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学旅游视野下祁门茶文化旅游的创新发展

2018-01-19吴东霞甘飞云

福建茶叶 2018年5期
关键词:研学茶文化旅游

吴东霞,甘飞云

(黄山职业技术学院 245000)

引言

在我国自古就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优良传统,这种传统形成了我国历史上多见的游学现象。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学者才开始对“修学旅游”进行了研究[1],研究的对象是国外来华的修学方式。此后,修学旅游逐渐进入学界视野。2013年《国民旅游休闲纲要》正式颁布,明确提出了“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这样,研学旅游正式进入学界视野,并成为热词。2014年《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提出了“积极开展研学旅行”;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表示“支持研学旅行发展”;2016年国家旅游局正式对外公布了首批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和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指出: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加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规范研学旅行组织管理,健全经费筹措机制,建立安全责任体系,为研学旅游市场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安徽省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早在2013年就将研学旅行纳入了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范畴。[2]黄山市积极响应,2016年被公布为中国首批十大研学目的地之一,2017年黄山市发布了首批研学旅游示范点,其中关于茶文化旅游方向的研学示范点就在祁门。

茶文化旅游作为专项旅游之一,因其独具的文化底蕴和特有的文化氛围而受到国内外广大游客的青睐。中国是产茶大国,茶文化资源丰富,茶文化旅游近几年也蒸蒸日上。关于茶文化旅游的研究也备受学界关注。于丽艳认为“茶旅游是当前流行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领域的新兴项目,是在传统观光旅游、购物旅游基础上更侧重于精神层面和文化层面的高端旅游产业。”[3]吴文浩、胡庆龙通过对茶旅游发展与茶企业能力的关系研究,对茶旅游发展的外部环境、内在条件以及动力机制的规范进行了分析,认为“茶企业的能力是茶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4]茶文化研究专家余悦、王柳芳合作出版了“我国第一本系统的茶文化旅游指导用书”《茶文化旅游概论》[5],茶文化旅游因其厚重的文化和高雅的生活美学,日益被世人所关注。

祁门县位于黄山市,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产茶历史,其中尤以国家级历史名茶“祁红”、地方历史名茶“安茶”和“凫茶”最著名。其消费者遍及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祁红”更是工夫红茶的代表,2008年“祁红”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如此,本文拟从研学旅游的视域探讨祁门茶文化旅游的融合与创新,这对历史文化的传承、生态文化的弘扬,以及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 祁门县茶文化研学旅游资源评价

1.1 祁门茶历史悠久

祁门原是歙州黟县和饶州浮梁二县地,唐代宗永泰年间置县,地处黄山西麓,与江西毗邻,是安徽的南大门,属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早在唐时即宜茶,杨华在《膳夫经手录》就提到:“歙州、婺州、祁门、婺源方茶,制置精好,不杂木叶,人皆尚之。”歙州司马张途的《新修阊门溪记》也说祁门“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到清末民国时期,更是以祁门红茶名扬天下。1861年胡元龙、陈烈清相继在祁门南乡西乡创设茶厂,开始试制红茶,1862年,“祁红”试制成功;1882年,“祁红”开始进入国际市场[6]。与印度大吉岭红茶、斯里兰卡乌伐并称为世界三大高香名茶,两获世界金奖,被誉为“祁门香”、“群芳最”和“茶中英豪”。为祁门县茶文化研学旅游留下了深厚的文化积淀。

1.2 祁门生态环境优良

祁门宋、元、明、清属徽州,处于庐山、九华山、黄山旅游金三角的中心。黄山支脉绕延全境,境内千米以上的山峰有30多座,地貌为中山、低山、丘陵、山间盆地和狭窄河谷。祁门县现有茶园面积16.5万亩,茶园主要分布在阊江、新安江、秋浦河、青弋江四大水系的丘陵地域,其中海拔300-600米的茶园占全县茶园的80%,生态环境优良。

1.3 祁门茶遗迹众多

悠久的历史给祁门留下了众多的茶遗迹遗存,遗留下来的古茶树、古茶园、古茶楼、古茶亭、茶碑刻、制茶技艺等遗产资源,还有徽州地域文化形成的茶俗、茶歌茶舞、茶礼、茶诗、茶道等无形文化资源等,都为祁门开展茶文化研学旅游奠定了基础。

2 祁门茶文化研学旅游的现状

祁门县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开发优势,本应在深入挖掘和保护历史悠久的茶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弘扬茶文化、做好茶文章”,提高茶文化对茶产业的促进作用,丰富茶文化内涵。然而遗憾的是“祁红茶文化特色游”尚不够鲜明,“祁红”茶文化线路旅游促销力度也不够。若提到祁门旅游,人们往往先想到的“牯牛降”、“七彩玉谷”等自然风光游,而不是茶文化旅游。没有营造出茶与旅游产品积极互动、特色鲜明的“祁红”茶文化旅游环境。对茶文化的旅游开发还停留在博物馆展示,和茶文化观光园体验等初级阶段。

黄山市首批20个研学旅游示范点中,祁门仅有一个,虽然也是茶文化主题,但与国内其他茶主题博物馆基本大同小异。总体来说,祁门茶文化研学旅游产品特色不明显,必须创新。

3 祁门茶文化旅游的创新发展

3.1 祁门茶文化旅游视野的创新

在创新茶文化旅游方面,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历史与文化的关系是一种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文化是一个系统或有机体,任何一个文化系统或有机体都具有自己的性格与特质,它的性格与特质是它的文化基因,它或多或少影响,甚至决定着这种文化的表现形态。”[7]“祁红”虽然文化底蕴深厚,但是其文化旅游的创新还需要有创新性的文化作支撑,否则很难实现自我更新与转型。

