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角度探讨《茶经》的英译本

2018-01-19令狐曼

福建茶叶 2018年5期
关键词:译作译者译文

张 可,令狐曼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重庆 401524)

1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

英国著名翻译家彼得·纽马克在分析总结前人翻译思想理论和结合自身翻译实践的基础上,完成了专著《翻译问题探讨》(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并在书中开创性地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两个重要的概念,为翻译理论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将这两种理论解释为“交际翻译指的是译文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应尽量等同于原文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语义翻译指的是在译入语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作的意思和语境”。

这两种译法是在翻译界围绕直译与意译长期争论不休的背景下提出的。因此,中国学者廖七一在《当代英国翻译理论》一书中指出,这两种理论就译作目的、翻译单位、表达形式、语言特点、适用文体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区别。语义翻译的目的在于还原原作的思维过程,“以词、短语、从句等作为翻译单位”,力求译文客观地在形式上接近并尽可能地保留原文效果,极大地发挥语言的表达功能,“多适用于原文为表达性文本或重要的审美性文本,如哲学、宗教、政治、科技作品等”;而交际翻译的目的在于传达原作者的思想,“以句子或者段落为翻译单位”,力求译文主观地反映原文,语言流畅地道,通俗易懂,极大地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大多数信息性、祈使性、人际性,部分审美性及元语言性文本和文本片断,如非文学作品、新闻报导、科技文章、公函、提供信息的书籍、教科书、报告、政治宣传品、公告、标准写作、约定俗成的交际用语、通俗小说等”。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区别并不是绝对的,彼此也不是孤立存在的。中国学者廖七一强调,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存在着共性,而且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二者的理论基础都是相同的,建立在认知翻译理论的基础上。其次,当原文“具有普遍性”,且“译文读者的兴趣、知识水平与原文读者相当”时,可以将两种译法相结合且“兼顾作者与译作读者”。在翻译中,翻译策略及方法的选择也并不是绝对的,可根据具体文本、具体语境,将翻译策略及方法结合起来,灵活地运用于译作中。

2 《茶经》英译本分析

陆羽的《茶经》囊括了植物学、农艺学、生态学、中药学、水文学、民俗学、词源学等众多学科的知识,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它不仅综合性地论述了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更为重要的是它渗透了儒、释、道诸家精华以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它分为卷上、卷中、卷下三卷。其中卷上包括“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三章,卷中为“四之器”,卷下涵盖“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六章。

这本举世瞩目的茶典籍由两位中国学者姜欣、姜怡合作翻译完成,并于2009年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两位译者既独特地运用了语义翻译、交际翻译两种翻译方法,又灵活地将二者相结合。这部译作也既保留了中国特有的元素,又促进了茶文化的传播。

2.1 《茶经》英译本中的语义翻译

《茶经》英译本尽可能地保留了文本的异域性以及中国独特的茶文化语境,极大地保持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语言风格及蕴涵其中的文化精髓。译作极大地发挥了语言的表达功能。

例 1 原文:籯,一曰“篮”,一曰“笼”,一曰“筥”。

译文:“Ying,is also called lan,long or ju.”

这句选自“二之具”一章,主要介绍采茶、制茶的器具。“籯”、“篮”、“笼”、“筥”这些器具都带有着典型的中国特色。因此,译者为了最大限度地还原、保留独特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将其采用语义翻译的方式译为“ying”、“lan”、“long”、“ ju”。

例2原文: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

译文:“I envy not gold pots bright,I envy not jade cups white,I envy not court goers for morning rite,I envy not officials off work in twilight.”

这句选自“五之煮”一章中开头部分的一首《六羡歌》。其中,“不羡”这并没有根据交际翻译法将其译为I don’t envy,而是将采用语义翻译的方式其翻译为“I envy not”。并且,译文在句式、形式方面,为了与原句式保持一致性,并没有省去后面3个“I envy not”。译文与原文相似的结构、句式和含义,最大限度地尊重了原文意境。

2.2 《茶经》英译本中的交际翻译

这部译作的目的之一是“将中华茶典籍推向世界”,促进“与其他民族进行平等的文化交流”,弘扬茶文化这一中华传统文化。因此,译作固然有着传达信息,促进交流沟通的神圣使命。译作中交际翻译的例子不胜枚数,最明显的例子是《茶经》中十章标题的译本。

例1原文章节标题: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之事,之出,之略,之图

译文章节标题:Tracing to the Origin of Tea,Tools to Pick and Store Tea,Processing and Sorting Tea,Appliances for Making Tea,Techniques for Brewing Tea,Guidelines for Drinking Tea,Records and Legends of Tea,Regions Yielding Famed Tea,A Synopsis of Works on Tea,Illustrations Concerning Tea

