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朝医学与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2018-01-19屈重阳徐玉锦
屈重阳 徐玉锦
(延边大学中医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0)
朝医学是在朝鲜族固有文化和传统医药的基础上,吸收中医药学的理论,并结合本民族的防病治病经验,以“天、人、性、命” 整体观为理论指导,以“四维之四象”结构为主要形式,以“辨象论治”为主要内容的一门独特的医学科学体系[1]。其中四象医学是朝医学理论的精华和核心,也是朝鲜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四象医学的形成和发展又与中国古代哲学密不可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四象医学的理论基础与中国古代哲学的某些基本原理是一致的。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的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代传承并不断发展的科学的医学理论体系。朝医学和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中都涉及到了整体观念,整体观是朝医学关于人体自身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统一性的认识,即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关系及人体本身如何适应生活环境。而“天、人、性、命”的整体观正是阐述这种人与自然社会之间关系的学说。同样的,整体观念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重要的指导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医家在关于人体自身完整性及人与环境的联系性和统一性的认识。
1 人体自身的统一性
人体自身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在朝医学的理论中认为,人体是由四脏、四腑、党与三者组成的,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李济马在《东医寿世保元》中就指出了这种关系,“五脏之心,中央之太极也,五脏之肺脾肝肾四维之四象也”,“肺脾肝肾立于人也,颔臆脐腹行其知也,头肩腰臀行其行也”,用来说明人体的各个脏腑是互相依存相互为用的。这就是朝医学独特的脏腑论。朝医学脏腑论的特点是它立足于“四维之四象”的观点,把体内脏腑所在部位划分为四焦,脏分为四脏,腑分为四腑,全身组织器官归类为四党与[2]。四个党与即肺之党,脾之党,肝之党,肾之党,各自由性质和功能相同的部分和器官组成, 维护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并且相互协调。正是这种脏腑、党与之间的统一性,维持了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稳定,从而人体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从某种程度上,这种观点与中医学整体观念中生理功能的统一性理论是相一致的。在中医学的理论中认为,人体的肝心脾肺肾在功能上是相互统一和制约的,分布在人体全身各处的精气血津液也是相互配合和协调的,这种相互之间的关系使得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同样,人体脏腑或基本物质发生病变,也会导致人体生理或精神活动失常。此外,中医学理论还提到了关于诊断防治和养生康复的整体性。如通过望闻问切的诊法及病理表现,可推测出机体内在的病变。中医学认为,人体是形神统一的,即人的形体和精神意志是相互统一互不分离的,要想治疗疾病康复,必须形神共调,通过合理饮食,适度劳逸,做到形神统一,形健而神旺。
2 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东医寿世保元》中提出:“天机有四:一曰地方,二曰人伦,三曰世会,四曰天时。”这里的“天机”即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天时”和“地方”即自然环境,“世会”和“人伦”即是社会环境及伦理道德。这是李济马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阐述了人与自然社会息息相关,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是一个整体的观念。此外,李济马还提到了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统一性。人类的日常生活是在社会的这个大环境下进行的,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影响,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会影响人类的身心健康,而人类本身的活动也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作用。所以,《东医寿世保元》中指出:“人事有四:一曰居处,二曰党与,三曰交遇,四曰事务。”“人事”是指人类的各种社会活动,“居处”即是居住环境,“党与”是社会团体,“交遇”及人类之间的相互往来,“事物”即是所从事的社会工作,说明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会对人体的身心健康产生相应的生理病理变化。
这种关于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认识,正是和中医学中“天人一体”的整体观相一致的。《素问·宝命全形论》中提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意思就是说自然环境会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产生不同的影响,如人体的脉象可以随着四时节气的变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而出现相应脉象的规律性变化(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人体的阳气也会随着天气冷暖和昼夜时辰而发生盛衰的变化。此外,政治、经济及社会地位的变化也会对人体产生影响。如社会动荡、政治腐败、饥荒战乱、经济萧条以及一些不良的社会习俗都能造成一定程度的心身疾病。
由此,根据这些疾病发病原因,中医学提出了相应的防病原则。《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如在面对恶劣的天气变化时,要“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防治疾病侵犯人体;要因时制宜,根据四时节气的变化考虑治疗用药,也可“夏病冬治”“冬病夏治”,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方的体质特点,给予相应的治疗原则。要注意精神调摄,提高自身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维持身心健康,防治疾病发生。
朝医学“天、人、性、命”整体学说对指导医疗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病因学方面,肯定了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均可致病;在治疗和疾病防治方面,强调了调摄情志对诊断治疗的重要性;在预防保健方面,提出了“简约得寿、勤干得寿、警戒得寿、闻见得寿”“懒怠减寿、偏急减寿、娇奢减寿、贪欲减寿”“好欲乐善,天下之大药也”等养生保健措施。
3 辨象(证)论治的整体性
朝医学在诊病过程将辨象和辨证结合起来,先辨象后辨证,辨象同样用的是望闻问切的方法,观察和了解体形、表情、容貌、性情、排泄物、人际交往、多发病、步态、肌肉体格、四官(耳目鼻口)、舌象、声音、呼吸、哭笑样、气息、嗜好饮食、喜欢季节、健康和病态特点、药物反应、脉象、脏器、皮肤肌肉骨骼的情况等方面的信息综合推理判断,确定其属象。朝医的体质诊断重点阐述四象人辨象纲要,朝医辨象方法,四象人与辨证、辨病的关系,全面收集病人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和推理,辨认太少阴阳四象人中的哪个体质,确定疾病,病情程度及其发展趋势(辨证)。辨象是朝医诊断的核心,是施治的前提,只有辨象准确,才能取得好的疗效。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又一大特点,是以中医学理论对四诊(望闻问切)所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明确病变本质确定证型而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及治法和方药。通过望闻问切收集到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病史,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的病变可以产生全身的病理变化,全身的病理变化也可以反映到局部,通过四诊合参,确定出相应的病症,从而确定正确的治疗方法。
辨证渗透在辨象的过程中,而辨象的确定完成了中医学中的几道辨证程序,这是李济马对中医学的贡献,发展仲景理论之处,也是朝医学能够生存、发展至今之所在[3]。
由此可见,整体观念不论对中医学还是朝医学的理论基础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既有相通之处又各自发展,对人体疾病的防治具有借鉴作用。不论是在人体自身的统一性、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还是在辨象(证)论治的整体性上,都相互联系但又各具特色。中医学和朝医学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当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继续深入发展,为疾病预防和治疗做出更大的贡献。
[1]徐玉锦. 朝医基础理论[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13:1.
[2]全基浩.论朝医学与中医学的不同[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2,4(4):5.
[3]崔海英,崔正植.浅谈朝医学“辨象”与中医学“辨证”之比较[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1997,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