祁门茶文化旅游的创新重点在于,对传统的茶文化给予应有的尊重,给予那些为传统文化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人物,以及那些经过岁月洗礼而流传下来的文化典籍应有的地位。如通过对“祁红”茶号、茶栈、洋行三者之间的进一步梳理,结合历史上胡元龙、李训典、汪仲英、谢步梯等茶商大家,整合历口、闪里、高塘和塔坊四个地方的茶文化旅游资源。使旅游者置身于“祁红”的历史人文景观中,产生文化上的“换境移情”,系统展示“祁红”的魅力。

大多数旅游者并不是历史学者、文化学者,也并不都是期望以旅游来“阅读”祁门红茶文化的发展历史。祁门茶文化应该成为祁门文化旅游的发展和继续,因此,在茶文化旅游的构建中,采取保守主义的态度也是不可取的,需要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上多做文章,可以依托特有的“安徽省祁门蛇伤研究所”、“牯牛降”、“梅城十二景”等,开发高品质的茶文化研学旅游线路。

3.2 祁门茶文化旅游模式的创新

本着开放性与包容性的精神,体现出三个转变,即:由低端旅游向高端旅游的转变,由品种单一向多元化的转变,由重复雷同向地方特色的转变。刘春丽在论及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模式时,提出了“分层次、多方位”的建议[8],对目前祁门茶文化旅游模式的创新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首先,地方政府在茶文化旅游中要打破“政府搭台、经贸唱戏、旅游伴舞、文化参与”的理念,不能把茶文化旅游变成茶叶商品交易会。“中国黄山国际旅游节”、“中国黄山茶博会”,以及“祁红企业展示博物馆”、“祁红茶园风光”、“百年祁红加工厂”等都是很好的宣传平台,可以重点打造成茶文化展示+茶文化体验旅游的模式。游客可以通过这些展示内容了解祁门茶文化历史,品尝“祁红”的醇厚清香,甚至还可以通过与茶农、制茶工人的互动体验“祁红”茶文化的趣味。

其次,祁门不仅有“祁红”,还有“祁蛇”、“祁术”、“新安医学”;不仅有茶马古道,也还有众多的老宅、老巷、老桥、祠堂、牌坊、古村落等等,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这就需要“祁红”茶文化旅游有所突破,充分整合这些旅游资源,构建“祁门茶文化+n”的旅游模式,向着以“祁红”为龙头,带动并融合多元化文化旅游的模式发展。这样,既拥有地域特色,又为游客增加了更加丰富的旅游体验。

第三,茶虽然具有保健作用,但并非人人喜爱喝茶。祁门茶文化旅游应通过旅游者在当地的旅游,了解祁门茶文化历史、习俗、中外红茶文化之不同等相关知识。为此,当地政府应加大实施文化创造价值战略。一方面,要组织相关人员开展茶文化旅游研究,撰写与“祁红”有关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以及茶艺茶道作品等,深入挖掘“祁红”茶文化历史、典故、传说,收集并整理具有地方特色的茶歌、茶舞,弘扬“祁红”茶文化,为“祁红”注入新内涵;另一方面,要引导企业、茶农把茶文化、企业文化以及品牌文化进行有机结合,以文化营销为重点,丰富产品营销的内涵。

3.3 “祁红”茶文化旅游人才培养的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在十九大”报告中阐述“文化自信”时指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9]习总书记的报告为我国文化建设以及文化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祁红”如何讲好自己的故事,当务之急是大力培养一批能够“讲故事”的人。

茶文化旅游人才的培养首先要在理念上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以习总书记在“十九大”上的报告精神和中共中央下发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为统领,以“多样化、个性化和高素质化”为理念,以各种茶事活动为抓手,努力打造一支热爱祁门茶文化的人才队伍。其次,当地政府应围绕茶文化旅游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和人才培训机制。一方面通过引进汇聚各路精英,另一方面,通过把优秀骨干送出去培训和充电,并形成长效机制,可以整体提升“祁红”茶文化旅游的生力军。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应鼓励对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人员的支持,促进当地多元文化融合的快速发展。最后,充分利用阳光培训、创业培训等民生工程,举办“祁红”茶文化培训班,进村入户,为茶农普及、提高“祁红”、“祁蛇”、“祁术”等文化历史知识,把文化的触角延伸到旅游产品的各个方面,形成人人争做文化传承人的氛围。

4 结语

总之,对于当地旅游业来说,相关部门必须注重创新发展,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在突出祁门茶文化旅游的同时,努力加强与当地其它历史文化的交叉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茶促旅游,旅游带茶”的合力,才能丰富研学旅游的产品内涵,加大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1]吕可风.话题讨论式教学——来华修学旅游学生教学方式探讨[J].旅游论坛,1996(1):60-61.

[2]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通知.安徽教育网http://www.ahedu.gov.cn/30/view/218067.shtml

[3]于丽艳.茶旅游过程中影响文化体验的因素研究 [J].福建茶叶,2016():163-164.

[4]吴文浩,胡庆龙.茶旅游发展与茶企业能力的关系研究—来自黄山旅游的经验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95-97.

[5]余悦,王柳芳.茶文化旅游概论[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11.

[6]郑建新.祁红史话[M].安徽人民出版社,2015.2:192.

[7]林剑.论文化创新与创新文化[J].江汉论坛,2017(6):136-139.

[8]刘春丽.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机制、模式与保障体系[J].农业考古,2014(2):239-244.

[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17.10.

猜你喜欢

研学茶文化旅游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依托研学旅行 实现实践育人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研学之旅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