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心理剧对提高大学生德育自我教育能力的探讨
2018-01-18赵晓英
摘 要:心理剧是近年来在我国高校出现的新生事物,主要运用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中,发挥出了良好的教育价值和效果,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特殊而又有效的辅导方式。心理剧在其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成熟,其与德育的结合也必定能发挥很好的教育效果,本文主要探讨心理剧应用于德育自我教育,为德育教育工作开拓出更广阔的领域。
关键词:心理剧 大学生 德育 自我教育
一、关于心理剧的研究综述
心理剧最早由维也纳的精神科医生莫雷诺(J.L.Moreno)在上世纪初创造出来,他于1922年正式在纽约建立心理剧中心,积极推广其心理剧理念与技巧。它是戏剧疗法的一种形式,是以来访者内心冲突或现实生活为模式,通过戏剧化的形式呈现在舞台上,以达到减轻冲突,精神宣泄,增强来访者克服困难和适应的能力。他的心理剧最早就是植根于社会团体心理研究中的,因此它也必将适合在团体的活動中开展。[1]
Moreno曾说:心理剧是人类社会的缩影。心理剧是一种治疗方式,是随着人们进入他们的内在现实,让他们描述、并以他们看到的情形去运作。心理剧提供一个安全的场所及一群可以信任的成员,在经过心理剧导演催化下,允许成员探索心灵深处的一些情结。
目前心理剧主要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领域。在台湾心理剧其实一直为一些治疗师或精神科医师所应用。在教育领域内,苏广进曾探讨心理剧用于小学的团体辅导;郭淑贞与刘素凤曾分享他们在专科学校导演心理剧的经验;游明麟指出可以通过心理剧以激励成人学习的动力;钟名勋等人曾以多动症儿童为研究对象,实施八周的心理剧治疗,指出心理剧对多动症儿童在情绪与认知方面颇有疗效;贾文玲提出心理剧应用于悲伤辅导技术问题,运用心理剧的场景,让主角得以安全宣泄其情绪。[2]
然而,目前绝大多数的心理剧研究比较多集中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很少系统应用于高校德育领域,在这些研究当中,对于心理剧对参与成员们及观众们的德育影响如何,未做出深入研究,当然也无法了解哪些心理剧技术是比较能为大学生所接受,很难分析对于大学生的品德发展有何重要意义。[3]
二、心理剧应用于德育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德育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中的一大重要课题,我国的德育教育体系整体上来讲针对性和实践性不够强,而且,目前我国在上德育课程时,说教的比重过大,以致于学生在接受德育教育时容易产生阻抗和敌对的心理,影响了德育的效果,德育内容的松散庞大,使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工作时也非常难以找准切入点和突破点,给德育工作的实施带来很大的困扰和麻烦。所以,探寻一种实践性强、易于被学生所接受的德育方式至关重要。
心理剧目前在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方面已发挥出独特且突出的教育作用,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它是在校园环境中,在心理老师的指导下,由其他学生扮演或由当事人自己借助舞台这种安全、鼓励且宽松的环境,再现学生的生活、学习、交往中的问题,当事人或者主角通过心理剧的经验与自我的体会,引发情感共鸣,并将此经验迁移到生活中去,学会如何正确应对和处理这种问题,同时,观看心理剧的同学也能受到类似的教育启发。因此,心理剧是使大学生能够自主发现问题,并主动学会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大学生心理自我成长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自我教育方法。
受此启发,将心理剧应用于德育,不仅可以对个别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教育,而且还可以对更多的学生进行范围更广的相同的教育,不仅能够节约教育的成本,也能增强教育的效果。
三、心理剧如何提高大学生德育自我教育能力
结合心理剧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内的应用过程,我们在将心理剧应用到德育工作中时也可以参考遵循相关的程序,针对德育教育工作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编排,才能使两者得到更好的结合并发挥心理剧的相关优势与功效。
德育心理剧主题的确定应该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时代特征,凸显民族地区特色,把握当代德育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内容的选择和确定,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活动的环境可以是生活中的各种环境,也可以是德育教育中所要应用的特殊环境。心理辅导老师在德育教育体系中可以作为德育工作者,在心理剧创作的过程中,德育工作者可以提供当前或一直以来德育中存在的问题,为剧本的创作提供蓝本;当事人在德育中主要指对某一或某些问题存在疑惑的学生,他们一般来说是表演的主角,有时也可以作为观众来领悟自己问题的所在。
心理剧表演结束之后,德育工作者还要引导集体对该问题产生正确的认识,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与价值观,增强集体的内聚力,这一阶段的顺利进行是保证心理剧疗法最终在德育体系成功运用的重要保障。
将心理剧应用于德育教育,它具有趣味性和娱乐性,很容易被学生接受。因此,心理剧与德育相结合,是最佳应用方法。
四、心理剧应用于德育的价值
心理剧作为一种全新的德育教育模式,注重创新性和实效性、实践性和针对性,能够充分体现时代特征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特点,在内容、手段、方式上,注重创新,对青年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度高,既有剧本的创作,又有学生的参演和观看,还有学生的讨论和总结,各个环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心理剧通过情景交融,富有感染力的戏剧表现形式,易于被学生接受,使所要达到的教育目的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能有效提高青年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选择与判断能力,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德育工作真正深入人心,使大学生真正实现自我教育。
将心理剧的形式,应用于大学生德育自我教育领域,可有效提升德育效果,有较强的思想引领性和典型示范性,符合高校德育工作实际,可操作性强,在发展上具有可持续性和长远性。
参考文献
[1]黄存良.试论校园心理剧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大视野 2008.07
[2]舒曼,黄欢.校园心理剧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探索[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3]刘启刚,心理剧的理论基础及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价值,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作者简介
赵晓英(1981.12.25---),女,内蒙古赤峰人,本科,集宁师范学院,研究方向: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