两个极端。钢琴伴奏的审美重回钢琴本位,对钢琴伴奏的演奏技巧要求与日俱增,不仅仅是要求快速有力的手指,丰富多变的音色层次及细腻的乐感显得更为重要。
谱例22 《大漠之夜》(邵永强词,尚德义曲)片段
这部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的合唱精品之作,钢琴伴奏的形象艺术化可谓登峰造极。前奏用同音反复生动地描写出驼铃的音效,将作品的背景意境轻松呈现。演奏技巧:铃铛音响的模仿。触键平静有弹性,音色通透不明亮;音符之间的连贯度,重点在行进感的表现,塑造出正在行进的一队骆驼的画面。谱例22中,加入二度双音的同音反复,不仅描写出驼铃的错落回荡,更使作品的音乐色彩显得格外苍凉,将“瀚海茫茫,寂寞寥廓”的景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谱例23 《大漠之夜》(邵永强词,尚德义曲)片段
谱例24 《雨后彩虹》(于之词,陆在易曲)片段
混声合唱《雨后彩虹》是陆在易的代表性合唱作品。“作品以极其抒情的浪漫意境、瑰丽的和声色彩和清新优美的旋律线条,通过对雨后彩虹——这一艺术意象的音乐抒发,写出作曲家心中的美好理想和憧憬,并把这一切美好的感情最终归宿、直指改革开放初期欣欣向荣的祖国”*居其宏:《胸怀大爱的音乐诗人——陆在易和他的声乐创作》,《人民音乐》2004年第11期。。钢琴伴奏在这首合唱作品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前奏富于变化的和声将七色彩虹的奇异之美再现,中段将彩虹的灵动之美栩栩描绘,间奏将全曲推向高潮,用钢琴琶音技巧将彩虹的绚烂之美呈现渲染,使作品得以升华,使听众与演奏者达到共鸣。演奏技巧:民族调式与西洋调式的交替使用使作品的色彩极其丰富,演奏时注意民族调式旋律化与西洋调式和声化的相互转变;民族调式琶音的整体手位牢固,有利于快速轻盈的演奏;再现段融入交响化音响,注意震音的密度不可死板,模仿定音鼓的演奏法及音效。
谱例25 《雨后彩虹》(于之词,陆在易曲)片段
结 语
中国合唱作品中钢琴伴奏演奏技巧包含:钢琴演奏艺术、室内乐艺术、合唱艺术及中国音乐研究等多个方面。演奏者必须通晓并通过大量的艺术实践将其融会贯通才能成就优秀的中国合唱钢琴伴奏。此外,中国合唱作品的创作特点和风格变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历史性,钢琴伴奏在其中的变化以及形成的演奏技巧是较为错综复杂及灵活多变的,加之中国多民族音乐的融合,更增加了钢琴伴奏的艺术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