章节标题在译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对其翻译不得不慎重。“之源”、“之具”、“之造”、“之煮”、“之饮”、“之事”、“之出”、“之略”、“之图”是中国文化的特色词汇,若将其直译,西方读者会很难理解,甚至会产生误解。特别是“之事”一词,字面意思为matter、thing、affair或者case,但其实这章主要介绍的是古今有关茶的典故传说和风俗逸事,所以如果采用语义翻译,势必会让人曲解,不能传达作者的思维过程,只能将其以交际翻译的方式译为“Records and Legends of Tea”,才能精准地表达作者的意图,降低读者的理解难度,减轻读者的理解负担。又如“之出”一词中“出”字在此极为罕见地作名词,在汉语中最常见是作动词,也有少量作量词的例子,比如“一出戏”等。其实,第八章主要介绍了唐朝时期茶区分布状况,并详细地比较归纳了全国各茶区所产茶的特点及优缺点。因此,译者采用交际翻译将其翻译为“Regions Yielding Famed Tea”,让读者一目了然。再如,“之图”中“图”的直译为picture或者drawing,但在古代图的主要目的不是欣赏或者观赏,而是用来解释说明,并且第十章是教人如何用素娟书写茶经并制成挂图,所以译者将其交际翻译为“Illustrations Concerning Tea”。

例2原文: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

译文:“The refreshing nature of tea makes it a good choice for a bever-age.”

这里的“寒”就是指寒性食物,如果直译作cold,就不能体现茶叶作为寒性食物特有的药效功能,根本不能传达原意。所以,译者在此用了“refreshing”一词,不仅能让读者瞬间明白作者的意图,还能形象生动地描述寒性食物的功效。

2.3 《茶经》中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结合

姜欣、姜怡两位学者也在译作中谈及他们既希望能保留“东方茶韵”,又希望各国读者了解中国茶文化,所以他们在多处灵活地将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相结合,这样的例子在译作中比比皆是。

例1原文:筥以竹织之,高一尺二寸,径阔七寸。

译文:“The charcoal basket called ju is usually woven with bamboo straps,1.2feet in height and seven inches in diameter.”

这句选自“四之器”这一章节中。本章主要详细叙述了二十四种用来煮茶、饮茶的器具。“筥”语义翻译为“ju”,交际翻译为“the charcoal basket”。译文既为了保留中国茶文化的特色元素,又为了让西方读者能简单、明了地理解其含义,因此将这一词的两种译法都放在了一处,既能帮助西方读者清除阅读理解障碍,又能让他们品味中国茶韵,了解中国茶文化。

例2原文:鍑以生铁为之,今人有业冶者,所谓急铁,其铁以耕刀之趄。

译文:“This tea-boiling work is called fu,and it is commonly made of cast iron,or“pig iron”termed by some professional blacksmiths in this craft.The iron is smelted with worn and torn farm tools such as ploughshares,spades and hoes.”

这句同样来自第四章,译者同样将“鍑”的语义翻译“fu”以及交际翻译“this tea-boiling work”放在一起,让外国读者能悠然自得地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畅游。

3 结语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加快推进,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中国典籍的翻译显得尤为重要。《茶经》这部茶典籍不仅融入了精辟的茶学著作和著名的文学作品,而且将看似平凡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技能,将茶文化发扬光大。译者在翻译时,既灵活地运用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两种译法,又将二者巧妙地结合运用,既让“原汁原味中国茶清爽温暖地浸润各国读者的身心”,又“使古老的茶文化在与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中重获新生”。

[1]Newmark,Peter.Approach to Translation [M].Oxford:Pergamum Press,1981.

[2]廖七一.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3]姜欣,姜怡,译.陆羽.茶经[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4]姜怡,姜欣.从《茶经》章节的翻译谈典籍英译中的意形整合[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80-85.

[5]刘艳.从《茶经》章节标题的翻译看文化传播中的适应选择——兼评大中华文库《茶经、续茶经》(J).民族翻译,2015(1):53-57.

[6]姜怡,姜欣,包纯睿,开蓉.《茶经》与《续茶经》的模因母本效应与对外传播现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19-124.

[7]林玲.《茶经》翻译中的互文关联与模因传承[J].福建茶叶2017(1):386-387.

[8]王珏,姜怡.《茶经》的美学价值及其在翻译中的美学重构[J].外语教育研究,2014(3):51-55.

猜你喜欢

译作译者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what用法大搜索
关于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创新问题的思考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英文摘要
弟子规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弟子规
英语中“吃”的表达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