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变式训练教学探索
2018-01-18夏罗俊
夏罗俊
[摘要]在本文教学研究中,作者通过与自身教学情况相结合,对数学课堂教学中变式教学类型进行分析,从而为初中教师更好开展变式训练教学提供基础与支持,并且促使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积极性得以提升,对学生思维进行较好培养,增强其数学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其數学知识水平。
[关键词]初中数学;变式教学类型;能力提高
一、初中数学变式教学的现状
就目前初中数学教学实际情况而言,仍主要是教师教学,学生听讲的教学模式,仍以题海战术为主要教学形式,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影响学生数学思维。这种低效重复的教学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思维难免狭窄,往往只注重表象还忽视了核心素养——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些促使我们思考:怎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呢?
二、初中数学变式训练教学的含义
对于变式训练,其所指的就是通过对原命题中相关条件,从形式、内容以及图形与结论方面人手进行适当变换,也就是通过对一个问题进行变式,使一类问题变化较好解决,从而使学生能够逐渐养成对各种形式问题进行深入反思的良好习惯,促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数学问题本质及规律,使其对有关数学问题内涵联系及外延关系更好探索,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进行较好培养。
三、数学变式训练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一题多变——变条件的变式题
思考的基本方法是向规范条件转化,例如,已知,y与x表现为反比例关系,在x值为36时,y值为3,求x值为3时,y值为多少,对于这一题目,可实现两种变式,其中第一种:已知y为x的反比例函数,依据关系表中相关数值求出表示式,依据表达式填写表格;另外一种变式:已知,y与x+2为反比例关系,在x为4时,y为1,则x为1时,y值为多少?可以看出,第一种变式是对原题的已知条件进行了变换,并把文字描述转换成表格的形式。而第二种变式则把x+2看为一个整体,从而培养学生整体综合性思考的能力。
(二)一题多问——变结论的变式题
在初中几何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变式训练进行利用,可使学生对几何知识学生产生较高兴趣,在变式训练过程中,主要就是将原有题目适当放大、缩小以及添加、该组,从而使学生思维定式能够得以改变,使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增强灵活性,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标准题]如图1,△ABC是一个钢架,AB=AC,AD是连接A与BC中点D的支架,求证:BD=CD。
思路:利用“边边边”公理的证明,然后就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变式:
[变式训练1]求证:∠B=∠C
[变式训练2]求证:AD⊥BC
[变式训练3]已知:如图2,AB=AD,CB=CD,求证:
△ABC≌△ADC
[变式训练4]已知:如图3,AB=AD,CB=CD,求证:∠B=∠C
破题思路:变式训练1-3属简单变式训练,变式训练4需先构造全等三角形,添加辅助线连接AC,再由△ABC≌△ADC得到。经常进行这样的变式训练,可使学生的思维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三)一题多解——变解答过程的变式题
思考的基本方法是通过推理(或计算)分步向结论靠拢。
如:下列几组数中不能作为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的是()
A、a=6,b=24,c=25 B、a=1.5,b=2,c=2.5
C、a=2/3,b=2,c=5/4D、a=15,b=8,c=17
解法一:直接计算。以勾股定理为依据,看是否有较小的两个数的平方和等于第三个数的平方。
解法二:寻找特殊比。对每组中的数据作比,看是否等于所熟悉的勾股数。比如:B中a∶b:c=3∶4∶5,所以B中的数据可以作为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
解法三:估算。只计算每个数的末位数的平方。比如:A中a、b是较小两数。a、b、c的末位数字分别是6、4、5,则他们的平方的末尾数是6、6、5。所以a2+b2的末尾数字为2,这与C2的末尾数字不相等。故A中数据不能作为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
(四)一法多用——同方法变式题
初中数学复习内容多且时间短,因此知识点的整合是重点工作。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依据具体实例,通过变式使不同形式的相同类型题目形成,对于单一知识点从多个方面实行考察,使其转变成为多个知识点应用,通过一道题目的解题方法将一类题目解决,也就能够促使学生得到理想学习效果。例如,4x-(a-6)=3x+(2a+4)的解为负数,试求a的取值范围。我们变式如下,已知二元一次方程组4x+5y=30与2x+y=a的解大于0,求a的取值范围,可以看出,两个题目都是求参数的取值范围,尽管一个是等式,另一个是方程组但解题思路相同。
结语
总之,在初中数学变式教学中,教师需要遵循变式教学的原则,合理运用变式教学,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直晓宝.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尝试[J].中学数学教学.2000 (5)
[3]石海超.初中数学变式教学认识分析与教学实践[J].才智,2015 (22):69.